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肺阿膠散中包含糯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糯米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 糯米性溫,味甘,入脾經,能補中益氣,健脾胃。肺虛則氣虛,氣虛則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影響營養吸收。糯米可以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從而達到補肺益氣的作用。
- 糯米與阿膠相輔相成: 阿膠性滋潤,味甘,入肺、肝、腎經,有滋陰潤肺、補血養血的功效。糯米則性溫,味甘,能補中益氣,健脾胃。兩者搭配,既能滋陰潤肺,又能健脾益氣,使補肺效果更加顯著。
補肺阿膠散中包含杏仁,主要原因有二:
- 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方中加入杏仁,可輔助阿膠滋陰潤燥,緩解肺燥咳嗽等症狀。
- 疏散風熱: 杏仁亦具疏散風熱之效,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清熱解毒,改善因風熱所致的肺熱咳嗽。
總之,補肺阿膠散中加入杏仁,可增強藥效,更全面地達到補肺止咳、清熱解毒的效果。
補肺阿膠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補肺阿膠散以滋陰潤肺為主要功效,其中阿膠、熟地黃等藥性偏寒涼,而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滋膩,避免損傷脾胃,更利於藥物發揮功效。
- 增強補益: 甘草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和緩藥性的作用,與阿膠、熟地黃等滋陰潤肺藥物配合,可增強補益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補肺阿膠散中加入阿膠,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阿膠性平味甘,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肺、補血止血之效。肺虛者常表現為燥咳、咯血、氣短等症狀,而阿膠能滋陰潤肺,改善肺燥,緩解咳嗽,並能補益肺氣,增強肺臟功能。
- 固本培元:阿膠富含膠原蛋白、氨基酸等營養成分,可補血養血,益氣生津,增強機體抵抗力,固本培元,促進肺部疾病的恢復。尤其對於體虛久病者,阿膠能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補肺阿膠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益肺陰、潤燥止咳。其中包含馬兜鈴,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馬兜鈴性寒,味苦,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適合用於連帶伴隨肺虛者出現的熱症、咳嗽等症狀。
在補肺的同時,馬兜鈴能夠調和方劑中的其他藥材,達到清肺熱、化痰的作用,對於肺陰虛引起的乾咳、痰少等症狀有輔助療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馬兜鈴含有某些成分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因此在使用時必須謹慎,選擇適量及合適的患者。尤其是在現代醫學中,對於馬兜鈴的使用已受到不少限制。使用時應遵循專業指導,以保障安全與療效。
補肺阿膠散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肺止咳: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嗽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可與阿膠等滋陰潤肺藥物配合,起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 疏散風熱:牛蒡子兼具疏散風熱之效,可用於治療風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在補肺阿膠散中,它可輔助阿膠等滋陰藥物,既能滋陰潤肺,又能疏散風熱,使療效更佳。
主治功效
補肺阿膠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綜合多部古籍醫書的記載,補肺阿膠散主要用於治療肺虛有火,久咳喘嗽,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咽喉乾燥,氣哽等症狀。常見於現代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疾病。
治療原理
補肺阿膠散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原則,並結合了肺臟的生理病理特點。
- 肺虛: 指肺的氣陰不足,功能減弱。肺主氣司呼吸,肺氣虛則呼吸無力,表現為氣短喘促;肺主宣發肅降,肺陰虛則津液不足,表現為乾咳少痰,咽喉乾燥。
- 火: 此處的「火」指虛火,是陰虛不能制陽所致。肺陰不足,虛火內生,灼傷肺絡,則見痰中帶血。
- 氣哽: 指氣機不暢,多因痰阻氣道或肺氣壅滯所致。
方劑組成及藥理
補肺阿膠散由以下藥物組成:
- 阿膠: 滋陰潤肺,補血止血,為君藥。針對肺陰虛及出血症狀。
- 糯米: 補中益氣,健脾養胃,與阿膠共用,滋陰補虛,並可防止阿膠滋膩礙胃。
- 杏仁: 潤肺止咳,降氣平喘。
- 牛蒡子: 疏散風熱,宣肺利咽,化痰止咳。
- 甘草: 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 馬兜鈴: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在方中用量較輕,並與多個補益藥同用,以制約其寒涼之性。
藥物配伍
方中阿膠、糯米滋陰補肺,治其本;杏仁、牛蒡子、馬兜鈴清肺降氣,化痰止咳,治其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標本兼顧,滋陰補肺而不留邪,清熱化痰而不傷正。
古籍觀點
多位古代醫家認為,馬兜鈴在此方中並非補肺,而是取其清熱降氣之效,以消除肺中壅滯的邪氣,使肺氣得以宣降。正如李時珍所言:「錢乙補肺阿膠散用之,非取其補肺,取其清熱降氣,則肺自安也。」而阿膠和糯米才是方中真正補肺的藥物。
總結
補肺阿膠散是一個滋陰補肺、清熱化痰的經典方劑。通過滋陰補虛以治本,清熱降氣以治標,從而達到止咳平喘、鎮咳止血的功效。其配伍精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肺阿膠散,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薯蕷1兩,人參1兩(去蘆頭),五味子1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乾薑半兩(炮裂,銼),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白朮1兩,桂心3分。 主治:肺臟氣虛,胸中短氣,咳嗽聲微,四肢少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