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清脾飲」方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益氣,固護中焦: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護中焦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導致各種病症。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充足,從而改善各種症狀。
2. 和胃止瀉,緩解脾虛泄瀉:白朮兼具燥濕利水之功,能有效止瀉止痢,緩解脾虛泄瀉之症。此外,白朮還能和胃止嘔,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噁心嘔吐也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白朮在「加減清脾飲」方中起著健脾益氣、固護中焦、和胃止瀉的重要作用,有效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各種病症。
「加減清脾飲」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脾胃濕困所致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健脾寧心: 茯苓還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作用,能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脾虛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狀。
因此,茯苓的加入能有效改善脾胃濕困、脾虛等病症,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加減清脾飲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清脾飲以清熱利濕為主,但若脾胃濕濁較重,則易導致痰濕阻滯,影響脾胃運化,半夏的加入可有效化解痰濕,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清熱利濕的效果。
- 和胃降逆: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容易出現噁心嘔吐的患者,半夏的加入可起到和胃降逆,止嘔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
「加減清脾飲」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和胃降逆:柴胡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利膽之效。清脾飲以清熱利濕為主,但若患者脾胃濕熱兼夾肝鬱氣滯,則會出現胸悶、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柴胡的加入可以疏肝解鬱,和胃降逆,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提升療效。
- 協同清熱利濕:柴胡具有升散之性,可以將脾胃濕熱之邪向上疏導,配合清脾飲中的其他清熱利濕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共同達到清熱利濕、疏肝解鬱的功效,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加減清脾飲」中加入「知母」,是為了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知母性寒,味苦鹹,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利水消腫之功效。在「加減清脾飲」中,知母主要起到清肺熱、滋腎陰的作用。
當脾胃積熱,導致肺熱燥咳,或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時,知母便可以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緩解這些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加減清脾飲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 青皮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脾胃失和,氣機不暢,常導致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青皮可以疏通肝氣,使脾胃氣機調暢,緩解腹痛、脹滿等不適。
- 消食化積: 青皮還能消食化積,對於食積停滯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脾胃虛弱,消化功能減退,易造成食積停滯,青皮能促進消化,有助於脾胃的恢復。
總之,青皮在加減清脾飲中,起到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食慾,緩解腹部不適。
「加減清脾飲」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清脾飲以清熱利濕為主,加入陳皮可助其理氣健脾,防止脾胃氣滯,增強藥效。
- 助藥力:陳皮的辛香氣味,能芳香透達,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加減清脾飲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清脾飲針對脾胃濕熱,而黃芩可清泄脾胃之火,燥濕止瀉,改善因濕熱導致的腹痛、腹瀉、口苦等症狀。
- 解毒止痢:黃芩亦能解毒止痢,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痢疾,可輔助清熱解毒,止瀉止痢,使腸胃恢復正常功能。
總而言之,黃芩在加減清脾飲中,發揮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的作用,輔助改善脾胃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加減清脾飲」中加入厚朴,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行氣消脹: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行氣消脹、燥濕化痰之效。清脾飲以清熱利濕為主,厚朴可助其行氣化濕,避免濕濁停滯,加強清熱利濕的效果,並緩解脾胃脹滿不適。
- 助脾運化:厚朴可健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藥物吸收和療效發揮。清脾飲多用於脾胃濕熱,厚朴可加強健脾作用,幫助脾胃恢復運化功能,更有效地清除濕熱。
加減清脾飲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散寒: 草果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消食化滯之效。清脾飲以清熱利濕為主,但脾胃虛寒者易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草果的加入可溫脾散寒,協同清熱利濕,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
- 行氣消導: 草果能行氣消積,對於脾胃濕熱、食積不化者,有助於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這對於脾胃虛弱,易於積食的人羣來說,可以有效提升藥效。
「加減清脾飲」中包含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緩解脾胃之虛: 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清脾飲常以清熱瀉火為主,甘草的加入可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避免損傷脾胃之氣。
-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能協同其他藥材,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芩、梔子等清熱藥配伍,可增強清熱瀉火之效;與茯苓、白朮等健脾藥配伍,可增強健脾益氣之效,有助於更好地達到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加減清脾飲組成介紹:
甘草
-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
- 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朮
- 性味甘、微苦,歸脾、胃經。
- 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半夏
- 性味辛、溫,歸肺、脾經。
- 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草果
- 性味辛、溫,歸脾、胃經。
- 具有芳香化濕、溫裡溫中、消食化積、治瘧、降氣、燥濕、解酒毒等功效。
柴胡
- 性味苦、微寒,歸肝、膽經。
- 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陳皮
- 性味苦、辛,歸脾、肺經。
- 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茯苓
- 性味甘、淡,歸脾、胃、心經。
- 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厚朴
- 性味辛、溫,歸脾、胃經。
- 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黃芩
- 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
- 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青皮
- 性味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
- 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知母
- 性味寒、苦,歸肺、腎經。
- 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總結:
「 加減清脾飲 」 其組成: 白朮,茯苓,半夏,柴胡,知母,青皮,陳皮,黃芩,厚朴,草果,甘草。
共有11味中藥組成,主治功效為瘧疾一開始出現畏寒的症狀,然後出現發熱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柴胡、黃芩、半夏(薑制)、甘草(炙)、厚朴(薑制)、青皮(醋炒)、檳榔、茯苓、草果、人參、白朮(土炒)、橘紅、南蒼朮(炒)。
引用生薑,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燥熱、傷津之弊,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清脾飲, 出處:《方症會要》卷二。 組成:白朮1錢,茯苓1錢,半夏1錢,柴胡1錢,知母7分,青皮7分,陳皮7分,黃芩7分,厚朴4分,草果4分,甘草。 主治:瘧疾先寒後熱者。
加減清脾飲, 出處:《金鑑》卷五十三。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薑制)、甘草(炙)、厚朴(薑制)、青皮(醋炒)、檳榔、茯苓、草果、人參、白朮(土炒)、橘紅、南蒼朮(炒)。 主治:小兒瘧疾,兼有痰飲,嘔逆,面黃目腫,胸膈膨脹。
加減清脾飲,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柴胡1錢5分,川朴1錢,秦艽1錢5分,青蒿6分,薑夏2錢,草果仁1錢5分,靈仙1錢5分,青皮1錢,赤苓3錢,通草1錢,老薑2片。 主治:夏秋感受風濕而爲暑瘧,午後微寒而熱,或1日輕而1日重,其寒熱界限模糊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