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肺散
BU FE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肺散方劑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阿膠性甘平,入肺、肝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之效。肺主氣,氣虛則容易導致肺燥咳嗽,阿膠能滋養肺陰,潤燥止咳,改善因肺氣虛弱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 固本培元:阿膠富含蛋白質、膠原蛋白等營養成分,能補益氣血,提高人體免疫力,使肺部得到更好的滋養,提高抵抗力,減少因外邪入侵引起的肺部疾病。
補肺散中加入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牛蒡性涼,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咽喉腫痛等症狀,牛蒡能有效清熱解毒,宣肺利咽,使痰液易於排出。
- 疏散風熱,利咽開音: 牛蒡還具備疏散風熱、利咽開音的功效。對於因風熱侵襲導致的咽喉疼痛、聲音嘶啞、咳嗽等症狀,牛蒡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使咽喉腫痛消退,聲音恢復正常。
補肺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肺燥咳嗽、乾咳無痰等症狀,杏仁能滋潤肺燥,止咳化痰,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二、 宣肺利氣: 杏仁還具備宣肺利氣的功效。當肺氣鬱閉,呼吸不暢時,杏仁可宣通肺氣,使呼吸順暢,改善肺功能。
因此,補肺散中加入杏仁,旨在發揮其潤肺止咳和宣肺利氣的功效,達到改善肺部功能,緩解咳嗽等症狀的效果。
補肺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補肺散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偏寒或燥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負擔,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二、 增強藥效: 甘草本身具有益氣補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物的療效。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芪補氣的效果,並有助於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補肺散中含有馬兜鈴,主要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馬兜鈴的根部含有馬兜鈴酸,具有抗炎、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哮喘等症狀。然而,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長期服用或劑量過大可能導致腎臟損傷。因此,補肺散中使用馬兜鈴需要謹慎,並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避免潛在的腎臟危害。
補肺散方劑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益肺固表: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補肺散以補肺益氣為主,而黃耆可補肺氣,增強肺臟的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從而達到補肺固表的功效。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補肺散中常含有其他補氣、潤肺、止咳的藥物,如人參、麥冬、杏仁等。黃耆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以相互增效,提高整體療效。例如,黃耆與人參合用,可以增強補氣固表的作用,與麥冬合用,可以減輕肺燥咳嗽症狀,與杏仁合用,可以宣肺止咳。
補肺散中加入糯米,乃取其補益脾胃、固護肺氣之效。
糯米性溫和,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止瀉之功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虛,肺氣不足,易致咳喘、虛弱等症。糯米入脾,可補益脾胃,增強其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固護肺氣,改善肺虛所致的咳嗽、氣短等症狀。
此外,糯米還具有 收斂止瀉 的作用,可輔助治療肺虛所致的咳痰、痰多等症狀。
主治功效
補肺散之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驗方新編》、《嬰童百問》、《聖濟總錄》、《證治準繩》、《雞峰普濟方》、《奇效良方》、《外科集驗方》、《幼科指南》、《活幼心書》、《傅青主女科歌括》、《世醫得效方》、《兒科要略》等古籍所述,補肺散的功效主治可歸納如下:
1. 肺氣虛弱及相關病症:
- 咳嗽、氣喘、痰多: 補肺散廣泛應用於治療因肺氣虛弱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尤其適用於久咳不癒、痰少不利的情況。《嬰童百問》明確指出「治小兒久患咳嗽,氣急有痰,噁心可服」,《活幼心書》亦載「治久患咳嗽,肺虛氣促,有痰噁心」,均表明此方針對肺虛久咳有顯著療效。《奇效良方》更直接指出可治「小兒肺氣不足,咳嗽喘急」。
- 聲音嘶啞、失音: 《証治準繩‧幼科》提到,瘡疹未出而先聲音嘶啞者,乃「氣病」,宜用補肺散加黃耆治療。此外,亦有古籍記載補肺散可用於「涎壅失音」。
- 肺虛自汗: 《證治準繩‧幼科》論述肺虛自汗之症,其特徵為右臉色蒼白、肺脈無力,此乃肺經虛氣上壅所致,宜用補肺散治療。
- 虛勞咳嗽、氣喘、乏力: 《雞峰普濟方》載有以補肺散加味而成的方劑,用於治療虛勞咳嗽、氣喘、乏力,表明此方具備補虛扶正之功。
- 肺癰恢復期: 《外科集驗方》指出,補肺散可以「治肺癰已吐出膿血,以此潤護」,說明此方有助於肺癰恢復期的滋養和修復。
2. 肺與其他臟腑相關病症:
- 肺疳:《幼科指南》指出肺疳的症狀,如面色蒼白、氣逆咳嗽、毛髮焦枯等,並強調日久肺虛者,用補肺散最效。
- 脾胃虛弱,不能生肺: 《証治準繩‧女科》援引東垣之說,指明肺金受邪,多因脾胃虛弱不能生肺所致。此時,補肺散可用於補益肺氣,輔助脾胃功能恢復。
- 心肺同病:《活幼心書》提到,「肺虛感風,氣不升降」之證,可用補肺散及定喘飲治療,顯示此方可調節肺之氣機。
- 目疾:《驗方新編》指出,白翳及白花如絮之眼疾,與肺金不足有關,建議可服用補肺散,亦可見補肺散與其他眼疾藥方搭配使用,治眼病。
3. 其他應用:
- 脅痛: 《傅青主女科歌括》提及,補肺散可用於治療脅痛,並提出加味方。
- 小兒乳嗽: 《嬰童百問》記載補肺散可用於治療乳嗽,並強調針對虛證,要用補法。
- 產後調理: 《傅青主女科歌括》的記載,亦指明補肺散可用於產後調理。
治療原理分析:
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補肺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補益肺氣,兼顧滋陰潤燥,進而改善肺的生理功能。其主要針對肺氣虛弱,或因肺虛導致的相關病症。具體而言,補肺散通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
- 補益肺氣: 補肺散中之藥物,多具有補肺益氣之效,能增強肺的呼吸功能,改善咳嗽、氣喘等症狀,同時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外邪侵襲。
- 滋陰潤燥: 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補肺散中藥物能滋養肺陰,潤澤肺臟,防止因燥邪引起的咳嗽、痰少等症狀。
- 調節氣機: 肺主氣,補肺散可以幫助調節肺氣的升降,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改善因氣機失調引起的各種病症,如自汗、失音等。
- 扶正祛邪: 補肺散能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同時也能緩解因邪氣侵襲引起的各種不適。
總之,補肺散以補肺益氣為主,兼顧滋陰潤燥,通過多重機制,達到治療肺虛相關病症的目的。其應用範圍廣泛,不僅可以治療肺本身的問題,還可以兼顧與肺相關的其他臟腑及系統疾病,是中醫臨床中常用的經典方劑。
傳統服藥法
乾薑半兩(炮裂,銼),當歸3分,白芍藥半兩,黃芩3分,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伏龍肝1兩,白芷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桂心半兩。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肺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肺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六引《永類鈐方》。 組成:人參、北五味、黃耆。 主治:肺癰。
補肺散,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真鍾乳粉1兩,白滑石2兩。 主治:潤護肺臟。主治:肺癰已吐出膿血。
補肺散, 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下。 組成:山萸、當歸、五味、山藥、黃耆、川芎、熟地、木瓜、白朮、獨活、棗仁各等分。 主治:脅痛。
補肺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一引《本事》。 組成:桑白皮2兩,熟地黃2兩,人參(去蘆)1兩,紫苑1兩,黃耆1兩,五味子1兩。 主治:勞嗽。
補肺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八引《衛生寶方》。 組成:獖豬肺1具(不破者),雌黃3錢(研細),蒲黃3錢(炒熟),桑白皮半兩(爲末)。 主治:肺破吐血、嗽血不癒者。
補肺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阿膠(蛤粉炒成珠)1錢半,牛子(炒)3分,杏仁(去皮尖)3粒,甘草2分半,馬兜鈴5分,黃耆5分,糯米(炒)1錢。 主治:痘未出,聲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