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痿湯

WU WE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7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21%
胃經 17%
心經 17%
腎經 13%
肝經 3%
膀胱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痿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氣益血: 五痿症多因脾腎虧虛,氣血不足而致。人參味甘性溫,能補脾益氣,生津養血,可改善患者乏力、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
  2. 扶正固本: 五痿湯以補益脾腎為根本,人參能補中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臟腑功能,從根本上改善痿症。

總之,人參在五痿湯中起到補氣益血、扶正固本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力、面色、精神等方面,達到治療五痿的目的。

五痿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痿症,尤其是因脾虛導致的四肢無力、肌肉萎縮等症狀。在這方中,白朮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白朮具有補脾益氣、健胃消食的功效,對於改善脾虛引起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顯著效果。脾虛往往導致氣血不足,進而影響四肢的運動能力。因此,通過補脾以增強氣血,可以有效減輕痿症的表現。

此外,白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幫助調理體內水液代謝,使體內的氣血流通更加順暢,有助於恢復肌肉的力量和功能。總體而言,白朮的加入不僅強化了五痿湯的補脾利氣作用,還能促進全身狀況的改善,使患者在治療後能夠感受到更為明顯的恢復效益。因此,白朮在五痿湯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是治療痿症的重要藥材之一。

五痿湯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氣虛而引起的肌肉無力和痿軟,對於增強體力、恢復精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在這個方劑中,茯苓的加入具有重要的作用。茯苓性平味甘,有健脾利水的功效,能夠增強脾胃功能,提高胃腸對營養的吸收能力,進而改善身體的虛弱狀態。

此外,茯苓具有安神、利尿的作用,能夠幫助患者減輕心悸、焦慮等症狀,從而促進心身的整體健康。茯苓的運用還可增強其他藥材的效能,起到協調的作用,讓整個方劑的療效更為顯著。透過這種組合,五痿湯不僅能夠針對肌肉的無力和痿軟進行改善,更能調理整體的脾胃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總之,茯苓在五痿湯中的運用,充分體現了中藥方劑的合理性和復合性,對於臨牀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五痿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五痿湯藥性偏寒,甘草性甘溫,可調和諸藥,避免藥性過寒傷脾胃,並緩解藥物對腸胃的刺激。

二、補益脾氣:五痿湯主要治療五痿症,即脾氣虛弱所致的肢體痿弱等症狀。甘草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提升藥效,使藥物更易吸收,更好地治療痿症。

五痿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肢體無力和肌肉萎縮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當歸。當歸在中醫中被譽為“補血之王”,具有很強的補血和活血作用。首先,五痿湯的主要目的在於改善氣血的運行,而當歸可以有效地滋養血液,增強身體的基礎營養,從而提升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其次,當歸具有調和其他藥物的特性,使得整個方劑的藥效更加升華,能夠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再者,當歸還有助於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流動,減少因為血液供應不足而造成的肌肉萎縮問題。綜合來看,當歸在五痿湯中的運用,既是為了補充血液,又能夠促進全身的氣血運行,最終達到減輕虛弱症狀、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的目的。

五痿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的功效。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其利水滲濕之功,可助脾運化水濕,改善因濕邪困脾所致的肢體痿軟、肌肉無力等症狀。此外,薏苡仁還具有健脾止瀉的作用,可緩解因脾虛濕困引起的腹瀉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患者的體能。

五痿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滋陰潤燥、養胃生津的功效。

五痿湯主治五臟陰虛所致的痿證,症狀多為口燥咽乾、形瘦乏力、脈細無力等。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胃經,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並可清心除煩。

對於五痿湯所治的陰虛症狀,麥門冬可滋陰生津,緩解口乾舌燥、形瘦乏力等症狀,同時還可通過滋養肺陰,改善肺氣虛弱,進一步促進體能恢復。因此,麥門冬是五痿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整體提升藥效。

五痿湯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燥濕: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擅長清熱燥濕,可有效治療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痿症,如肢體麻木、無力、痠痛等。
  2. 瀉火除煩:黃柏亦能清心火、除煩熱,對於因心脾火旺所致的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五痿湯中,黃柏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清熱燥濕、瀉火除煩的功效,有效治療五痿症,改善患者的症狀。

五痿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陰虛所致的肢體無力、肌肉萎縮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知母是一味重要的藥材。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能有效地調和人體內的陰陽平衡。

在五痿湯中,知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滋陰潤燥,改善因陰虛而導致的症狀。陰虛體質者常常出現口乾、咽燥等不適,知母能夠潤滑肺部,減少這些不適。此外,知母還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提升整體健康水平,對抗疲乏無力的狀況。

此外,知母還能輔助其他藥材的功效,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加明顯。因此,在五痿湯中加入知母,不僅能針對病症進行有效調理,還能全面提升患者的體質和健康。這充分體現了中醫強調的陰陽調和及整體觀念。

主治功效


五痿湯主治功效分析

五痿湯,載於《醫學心悟》,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薏苡仁、麥門冬、黃柏、知母九味中藥組成。從多本古籍中可見其應用廣泛,主治「五臟痿」以及「五臟受熱而痿」,並可根據不同臟腑的熱證進行加減應用。

組成與藥物功效

  • 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
  • 麥門冬: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治療原理分析

中醫認為,「痿」的病機主要為肺熱葉焦,津液不布,五臟失於濡養。五痿湯的組方體現了「治痿獨取陽明」的原則,同時兼顧五臟。

  1.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方中黃柏、知母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五臟受熱」之病機。
  2.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人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茯苓、薏苡仁利水滲濕,有助於運化水濕,恢復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生化有源。此為「治痿獨取陽明」之意,陽明為多氣多血之腑,脾胃健運則氣血充盈,筋骨肌肉得以濡養。
  3. 養陰潤肺,生津止渴:麥門冬養陰潤肺,生津止渴,針對肺熱葉焦,津液虧虛之病機。
  4. 補血活血:當歸補血活血,使血行通暢,濡養筋脈。

古籍記載的應用與加減

  • 五臟痿:《雜病廣要》、《醫學心悟》、《奉時旨要》均記載五痿湯主治五臟痿。
  • 五臟受熱而痿:《筆花醫鏡》、《醫學答問》、《醫醫偶錄》均提到五痿湯用於治療五臟受熱而痿。
  • 筋痿拘攣:《筆花醫鏡》、《醫醫偶錄》提到五痿湯加黃芩、丹皮、牛膝,治療血氣熱導致的筋痿拘攣。
  • 肺痿:《筆花醫鏡》、《醫學答問》、《醫醫偶錄》均記載五痿湯加天冬、百合,用於治療火刑金、葉焦之肺痿。
  • 手足筋脈拘攣:《筆花醫鏡》、《醫醫偶錄》記載五痿湯加黃芩、丹皮治療肝氣熱導致的手足筋脈拘攣。
  • 濕熱成痿:《一見能醫》提到夏月濕熱成痿,或嗜酒積濕者,用清燥湯,並指出濕痰成痿可用舒筋健步丸。
  • 根據五臟氣熱進行加減:《醫學心悟》詳細描述了五臟氣熱的加減方法:心氣熱加黃連、丹參、生地;肝氣熱加黃芩、丹皮、牛膝;脾氣熱加連翹、生地;腎氣熱加生地、牛膝、石斛;肺氣熱加天冬、百合。
  • 挾痰、瘀血、氣血兩虛、腎肝虛熱:《醫學心悟》提出挾痰加川貝、竹瀝;濕痰加半夏曲;瘀血加桃仁、紅花;氣血兩虛用十全大補湯;腎肝虛熱、髓減骨枯用虎潛丸。

總結

五痿湯以健脾益氣、清熱燥濕為基礎,兼顧養陰潤肺、補血活血,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通過對多部古籍的分析,可以看出五痿湯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五臟痿證,特別是五臟受熱所致的痿證,並可根據不同臟腑的病機進行加減應用。其配伍精妙,既能治標清熱,又能治本扶正,是治療痿證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白朮1錢,茯苓1錢,甘草(炙)4分,當歸1錢5分,苡仁3錢,麥冬2錢,黃柏(炒褐色)5分,知母5分。
心氣熱,加黃連3分,丹參、生地各1錢;肝氣熱,加黃芩、丹皮、牛膝各1錢;脾氣熱,加連翹1錢,生地1錢5分;腎氣熱,加生地、牛膝、石斛各1錢5分;肺氣熱,加天冬、百合各2錢;夾痰,加川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滋補的功效,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滑利的功效,陰虛體質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五痿湯, 出處:《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茯苓1錢,甘草(炙)4分,當歸1錢5分,苡仁3錢,麥冬2錢,黃柏(炒褐色)5分,知母5分。 主治:五臟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