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脾飲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之效。清脾飲多用於脾胃濕熱、痰濕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而厚朴的燥濕化痰作用可以有效祛除脾胃濕熱,暢通氣機,改善消化功能。
- 理氣降逆: 厚朴還能理氣降逆,對於脾胃氣機不暢、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這與清脾飲的整體功效相契合,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狀。
清脾飲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利濕: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清脾飲常用於脾胃虛弱、濕濁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白朮可補脾胃之氣,促進水濕代謝,達到利濕化濁之效。
二、 固表止汗: 白朮能固表止汗,對於脾虛導致的汗出不止、自汗盜汗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清脾飲中常配合其他具有固表止汗作用的中藥,如黃芪、浮萍等,共同達到益氣固表、止汗止瀉的功效。
清脾飲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芳香健脾,理氣消脹: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消食化積,理氣止痛之功效。其芳香之氣可醒脾開胃,促進消化,對脾胃虛寒、食積不化、腹脹氣滯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 引藥入脾,增強功效:草果氣味濃烈,能引導藥力直達脾胃,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它與清脾飲中其他藥材相互配伍,可更好地達到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功效。
綜上所述,清脾飲中加入草果,既能增強藥效,又能改善脾胃功能,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清脾飲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和胃止嘔: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解表之效。清脾飲主治脾胃濕熱,而脾胃濕熱往往與肝氣鬱結、肝脾不和有關,柴胡可疏肝解鬱,調和肝脾,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進而達到和胃止嘔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清脾飲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具有清熱燥濕之效,柴胡與之配合,可增強清熱利濕的效果,同時還可避免藥物單味使用而導致副作用。
清脾飲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清脾飲主要針對脾虛濕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腹脹、便溏、食少、苔膩等。茯苓能健脾胃,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脾虛濕盛的病症。
- 利水滲濕: 茯苓入心、脾、腎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清脾飲中常配伍其他利水滲濕藥物,如澤瀉、豬苓等,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改善因濕邪停滯而導致的各種病症。
清脾飲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溼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溼化痰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脾胃溼痰引起的嘔吐、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清脾飲多用於脾胃溼熱、痰溼內阻等症,半夏的燥溼化痰作用,可幫助清熱利溼,化解痰濁,改善脾胃功能。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清脾飲中常配合其他降逆止嘔的藥物,如生薑、陳皮等,共同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止嘔效果。
清脾飲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燥濕,能有效抑制脾胃濕熱,解決因濕熱導致的腹痛、腹瀉、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
- 解毒止痢: 黃芩具有解毒止痢的功效,可以清除腸道中的病菌毒素,緩解腹瀉、痢疾等症狀,與清脾飲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清脾飲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能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脾胃氣滯、食積不消等症狀。
- 降氣止嘔:青皮可降逆止嘔,對於脾胃氣逆、噁心嘔吐等症狀亦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清脾飲中加入青皮,旨在通過行氣消積、降氣止嘔等作用,以達到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清脾飲] 介紹與分析
方劑組成與藥理
清脾飲出自宋代嚴用和的《濟生方》,主要用於治療熱多寒少的瘧疾,其組成如下:
- 厚朴:行氣消積,燥濕除滿。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草果:化痰止咳,溫胃散寒,截瘧。
- 柴胡:疏肝解鬱,升陽舉陷。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 半夏:降逆止嘔,燥濕化痰。
- 黃芩:清熱燥濕,涼血解毒。
- 青皮:疏肝理氣,消食化積。
- 甘草 (部分版本有):調和諸藥。
- 生薑 (煎服用):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治療原理分析
清脾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 疏肝解鬱,調和少陽:瘧疾多發於半表半裡之少陽經,柴胡能疏解少陽經之鬱熱,青皮則能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從而調和少陽經氣,使邪氣得以透出。
- 健脾燥濕,化痰祛積:脾胃虛弱,濕邪內生,易生痰積,痰積阻滯氣機,則易引發瘧疾。方中白朮、茯苓健脾利濕,半夏、厚朴、草果燥濕化痰,青皮消食化積,共同祛除脾胃濕痰,使氣機暢通。
- 清熱解毒,涼血止瘧:熱多寒少之瘧疾,多為內有鬱熱,故用黃芩清熱燥濕,涼血解毒,以祛除體內熱邪,達到止瘧的目的。
- 調和脾胃,扶正祛邪:清脾飲雖以祛邪為主,但亦兼顧脾胃,白朮、茯苓、甘草(部分版本)皆有健脾益氣之功,能扶助正氣,增強抗邪能力,使邪去而不傷正。
古籍觀點比較與分析
各醫家對清脾飲的組成、功效和適用範圍有不同的看法:
- 青皮的應用與爭議:
- 張璐《本經逢原》指出青皮為宋代醫家後加,能疏通足太陰、厥陰經,治療氣滯、積聚、疝痛,小兒消積常用。但強調青皮發汗力強,多汗者慎用,且中氣虛者禁用,恐其伐肝傷正。
- 沈鑫鰲《要藥分劑》引述李東垣觀點,認為青皮能入肝散邪,入脾除痰,是瘧疾必用之藥,故清脾飲以之為君藥。
- 汪昂《醫方集解》則認為青皮能疏下焦肝氣,與柴胡疏上焦肝氣相配,共同疏肝解鬱。
- 清脾飲與痰積的關係:
- 羅美《古今名醫方論》引柯韻伯之言,認為瘧疾多由痰積引起,清脾飲實為治療痰積之方,所謂“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瘧”。故方中用青皮、厚朴、草果、半夏、茯苓等藥以化痰祛積。
- 吳儀洛《成方切用》也強調“無痰不作瘧”,並認為清脾飲能祛除脾胃濕痰,使氣機暢通。
- 清脾飲的適用範圍與加減:
- 林佩琴《類證治裁》將清脾飲用於治療寒少熱多的瘧疾,並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加減,如濕盛加平胃散,痰多加大棗、二妙丸等。
- 張浩《仁術便覽》認為清脾飲適用於熱多寒少、口苦咽熱、小便赤澀的脾瘧。並提出加減法:汗多者重用白朮、茯苓;熱多者加黃芩、柴胡;寒多者加半夏、草果;口渴者加知母、麥門冬、天花粉。
- 吳昆《醫方考》認為清脾飲適用於瘧疾發作時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大小便赤澀,脈弦數的太陰證。
- 汪昂《醫方集解》總結清脾飲適用於瘧疾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脈弦數,為足少陽、太陰藥。並提出大渴加麥冬、知母,瘧不止加常山、烏梅等加減方法。
- 嚴用和創立此方,後世醫家多有發揮,尤其在加減運用上更為靈活,如加入檳榔、常山、烏梅等藥以增強療效。
- 清脾飲非純清涼之劑:
- 吳昆《醫方考》特別指出,清脾飲之“清脾”並非清涼之意,而是指攻去邪氣,使脾部得以清爽。因方中有草果等溫性藥物,故不可單純理解為清涼之劑。汪昂《醫方集解》也引用了吳鶴皋的觀點,強調清脾飲是攻邪而非清涼。
- 清脾飲與小柴胡湯的關係:
- 多數醫家認為清脾飲是小柴胡湯的加減,從溫脾諸方變化而來。汪昂《醫方集解》指出清脾飲是以小柴胡湯為基礎,加減而成,突出從脾胃論治。費伯雄《醫方論》則認為清脾飲是變小柴胡湯之制,加入黃芩以清營分熱邪。
- 清脾飲治療孕婦瘧疾的應用:
- 鮑相璈《驗方新編》指出妊娠瘧疾多因營衛虛弱,脾胃不足,可根據寒熱多少,選擇清脾飲去半夏或人參養胃湯去半夏治療。
- 林佩琴《類證治裁》則認為孕婦瘧疾應以安胎為主,寒少熱多者可選用清脾飲去半夏。
總結
清脾飲作為治療瘧疾的經典方劑,其組方精妙,以疏肝理氣、健脾燥濕、清熱解毒為主要治療原則,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思想。通過對古籍文獻的梳理和比較,可以看出,醫家們對清脾飲的認識既有一致性,也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對青皮的應用、痰積在瘧疾中的作用、清脾飲的適用範圍與加減以及清脾飲是否為清涼之劑等方面。臨牀應用時應結合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靈活運用,方能取得良好療效。同時,也應注意清脾飲中部分藥物的溫燥之性,對於氣虛陰虧者應慎用。
傳統服藥法
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瘧疾屬痰濕偏寒者,本方不宜應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脾飲, 出處:《幼科金針》卷上。 組成:蒼朮、厚朴、陳皮、法半夏、甘草、茯苓、柴胡、黃芩、桑葉、青皮、枳殼。 主治:小兒食厥。
清脾飲, 出處:《胎産秘書》卷上。 組成:白朮1錢,茯苓1錢,知母1錢,青皮4分,厚朴8分,黃芩2錢,甘草5分。 主治:妊娠瘧症,熱多寒少。
清脾飲, 出處:《痘疹金鏡錄》卷上。 組成:青皮、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茯苓、半夏、柴胡、黃芩、草果、枳殼、川芎、香附。 主治:消導宿滯,和順陰陽。主治:小兒瘧疾。
清脾飲, 出處:《永類鈐方》卷二十引《全嬰方》。 組成:人參、白附、南星(炮)、制半夏、全蠍、僵蠶、白朮、川芎、羌活、甘草各等分。 主治:小兒慢驚尚有陽證,或因吐瀉,多困不醒,欲生風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