Yin Deficiency

陰虛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3-10-22

陰虛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陰虛證是指人體陰液不足,不能滋潤和制約陽氣,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臨床症狀的總稱。

陰液是人體的一種重要物質,具有滋潤、濡養、制約陽氣等作用。陰虛證的病因多為先天不足、久病勞損或熱病後陰液耗傷。

陰虛證的病因多為先天不足、久病勞損或熱病後陰液耗傷。陰虛證可以分為「整體陰虛」和「局部陰虛」兩種。

「整體陰虛」是指全身陰液不足,包括精血、津液等,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常見症狀包括:消瘦、口乾、舌紅少津、手足心熱、盜汗、失眠、心煩、心悸、腰膝酸軟、耳鳴、視物模糊等。

「局部陰虛」是指某個臟腑或組織的陰液不足,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常見症狀包括:

  • 肺陰虛:咳嗽、乾咳、痰少、咽干、聲音嘶啞等。
  • 腎陰虛:腰膝酸軟、耳鳴、視物模糊、遺精、早泄等。
  • 心陰虛:心悸、失眠、健忘等。
  • 肝陰虛:頭暈、目眩、耳鳴、口乾、舌紅少津等。
  • 脾陰虛:口乾、舌燥、便秘、乏力等。

陰虛證常見於慢性疾患中,病變日久易耗傷陰液。吳鞠通說:「熱之所過,其陰必傷。」故溫熱病後期都有傷陰之勢,而往往出現陰虛證。經常喜歡吃燒烤煎炒的人,由於體內積熱動火而傷陰,容易出現陰虛證。

陰虛證主要形體消瘦、口乾舌燥、暈眩失眠、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午後潮紅、尿少色黃,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陰虛證常見於各種疾病之中,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虛勞」、「勞察」、「消渴」、「眩暈」等疾病中。本證常與「血虛證」、「津液虧損證」、「濕郁熱伏證」相鑒別。

古代發現類似於糖尿病的「消渴病」,也經常出現陰虛證,症狀是極度口渴、多食而瘦、尿多有甜味、舌質紅、脈細數。眩暈病如果是陰虛證造成,多為陰虛導致肝風內動所造成。

陰虛證在病機演化過程中常有三種情況,第一是陰虛液少,陽氣失所御制,陽亢化風而見「陰虛動風證」,主要症狀是:頭痛、眩暈、四肢麻振顫,手足蠕動,語言不利。

第二,陰虛證時日太久導致「陰陽兩虛證」,症狀是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同時也有陽虛證之倦怠乏力、怕冷、四肢手腳冰冷。

第三,在溫病後期,或是某些內傷雜病,由於陰液虧損,元氣亦傷,出現「氣陰兩虛證」,症狀是: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口乾舌燥、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脈虛數等。

「津液虧損證」與「陰虛證」類似,由於體內津液屬陰,所以「津液虧損證」同陽屬於「陰虛證」範疇,但陰虛證包括範圍較廣,津液虧損證可進一步發展為陰虛證。津液虧損證主要症狀是:口渴、嘴唇舌頭乾燥、皮膚乾燥、小便短少、大便燥結、脈細數等症。

陰虛證的治療原則是滋陰,常用藥物包括:

  • 滋陰補腎藥: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腎陰丸等。
  • 滋陰潤肺藥:百合固金湯、沙參麥冬湯等。
  • 滋陰補心藥:天王補心丹、養心湯等。
  • 滋陰養肝藥:天麻鉤藤飲、滋肝丸等。
  • 滋陰健脾藥: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等。

具體的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陰虛證的預防方法如下:

  • 深沈放鬆睡眠是改善陰虛最核心有效的方法
  •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酒,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 注意補充水分,保持大便通暢。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造成陰虛的7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陰虛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乾燥(舌乾)舌頭發麻舌上無苔,光滑潔淨舌頭鮮紅色舌體表面潰破

脈相

細脈數脈

陰虛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四肢痿軟無力心情煩燥容易健忘口乾口渴食慾不振大便出血排尿困難鼻子乾燥流鼻血咽喉有異物感血尿失明夜間盜汗身體消瘦睡眠障礙夜間多夢牙齒緊閉口張不開嘴中感到鹹鹹的夜間遺尿易感到驚嚇頭部發熱小便顏色偏黃頻尿口瘡嘴破口角炎夜間頻尿/多尿無尿及少尿大便秘結手心腳心發熱潮熱陰莖勃起不倒尿中混挾精液過早射精小腿痠軟無力月經清稀質地稀薄月經前失眠心胸煩熱咽喉痛眼睛紅痛小便疼痛腳跟痛(足底筋膜炎)腰痛女性不孕症半身不遂結膜炎前列腺增生視神經炎尿道炎睡眠時磨牙麥粒腫遺精

陰虛的相關證型


心陰虛肝陰虛脾陰虛肺陰虛腎陰虛胃陰虛氣陰兩虛肺腎陰虛陰虛火旺津液虧損濕呵熱伏

改善陰虛的常用方劑


改善陰虛的常用穴道


陰虛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陰虛的證候經絡型態,常見於手陽經的三焦經與其他陽經共同實證,常見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陰虛的相關典籍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素問‧調經論》:「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薰胸中,故內熱。」
  • 《素問.評熱病論》:「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 《靈樞‧本神篇》:「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 《醫學正傳‧醫學或問》:「曰陰虛者,腎精之真陰虛也,其病多壯熱,責其無水,治法以補血藥中加知母、黃柏等藥,或大補陰丸、滋陰大補丸之類。」
  • 《證治匯補‧嘔吐》:「陰虛成嘔,不獨胃家為病,所謂無陰則嘔也。」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