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陰虛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心陰虛證」是指身體裡的陰液(像是血液、體液等)不足,導致心臟得不到足夠的滋養,產生虛火(假性火熱),進而影響心神所出現的一系列身體和精神症狀。常見的原因包括:
- 陰血耗損:像是長期慢性病(例如長期失血、久病不癒),或是過度思慮勞心,都會慢慢消耗心陰。
- 虛火產生:當陰分不足時,就沒辦法抑制陽氣,導致體內出現虛火,這種虛熱會擾亂心神,造成失眠、心悸等問題。
- 外感熱病之後:像是感染溫熱病(如高燒)到後期,體內的熱邪會灼傷心陰,也可能造成心陰虛。

心陰虛常見的症狀如下:
主要症狀:
- 心悸,心律不整,怔忡(心中燥動不安)。
- 胸痛胸悶、健忘
- 失眠多夢(虛火擾神,難以入睡或易醒)。
- 五心煩熱(手心、腳心及胸中發熱)。
- 潮熱、低熱或盜汗(午後或夜間發熱,睡中汗出)。
兼症:
- 口乾咽燥,舌紅少津。
- 顴紅(面部兩顴潮紅)。
- 舌脈: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陰虧血少,虛熱內生)。
心悸、失眠與陰虛症狀(潮熱、盜汗、舌紅少苔)是心陰虛的主要症狀。
古代醫書《丹溪心法》說:「覺心跳者,血少」、「怔忡者血虛」。這說明古人認為心悸通常是體內氣血不足所造成的。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常見於「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表現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代謝亢進症狀。
中醫認為肝臟和心臟之間有密切關聯。從五行理論來看,肝屬木、心屬火,木能生火,所以肝是心的「母親」。
肝血充足,才能生成足夠的心血;肝能好好儲存血,心才能得到滋養。反過來,若肝血不足,心血也會跟著缺,導致「心陰虛」的情況。
另外,中醫認為「心主神明」,掌管精神意識;「肝主疏洩」,與情緒調節有關。
當一個人長期情緒壓抑、憤怒或焦慮,會首先傷到肝氣。肝氣鬱結久了會化火、耗損體內陰液,這股火氣會影響到心臟,進一步損害心陰。
而肝血和心陰都來自於飲食所化的精微營養,如果肝血不足,勢必會牽連到心陰不足。這樣就會形成一條病理變化的路徑:「肝血虛 → 心陰虛」。
古人認為,一個人過於「虛勞」時,也會出現「心陰虛」證候,除了心悸煩躁之外,還會氣短乏力。
失眠的人也很容易出現心 陰虛證,這常常是起因為 腎陰不足,造成 心火亢盛,導致「心腎不交」證所引起。
造成心陰虛的原因,可以理解為一個固定的「方程式」:當一個人經常情緒鬱悶,或是長期過度勞累,就容易導致肝氣鬱結,進一步轉化為肝火亢盛,或造成肝血不足。
這些變化會進一步影響到心臟,使得心陰受到灼傷,或因血液不足無法滋養心神,最終導致「心陰虛」的證型,常見的症狀包括心悸、失眠,以及虛熱感等。
這個方程式,完全可以從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來驗證,直接找出「心陰虛」的經絡現象!
上面提到,情緒不佳、過度疲累的人最容易出現心陰虛,這種原因就是造成「鐵三角經絡體質」的成因。
這種經絡經絡型態,在體內久了之後,會逐漸形成三焦經、大腸經實證,心經與心包經虛證,這就是典型的「鐵三角經絡化熱極致」型態。

三焦經、大腸經實證時,最容易出現胸悶、胸痛,胸中煩熱,這就是體內有熱的最明顯訊息。
而這種熱在體內久了就會傷陰, 這種傷陰的現象雖然無法透過經絡數據看出來,但是很奇特的,心經與心包經就會漸漸地形成虛證。
由於這種經絡型態發展到後期的極限,更會出現腎經虛證、膽經與胃經實證,更是塑造「心陰虛」的完美環境。
過去幾年來,有越來越多會員都回報同樣的現象,也都同樣出現心悸胸悶、心中煩熱、胸悶胸痛、失眠...等等症狀,可以說雲端中醫的會員中,有不少這樣的案例,最高機率的就是「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極致」。
而其中有一位很特殊,他很努力養生,從這種極端嚴重的狀態之下,成功轉變成為「平和經絡體質」,過去的那些不舒服的症狀全部都消失了,被尊為「雲端中醫養生達人」,可參考這篇文章。
除了這種體質之外,「寒性陽虛經絡體質」其實也有機會形成這樣的型態,只是機率相對低。
而「綜合經絡體質」也很難逃脫這種經絡型態。也因此,許多人到了中年之後出現心臟病,這就是基本模型。
心陰虛常常與「心血虛」一起出現,最後形成 「心氣陰兩虛證」心血虛證較為輕,心陰虛證較嚴重。
由於心臟與肺臟都位於胸部,所以心陰虛也常常會有「肺陰虛」的症狀,例如:乾咳無痰或少痰、痰中帶血。
腎虛時會造成心火亢盛,現代人多數腎經虛證,這也是造成心陰虛的其中一個原因。
造成心陰虛的6種主要原因
心陰虛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心陰虛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心陰虛的相關證型
改善心陰虛的常用方劑
改善心陰虛的常用穴道
心陰虛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心陰虛的經絡型態,常見的已經於上述本文中描述,在此列出一些可能造成心陰虛之常見的經絡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