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歸益元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因其補氣益血之功效。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能補氣益血,生津止渴。方中以人參為君藥,主要針對氣虛血虧,面色蒼白,乏力倦怠,頭昏眼花,心悸氣短等症狀。
另外,參歸益元湯還包含當歸、黃芪等藥材,與人參共同起到補氣養血,固本培元的作用,使氣血充盈,達到益元之效。
參歸益元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為補血要藥,能養血活血,潤燥滑腸,適用於氣血虛弱、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等症狀。參歸益元湯以補益氣血為主要功效,當歸的補血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 調和藥性:當歸性溫和,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材的功效更加協調,發揮最佳療效。參歸益元湯中包含多種藥材,當歸可以起到中和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衡,避免藥物相互拮抗或產生副作用。
參歸益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氣血虧虛,滋陰養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中止痛的功效。與人參、黃芪、當歸等藥材配合,可更好地滋補氣血,緩解氣血虧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肢體乏力等症狀。
- 調節氣血運行,平衡陰陽:白芍能收斂肝血,緩解肝陽上亢,進而調節氣血運行,使氣血運行更加和緩,避免補氣血過度而引發陰陽失衡。
參歸益元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為了其滋陰補血的功效。
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其性溫和,入肝、腎經,能補血滋陰,並兼具填精益髓的作用。參歸益元湯主治氣血不足、陰虛虧損,而熟地黃恰好能補益氣血,滋養陰液,改善因陰虛所致的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等症狀,故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參歸益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參歸益元湯以補氣血為主,但脾虛濕困會影響氣血生化,茯苓的加入有助於健脾利濕,促進氣血生化,提高藥效。
- 寧心安神: 參歸益元湯用於氣血不足、心神不寧等症,茯苓能寧心安神,與參、歸等藥物共同作用,協同改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使補益效果更佳。
參歸益元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因為其滋陰潤肺的功效。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能滋養心陰、潤肺止咳,且能養胃生津。
參歸益元湯主治氣血不足、心脾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等症。而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作用,有助於緩解心陰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並能改善氣血虛弱導致的頭暈目眩。同時,麥門冬還能潤肺止咳,對於因心肺陰虛所致的咳嗽也有輔助作用。
參歸益元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原因有二:
- 固本培元,補益腎氣: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補腎益氣之效。參歸益元湯旨在補氣養血,而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氣,五味子能補腎固精,與人參、黃芪等藥材相輔相成,更能提升補益效果,使氣血充盈,精氣旺盛。
- 斂肺止汗,防止氣虛外泄: 五味子能斂肺止汗,防止氣虛外泄,配合人參、黃芪等補氣藥,更能提高補益效果,使補益效果更加持久,不易流失。
參歸益元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參歸益元湯以補益氣血為主,但若脾胃虛弱,則難以吸收藥效。陳皮加入其中,可助脾胃運化,使補益藥物更易吸收,達到更好的療效。
- 調和藥性:參歸益元湯中藥材偏滋膩,容易造成脾胃濕滯。陳皮入脾經,可燥濕化痰,有助於調和藥性,避免滋膩之性過於厚重,影響藥效發揮。
參歸益元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原因是其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之功效,用以平衡方劑中補益之性,避免藥性過於滋膩,導致濕熱內蘊。
參歸益元湯以補氣血、益精髓為主,藥性偏於滋補。黃柏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防止滋補過度導致內熱,並能利濕解毒,避免濕熱內蘊,影響藥效發揮。此外,黃柏還能抑制補益藥物可能引起的陰虛火旺,起到平衡作用,使方劑更趨於平和。
參歸益元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參歸益元湯以補氣養血為主,但若患者體內有熱邪,則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重病情。知母味苦性寒,能清熱瀉火,降陰火,平衡藥性,避免補而不達,使藥效更佳。
- 調和藥性:方中的人參、黃芪等補氣藥性偏溫,而知母性寒,兩者相配,寒熱相濟,可避免溫燥傷陰,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
總之,知母的加入,有效地平衡了參歸益元湯的藥性,使之更適合於熱證兼見氣血不足的患者。
參歸益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參歸益元湯中,人參、當歸等藥物性偏溫熱,而甘草可中和其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防止燥傷津液。
2. 補益脾胃: 甘草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參歸益元湯主要補益氣血,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加入甘草可增強脾胃功能,使補益之藥更易於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參歸益元湯」,主要成分是人參、當歸、白芍、熟地黃、茯苓、麥門冬、五味子、陳皮、黃柏、知母、甘草,主治功效是夏季疾病。陰血虛弱,元氣不足,在夏初春末出現頭暈眼花、腿痠腳軟、手心腳心發熱,口苦舌乾、精神萎靡、嗜睡、食慾不振、胸悶不適、身體虛弱,脈搏虛弱。
人參
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安神益智等功效。
當歸
性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祛風除濕、潤腸通便等功效。
白芍
性味酸、甘,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緩中止瀉等功效。
熟地黃
性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養顏等功效。
茯苓
性味甘、淡,歸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等功效。
麥門冬
性味甘、微苦,歸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等功效。
五味子
性味酸、甘,歸肺、腎、心經,具有補腎、益氣、生津、斂肺、止咳等功效。
陳皮
性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化痰、燥濕等功效。
黃柏
性味苦、寒,歸腎、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等功效。
知母
性味苦、寒,歸肺、腎經,具有清熱、滋陰、潤肺、止咳等功效。
甘草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參歸益元湯」,具有益氣、養血、清熱、利水、潤肺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夏季疾病。陰血虛弱,元氣不足,在夏初春末出現頭暈眼花、腿痠腳軟、手心腳心發熱,口苦舌乾、精神萎靡、嗜睡、食慾不振、胸悶不適、身體虛弱,脈搏虛弱。
傳統服藥法
人參(去蘆)5分,當歸1錢,白芍1錢,熟地黃1錢,白茯苓(去皮)1錢,麥門冬(去心)1錢,五味子10粒,陳皮7分,黃柏(酒炒)7分,知母(酒炒)7分,甘草1分。
飽悶,加砂仁、白豆蔻;惡心,加烏梅、蓮肉、炒米;噦,加竹茹;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瀉,加炒白朮、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知母、黃柏;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梔;胃脘不
上銼1劑。
加大棗1個,烏梅1個,炒米一撮,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參歸益元湯是一首補益氣血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夏季氣溫高、人體陰血不足所導致的頭暈眼花、腿腳無力、口乾舌燥、精神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狀。但由於該方劑中含有補益藥物,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出現上火、便秘等症狀。此外,該方劑不宜與溫熱性藥物同用,以免加重病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歸益元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人參(去蘆)5分,當歸1錢,白芍1錢,熟地黃1錢,白茯苓(去皮)1錢,麥門冬(去心)1錢,五味子10粒,陳皮7分,黃柏(酒炒)7分,知母(酒炒)7分,甘草1分。 主治:註夏病。陰血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眩眼花、腿痠腳軟、五心煩熱,口苦舌乾、精神困倦、無力好睡、飲食減少、胸膈不利、形如虛怯、脈數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