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歸散中加入知母,主要有兩大原因:
- 清熱瀉火: 參歸散以補氣血為主,但若患者伴有熱症,如陰虛火旺、口燥咽乾等,則需加入知母清熱瀉火,以平衡補虛之性,避免補而不達。知母性寒,入肺、腎經,可清肺熱、降腎火,與參歸散中補氣養血之功效相輔相成。
- 滋陰潤燥: 知母不僅清熱,更有滋陰潤燥之效。參歸散中的人參、黃芪等藥性偏燥,長期服用易傷陰,知母可滋陰潤燥,防止燥熱之弊,使補益之效更加持久穩固。
參歸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 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補元氣、益脾陰,而歸芪則擅長補血,兩者相配,可協同作用,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參歸散常用於治療氣血兩虛所致的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等症狀,人參的加入可有效提升藥效。
- 扶正固本: 人參具備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機體康復。參歸散多用於氣血不足、體虛者,人參的加入可以提升整體藥效,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參歸散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秦艽味苦性寒,善於祛風濕止痛,對於風寒濕痹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有顯著療效。參歸散主治血虛風寒,而風寒濕邪常相伴而生,秦艽的加入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解除疼痛。
- 疏通經絡: 秦艽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局部循環,進一步緩解疼痛。參歸散中加入秦艽,可加強補血活血、疏通經絡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參歸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固本培元: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參歸散以補血養血為主,但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氣血不足,難以達到補益效果。白朮健脾益氣,有助於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提供源泉,增強補血功效。
- 燥濕止瀉,鞏固補益: 參歸散中常加入黃芪、當歸等補氣養血藥物,容易造成脾胃濕困,甚至出現腹瀉等症狀。白朮燥濕利水,可防止藥物過於滋膩,避免脾胃受損,並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鞏固補益效果。
參歸散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潛陽: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與參、歸等滋補藥材相配,可緩解陰虛陽亢、肝腎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心悸等症狀。
- 清熱解毒:鱉甲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解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濕疹等皮膚病也有輔助療效。
參歸散整體而言,以滋陰補血、益氣養血為主,而加入鱉甲則有助於平衡藥性,使補而不燥,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參歸散中加入前胡,主要考量其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 的功效。
前胡味辛、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宣肺解表之效。參歸散以補氣養血為主,但若患者同時伴有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狀,則單補氣血難以奏效。
前胡的加入,可與當歸、黃芪等藥物相配合,既能補氣養血,又能疏風解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使療效更佳。
參歸散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烏梅性酸斂,入肺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之效。參歸散主治肺虛咳嗽,而烏梅的加入能有效收斂肺氣,減少咳嗽頻率,緩解咳痰症狀。
- 酸甘化陰:參歸散以補氣養血為主,但對於陰虛者,單純補氣易助火燥熱,而烏梅味酸,能生津斂陰,與人參、當歸等補氣藥材配伍,可起到酸甘化陰、滋陰降火的功效,使藥性更加平衡,達到更好的療效。
參歸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退熱之效。參歸散中加入地骨皮,可輔助當歸、人參等滋補藥物,避免滋膩生熱,防止藥效過於偏燥,達到滋陰補血、清熱解毒的平衡效果。
- 潤燥生津: 地骨皮還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參歸散常用於氣血不足、陰虛燥熱所致的症狀,地骨皮的加入有助於緩解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提升藥效的全面性。
在中藥方劑[參歸散]中,常山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截瘧、清熱解毒的功效。常山可以幫助改善瘧疾引起的發熱、寒戰等問題,對於治療熱病有一定效果。此外,常山還能幫助清除體內熱毒,促進康復。
參歸散中包含當歸,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性溫和,能補血養血,潤燥生津,且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手腳冰冷等症狀。
- 調和氣血:參歸散常用於氣血不足、血虛證等,而當歸能補血養血,又能活血化瘀,能有效調節氣血運行,使氣血充盈,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引起的各種病症。
參歸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參歸散以人參、當歸為君藥,補氣養血,但性偏溫燥。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人參、當歸的燥性,避免補氣過度而引發上火或燥熱等不適。
-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協調藥物作用等功效。加入甘草,可以增強人參、當歸補氣養血的效果,並使藥性更平和,提高藥效。
因此,甘草在參歸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參歸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參歸散補氣血,但過於滋膩,容易造成脾虛濕困,影響藥效發揮。茯苓加入可健脾利濕,使補氣血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
二、寧心安神: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之功效,可改善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參歸散補氣血同時亦能養心,茯苓的加入能更有效地安神定志,使補氣血的效果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參歸散
參歸散是一種中藥方劑,由知母、人參、秦艽、白朮、鱉甲、前胡、烏梅、地骨皮、常山、當歸、甘草、茯苓組成。
- 知母: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 人參:味甘,性微溫。具有補氣養陰,益氣生津的功效。
- 秦艽:味苦,性涼。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的功效。
- 白朮:味苦,性溫。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的功效。
- 鱉甲:味鹹,性寒。具有滋陰補血,清熱瀉火的功效。
- 前胡:味甘,性涼。具有清熱化痰,散風止咳的功效。
- 烏梅:味酸,性溫。具有澀腸止瀉,斂肺止咳的功效。
- 地骨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 常山: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 當歸:味甘,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氣益中,清熱解毒的功效。
- 茯苓:味甘,性平。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主治功效
參歸散主要用於治療骨蒸勞。骨蒸勞是一種中醫病症,以骨骼、肌肉和關節的疼痛、僵硬和無力為主要症狀。其特點是骨骼疼痛、肌肉萎縮、關節僵硬、乏力、盜汗、五心煩熱、口乾舌燥、失眠多夢等。
用法用量
參歸散的用法用量一般是每日1劑,水煎服。
注意事項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 兒童及老年人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服藥期間應避免過度勞累。
- 服藥期間應定期到醫院複查。
總結
參歸散是一種中藥方劑,由知母、人參、秦艽、白朮、鱉甲、前胡、烏梅、地骨皮、常山、當歸、甘草、茯苓組成。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骨蒸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參歸散有滋陰補氣、清熱涼血的功效,適合陰虛火旺、骨蒸勞的患者服用。但是,參歸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虛火上炎。此外,參歸散不宜與溫熱性中藥同用,以免加重病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歸散, 出處:《脈因證治》卷上。 組成:知母(炒)半兩,人參(炒)半兩,秦艽(去尖蘆)半兩,北柴胡(同朮炒)半兩,鱉甲(麥湯浸7次)半兩,前胡半兩,烏梅3個,地骨皮7錢半,川常山(酒浸3日)7錢半,川歸(同柴胡炒)7錢半,甘草7錢半,白茯苓7錢半。 主治:骨蒸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