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味四物湯

增味四物湯

ZENG WEI SI W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心經 18%
脾經 12%
胃經 10%
膽經 8%
腎經 8%
肺經 8%
大腸經 8%
心包經 3%
膀胱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膽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增味四物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滋陰: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的功效。四物湯本身就以補血為主,而熟地黃的加入,能更有效地補益血虛,改善氣血不足的症狀。
  2. 調和藥性: 四物湯中的當歸、川芎、白芍藥,都屬於偏涼的藥物,而熟地黃則性溫,加入熟地黃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更適合寒性體質的患者服用。

增味四物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養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四物湯以補血為主,加入當歸可增強補血效果,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四肢乏力等血虛症狀。
  2. 調和藥性: 四物湯中包含熟地黃、白芍、川芎等藥材,性偏寒涼。加入性溫的當歸,可起到調和藥性、溫補脾胃的作用,避免寒涼藥性對身體造成負擔,使藥效更為平和。

增味四物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行氣,改善氣血運行: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有活血行氣、止痛、開竅的功效。四物湯滋陰補血,但若氣血運行不暢,則補血效果難以發揮。川芎加入後,可促進氣血流通,使補血功效更佳。
  2. 改善四物湯苦寒之性:四物湯以生地、熟地、當歸、白芍組成,性寒,易傷脾胃。川芎辛溫之性,可中和四物湯的寒性,使其更易於脾胃吸收,避免寒涼對身體造成損傷。

增味四物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血虛症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可緩解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四物湯本身就以補血為主,加入白芍可增強補血效果,使補血作用更加全面。
  2. 協調藥性: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可以緩解四物湯中其他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補血過於燥熱,使藥性更溫和,更適合各種體質的人使用。

增味四物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為了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四物湯以補血養血為主,但若患者伴有熱症,例如血熱妄行、瘀血阻滯等,則單純補血反而可能加重病情。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降低四物湯的溫補性質,避免過於滋膩,同時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作用,使補血效果更安全有效。

「增味四物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 四物湯為補血之劑,但若患者體質偏燥熱,容易出現上火症狀,此時知母的滋陰降火功效便能發揮作用,平衡藥性,避免補過頭而加重病情。
  2. 清熱解毒: 知母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若患者同時伴隨熱毒,例如口瘡、咽喉腫痛等,知母便能協助清熱解毒,改善症狀,提高療效。

總之,知母的加入,可使增味四物湯更為全面,不僅補血,更能兼顧清熱降火,使藥性更為平和,適合更多患者使用。

增味四物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是為了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四物湯本為補血調經之方,但若患者體質偏熱,或伴有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等症狀,則需加入黃連以清熱涼血,防止血熱傷陰。黃連苦寒,可抑制四物湯的溫補之性,避免滋膩助熱,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患者的體質。

增味四物湯中加入黃柏,主要是為了清熱燥濕,涼血解毒

四物湯原本偏於滋陰補血,但若患者兼有濕熱內蘊,則單用四物湯恐會助濕生熱。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且能抑制四物湯的滋膩之性,避免過於滋補而影響療效。

因此,增味四物湯加入黃柏,可有效平衡四物湯的補益作用,使之更適應於濕熱內蘊的患者,達到清熱滋陰、涼血解毒的功效。

增味四物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四物湯以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組成,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四物湯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2. 增強補益: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能增強四物湯的補血益氣作用,使其補益效果更佳。同時,甘草亦能緩解四物湯中藥材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當歸的活血作用過於強烈,甘草能起到緩和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增味四物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經來過多,不問形肥形瘦,皆屬熱者」,即針對月經量過多之證,無論患者體型偏胖或偏瘦,只要病機屬「熱」,便可用之。古代醫家認為經血過多常因血熱妄行,迫血離經,故以清熱涼血為核心治法。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基礎架構:四物湯加減

    • 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原為四物湯,是養血調經的基礎方。
      • 熟地滋陰補血,當歸和血養血,川芎活血行氣,白芍斂陰和營。
      • 此處用量輕平(各1錢),推測目的不在大補,而是調理血分,兼防清熱藥過於寒涼傷血。
  2. 清熱藥組:三黃加知母

    • 黃芩、黃連、黃柏(酒炒或薑汁炒)
      • 三黃協同清泄三焦火熱,黃連偏清心胃火,黃芩清肺熱,黃柏瀉腎火,酒炒緩其苦寒,薑汁炒和胃止嘔。
      • 此三藥配合,針對血熱之根源,可能包含實熱或陰虛內熱。
    • 知母(酒炒)
      • 滋陰降火,助三黃清熱,酒炒減其寒性,避免傷陽。
  3. 調和藥

    • 甘草:和中調藥,緩和苦寒之性。
    • 生薑:辛溫反佐,防寒涼藥傷胃,並助藥力運行。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四物湯為底,養血調經以固本;加入三黃、知母等清熱藥,直折火勢,使血熱得清而經量自減。其配伍特點在於:

  • 清熱為主,養血為輔:因主證為「熱」,故清熱藥比重較大(尤其三黃並用),四物湯反成佐使之用。
  • 寒溫並行:生薑與酒製法,緩解苦寒傷正之弊,體現「清而不伐」的思路。
  • 適應廣泛:強調「不問形肥形瘦」,提示此方對實熱或陰虛夾熱皆可加減應對,惟需辨證明確熱象。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白芍1錢,黃芩5分,知母(酒炒)5分,黃連(薑汁炒)5分,黃柏(酒炒)5分,甘草5分。
加生薑,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增味四物湯, 出處:《葉氏女科》卷一。 組成:熟地黃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白芍1錢,黃芩5分,知母(酒炒)5分,黃連(薑汁炒)5分,黃柏(酒炒)5分,甘草5分。 主治:經來過多,不問形肥形瘦,皆屬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