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歸養榮湯

芎歸養榮湯

XIONG GUI YANG R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8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肺經 16%
肝經 16%
腎經 12%
脾經 12%
胃經 9%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3%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芎歸養榮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方中以芎歸二藥為君,旨在補血活血,改善氣血運行,使氣血充盈,達滋養臟腑、榮潤肌膚之效。
  2. 調和藥性: 當歸性溫,可調和川芎、熟地等藥物的寒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同時,當歸的補血作用亦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整體功效更顯著。

芎歸養榮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行氣: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之功效。方中加入川芎,可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頭痛、眩暈等症,使氣血流通,養榮止痛。

二、疏散風寒: 川芎能散風寒,解表止痛,可緩解因風寒入侵引起的頭風、鼻塞、頭痛等症狀。方中加入川芎,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驅散風寒,達到養榮止痛的功效。

芎歸養榮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肝止痛:白芍性微寒,入肝經,能養血柔肝,緩肝止痛。芎歸養榮湯主治頭痛眩暈,肝陽上亢是其病機之一。白芍可平抑肝陽,緩解肝風內動,起到止痛的作用。

二、養血柔肝:白芍能養血柔肝,補益肝血,緩解因肝血不足導致的頭痛眩暈等症狀。芎歸養榮湯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熟地等也具有養血活血的功效,與白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養肝血、緩解頭痛的功效。

芎歸養榮湯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芎歸養榮湯主治血虛證,而熟地黃的滋陰補血作用,可以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為方劑中重要組成部分。
  2. 配伍協調:熟地黃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增強藥效。熟地黃與當歸、川芎等藥物配伍,可以滋陰補血、活血止痛,達到整體治療效果。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物可能造成的燥熱之弊。

芎歸養榮湯中加入黃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芎歸養榮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生風、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麻震顫等症。黃柏的加入可以清熱瀉火,抑制肝陽上亢,並涼血止血,緩解眩暈、肢麻等症狀。
  2. 配伍增效: 黃柏與方中的其他藥物,如川芎、當歸等,具有協同作用。黃柏的清熱瀉火之性,可以抑制川芎、當歸等藥物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提高療效。同時,黃柏的苦寒之性,可以引導藥物下行,利於血虛生風、肝陽上亢等症狀的改善。

芎歸養榮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方中因有川芎、當歸等溫熱藥物,容易引起燥熱,而知母可以有效地清熱降火,防止燥熱傷陰。

2. 滋陰潤燥: 知母能滋陰潤燥,與方中其他滋陰藥物如生地、麥冬等配合,共同滋養陰液,緩解燥熱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不利等症狀,達到養陰潤燥之功效。

總之,知母在芎歸養榮湯中起到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雙重作用,使方劑更加平衡,療效更佳。

芎歸養榮湯中加入人參,乃基於其補氣養血之效。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益氣復脈,補脾益肺,振奮心陽,對於氣虛血虧、心氣不足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芎歸養榮湯主治頭暈目眩、耳鳴、心悸、失眠等氣血不足所致之症。人參加入方中,能補益氣血,提高機體抵抗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養榮補血、改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的作用。

芎歸養榮湯中加入枸杞子,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滋補肝腎,養血益精: 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養血生精的功效,可改善因肝腎不足引起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等症狀,與方中川芎、當歸等藥材協同作用,共同改善血虛頭暈、氣血不足等病症。
  2.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枸杞子性溫和,可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機體代謝,有助於提高整體抵抗力,配合方中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扶正固本、增強體質的作用,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芎歸養榮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之效。本方以川芎、當歸活血通經,補益氣血,但易耗傷陰液。加入麥門冬可滋陰降火,防止藥性偏燥,使活血通經之效更加柔和。
  2. 合力養血: 麥門冬與當歸、川芎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滋養心血、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使氣血充足,面色紅潤,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芎歸養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芎歸養榮湯以川芎、當歸為君藥,藥性偏於溫燥,容易耗傷陰血。甘草性甘平,能緩和川芎、當歸的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損傷脾胃,使藥效更平和。

2. 協調藥性: 甘草具有解毒、調和、緩解藥物毒性和副作用的作用,可與其他藥物相互協調,使藥物作用更加協調,發揮更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歸養榮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血厥」,其證見吐衄(吐血、鼻血)後「不知人而厥」,即因失血過多導致氣隨血脫,陰血虧虛而發為昏厥。此症狀屬中醫「厥證」範疇,因血虛不能榮養心神、上奉腦竅,故見神昏;血不載氣,陽氣浮越,故四肢逆冷。方名「養榮」即點出其以補血和營為核心,恢復陰血以固本培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血填精為君

    • 熟地黃、當歸:二藥為補血要藥。熟地滋腎填精,當歸養血活血,共補肝腎精血之基,針對失血後陰虧之本。
    • 白芍:酸斂養血,與熟地、當歸協同增強補血之效,兼能柔肝緩急,防血虛生風。
  2. 益氣生血為臣

    • 人參:大補元氣,益氣以生血。氣足則血生有源,且能固攝血液,防其再度妄行,符合「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之理。
  3. 上行頭目、通竅為佐使

    • 川芎:辛溫上行頭目,為「血中氣藥」,既能助當歸活血,又能引藥上行至巔頂,改善昏厥。然其性散,用量輕(一錢),防過耗已虛之血。
    • 蔓荊子、細辛:二藥皆輕清上升。蔓荊子清利頭目,細辛辛香開竅,通陽醒神,針對「不知人」之竅閉症狀,助陽氣通達。細辛用量僅七分,避其過燥傷陰。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補血益氣為本,升陽通竅為標」,標本兼治。補血藥搭配少量風藥(川芎、蔓荊子、細辛),既補虛損,又防血藥滋膩礙脾;更借風藥升提之性,使氣血上榮於腦竅,促神志甦醒。整體體現「養血不忘行血,補虛不滯邪」的思維,符合「血厥」虛中夾滯的病機。

推論延伸應用
除血厥外,凡因血虛所致頭暈目眩、面色蒼白、肢冷脈細者,或產後失血過多見類似症狀,亦可加減化裁使用。

傳統服藥法


川芎1錢,白芍藥1錢,熟地黃1錢,當歸1錢,蔓荊子1錢,細辛7分,人參1錢5分。
水煎熟,食遠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血活血、養血安神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出血傾向,或者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貧血妄想狀態心臟衰竭化膿性關節炎頭痛身體消瘦手腳冰冷怕冷夜間盜汗身體容易出汗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芎歸養榮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六。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黃柏、知母、人參、枸杞子、麥門冬、甘草。 主治:血厥。吐、衄不知人而厥者。

芎歸養榮湯, 出處:《杏苑》卷五。 組成:川芎1錢,白芍藥1錢,熟地黃1錢,當歸1錢,蔓荊子1錢,細辛7分,人參1錢5分。 主治:血虛頭疼,兼治血虛頭風。

芎歸養榮湯, 出處:《準繩·類方》卷一。 組成:當歸(酒洗)1錢半,川芎1錢半,白芍藥(煨)1錢半,熟地黃1錢,黃柏(酒炒)1錢,知母(酒炒)1錢,枸杞子8分,麥門冬(去心)8分,甘草5分。 主治:血虛陰厥,脈伏虛細,四肢厥冷。

芎歸養榮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當歸身2錢,人參1錢,黃耆1錢,白朮1錢,川芎1錢,白芍1錢,熟地1錢,五味子5分,麥門冬5分,遠志5分,甘草5分,茯苓5分,牡丹皮3分,砂仁3分。 主治:瘰癧,流註,及一切不足之症,不作膿,或不潰,或已潰不斂,或身體發熱惡寒,肌肉消瘦,飲食少思,睡卧不寧,盜汗自汗,驚悸恍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