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截瘧飲

REN CAN JIE NUE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三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脾經 16%
肝經 15%
肺經 14%
心經 9%
腎經 9%
膽經 6%
大腸經 6%
三焦經 1%
心包經 1%
膀胱經 1%
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截瘧飲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1. 補氣扶正:瘧疾發作時,患者常伴隨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之功效,能補益脾肺之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緩解瘧疾發作時的虛弱症狀,並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2. 固本培元:瘧疾反覆發作,會消耗患者的正氣,導致脾胃虛弱,影響營養吸收。人參能固本培元,補益脾胃,增強患者的消化功能,使患者能夠更好地吸收營養,提高免疫力,防止疾病反覆發作。

人參截瘧飲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固護中氣:瘧疾發作時,脾胃受損,導致濕邪內困,中氣不足。白朮性溫燥,能健脾燥濕,運化水濕,並補中益氣,扶正祛邪,幫助患者恢復體力,抵禦瘧疾。
  2. 配合人參,增強補氣效果:人參截瘧飲中的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的功效,而白朮則能健脾益氣,兩者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補益正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對抗瘧疾的侵襲。

白朮在方中起到健脾燥濕、補中益氣的作用,與人參相互協同,共同增強患者的正氣,從而達到截瘧的目的。

人參截瘧飲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瘧疾患者常伴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水濕停滯等症狀,茯苓能補益脾氣,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
  2. 配合人參,增強補氣效果: 人參截瘧飲中以人參為主藥,補氣益血,但單用人參容易燥熱,而茯苓能與人參相配,既能增強人參補氣的作用,又能防止燥熱傷陰,使藥效更趨平和。

人參截瘧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瘧疾發作時,體內血液循環受到影響,出現發熱、寒戰等症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瘧疾發作時的症狀。
  2. 益氣養血,增強體質:瘧疾患者常伴隨氣血不足,免疫力下降。當歸補氣養血,可以增強患者體質,提高抵抗力,有助於抵禦瘧疾的侵襲,促進病情的恢復。

人參截瘧飲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青皮性苦辛,微寒,入肝、胃經,具有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的功效。瘧疾常伴有肝氣鬱結,脾胃不和,青皮可以緩解這些症狀,使氣機通暢,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藥物吸收和疾病康復。
  2. 降逆止嘔,止瀉止痢: 青皮具有降逆止嘔、止瀉止痢的功效,可以改善瘧疾患者常伴有的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總而言之,青皮在人參截瘧飲中發揮著疏肝理氣、和胃降逆、降逆止嘔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

人參截瘧飲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瘧疾常伴發寒熱、嘔吐、腹痛等症狀,源於濕邪困脾,痰濁阻肺。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能燥濕化痰,開胸散結,疏通氣機,有助於緩解瘧疾發作時伴隨的胸悶、氣短、噁心等不適。
  2. 行氣止痛:瘧疾發作時,常伴隨劇烈腹痛,厚朴能行氣止痛,緩解腹痛症狀。同時,厚朴還能調和脾胃,促進消化,改善瘧疾患者的消化功能,提高抵抗力。

人參截瘧飲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瘧疾發作時,常伴隨肝氣鬱結,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裏的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調節氣血運行,改善瘧疾症狀。
  2. 清熱解毒,止瘧止痛:柴胡兼具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瘧疾邪氣,減輕發熱、頭痛、寒戰等症狀。

此外,柴胡與人參、黃芪等藥物配伍,可增強補氣益血、扶正祛邪的效果,共同達到截瘧止痛的目的。

人參截瘧飲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解毒止痢:黃芩味苦寒,性燥,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痢的功效。瘧疾發作時,常伴隨發熱、惡寒、腹痛、腹瀉等症狀,黃芩可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緩解瘧疾的相關症狀。
  2. 抑制瘧原蟲: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芩中含有的黃芩素等成分,對瘧原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輔助治療瘧疾。

總之,人參截瘧飲中加入黃芩,主要目的在於清熱解毒、燥濕止痢,並輔助抑制瘧原蟲,達到治療瘧疾的效果。

人參截瘧飲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降逆止嘔: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降逆止嘔之效。瘧疾發作時,常伴有高熱、寒熱往來、嘔吐等症狀,知母可清熱解毒,降逆止嘔,緩解患者不適。
  2. 滋陰潤燥,緩解虛熱:知母還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緩解瘧疾發作後引起的津液虧損,防止患者出現口渴、咽乾等症狀。

總而言之,知母在人參截瘧飲中起着清熱瀉火、降逆止嘔、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瘧疾發作時的各種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人參截瘧飲中加入桂枝,主要原因在於其溫陽散寒、調和營衛之功效。

瘧疾多由寒邪入侵,導致脾胃虛寒,氣血運行不暢。人參能補氣固元,但單用人參補氣不足以驅除寒邪。桂枝性溫,善於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並能協同人參溫補脾胃,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截瘧止痛之效。

此外,桂枝還能調和營衛,使營氣充足,衛氣固密,進一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從而更有效地預防瘧疾復發。

人參截瘧飲中加入常山,主要是針對瘧疾的寒邪性質而設。常山味苦性寒,具有截瘧、散寒、解毒的功效,對於寒瘧、瘧疾初起、寒熱往來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常山能夠清熱解毒,抑制瘧疾的發展,而人參則補氣益血,緩解因瘧疾引起的虛弱乏力。兩者配伍,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既能治療疾病,又能保護正氣,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人參截瘧飲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藥力: 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燥濕止瀉、消食化積的功效。瘧疾多由寒邪侵襲,人參截瘧飲中加入草果,可溫中散寒,助藥力更好地驅散寒邪,達到截瘧止痢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人參截瘧飲中多為寒涼藥,加入溫性的草果,可調和藥性,防止藥性過寒,避免損傷脾胃。同時,草果的辛香之氣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增強療效。

人參截瘧飲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的功效。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其清熱解毒之效能可緩解瘧疾發作時的高熱症狀;滋陰涼血則可改善因瘧疾引起的陰虛內熱、口乾舌燥等症狀。

此外,鱉甲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瘧疾發作時可能出現的血管阻塞、血液循環不暢等問題。因此,人參截瘧飲中加入鱉甲,可以綜合調節機體功能,達到緩解瘧疾症狀、促進康復的效果。

人參截瘧飲方劑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入肺,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之效。瘧疾發作時,常伴有咳嗽、氣喘等症狀,烏梅可緩解這些症狀,有助於患者恢復。
  2. 收斂止瀉:烏梅能收斂腸胃,止瀉止痢。瘧疾患者常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烏梅能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緩解腹瀉,增強患者體力。

人參截瘧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人參性溫,甘草性甘平,兩者搭配能緩和人參的燥熱之性,防止藥性過於強烈,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2. 增強藥效: 甘草有解毒、緩和藥物毒性、調和藥性的作用,可減輕人參的副作用,並能促進人參藥效的發揮,提升治療瘧疾的療效。

總而言之,甘草在人參截瘧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調節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人參截瘧飲主治功效分析

人參截瘧飲,顧名思義,以截斷瘧疾為主要功效,其組方精妙,兼顧扶正與祛邪,故能廣泛應用於各種瘧疾,尤其適用於體虛之患者。《萬病回春》、《儒醫心鏡》、《雜病源流犀燭》、《濟陽綱目》、《沈氏尊生書》等醫書均有提及並收錄此方,足見其在古時治療瘧疾的重要地位。

治療原理

瘧疾的發病,多與感受瘧邪、正氣虛弱有關。病邪入侵,阻滯氣機,導致寒熱交替,而正氣不足則無力驅邪外出。人參截瘧飲的治療原理,即在於:

  • 扶正補虛: 方中以人參為君,大補元氣,益精養血,固本培元,增強機體抗邪能力。白朮健脾燥濕,助人參補氣之力。茯苓利水滲濕,可助祛邪,亦可安神,改善瘧疾患者的疲乏之感。當歸則可活血養血,使氣血充盈,助正氣恢復。
  •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青皮、柴胡能疏肝解鬱,使氣機條暢,有助於邪氣的疏散。厚朴則能行氣除濕,消脹化痰,改善因邪氣阻滯導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
  • 清熱化濕,截瘧驅邪: 黃芩清熱燥濕,對瘧疾之發熱有清解之效。知母清熱潤肺,滋陰降火,可緩解熱邪傷陰之症狀。常山為截瘧要藥,能直接殺滅瘧原蟲,為本方截瘧之關鍵。草果燥濕化痰,能協助常山祛除瘧邪,亦可止瀉。
  • 調和陰陽,溫化寒邪: 桂枝溫陽散寒,可驅散瘧疾之寒邪,同時調和營衛,使氣血調暢。
  • 軟堅散結,斂肺生津: 鳥鳶甲(鱉甲)軟堅散結,可針對瘧疾日久可能出現的痞塊,亦能滋陰補腎。烏梅斂肺生津,可止瀉止咳,亦能收斂虛耗之氣。
  •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甘草調和諸藥,又能緩急止痛,減輕瘧疾發作時的痛苦。

綜合來看,人參截瘧飲並非單純的截瘧之方,而是攻補兼施,既能扶助正氣以抗邪,又能祛除邪氣以治病,從根本上解決了瘧疾的病因病機,故能廣泛適用於各種瘧疾,尤其對於體虛患者,其療效更為顯著。

古籍佐證

  • 《萬病回春》記載:「人參養胃湯,治暴瘧初起,服二帖後,用人參截瘧飲加減截之。」、「柴胡芎歸湯,治夜間陰瘧,引出陽分則散,後服人參截瘧飲止之。」,說明在瘧疾初起或夜間陰瘧之後,可服用人參截瘧飲以達到截瘧止疾的目的。
  • 《儒醫心鏡》載:「身重、小便澀是濕瘧,用人參養胃湯加白朮。以後俱用人參截瘧飲加減截之。」、「人參截瘧飲加減,治一切瘧疾,俱可截之,虛人亦服。」,肯定了人參截瘧飲在濕瘧及各種瘧疾中的應用,並特別指出適用於虛弱患者。
  • 《雜病源流犀燭》曰:「此方能治夜發之瘧,引出陽分而散,後再服人參截瘧飲,自愈矣。」、「人參截瘧飲,〔截一切瘧〕…此方虛人尤妙。」再次強調此方截瘧之效,並強調對虛弱體質之瘧疾尤為適用。
  • 《濟陽綱目》亦提到:「加味人參養胃湯,治虛人患瘧,初起服二帖後,用人參截瘧飲加減截之。」、「人參截瘧飲,治虛人,截瘧,一切瘧疾並可截之。」,進一步印證了此方對於虛弱體質瘧疾的治療價值。
  • 《沈氏尊生書》亦有類似記載,強調此方能截斷一切瘧疾,特別是針對虛弱患者。

總結

人參截瘧飲以其攻補兼施的特性,既能扶助正氣,又能祛除邪氣,從根本上治療瘧疾。其組方兼顧了氣血、陰陽、寒熱、虛實等各方面,故能廣泛適用於各種瘧疾,尤其適合體質虛弱的患者。古籍的記載也充分證實了其在治療瘧疾方面的顯著療效。此方不失為傳統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傳統服藥法


人參8分,白朮(去蘆)8分,茯苓(去皮)8分,當歸8分,青皮(去瓤,麩炒)8分,厚朴(薑汁炒)8分,柴胡8分,黃芩8分,知母(去毛)8分,桂枝3分,常山(酒浸)8分,草果(去殼)8分,鱉甲(醋炙)8分,烏梅1個,甘草3分。
寒多,加官桂;熱多,加柴胡;汗多,去蒼朮、藿香、川芎,加白朮、黃耆;飽悶,加青皮、砂仁,去人參;渴,加麥門冬、知母,去半夏;瀉,加炒白朮、芍藥,瀉不止,加肉豆蔻,去厚朴、
截瘧。
上銼1劑。
加生薑1片,大棗2枚、桃腦7個,水煎,加酒少許尤妙,露1宿。臨發日五更空心溫服;滓待日午再煎服,糖拌烏梅下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截瘧飲,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人參8分,白朮(去蘆)8分,茯苓(去皮)8分,當歸8分,青皮(去瓤,麸炒)8分,厚朴(薑汁炒)8分,柴胡8分,黃芩8分,知母(去毛)8分,桂枝3分,常山(酒浸)8分,草果(去殼)8分,鱉甲(醋炙)8分,烏梅1個,甘草3分。 主治:截瘧。主治:虛人瘧疾,及一切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