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脾湯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積:青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消積、健脾開胃之效。對於脾胃氣滯、食積不化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能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消化吸收。
- 疏肝解鬱:青皮兼具疏肝解鬱之功,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脾胃與肝臟相互影響,肝氣鬱結會影響脾胃運化,而青皮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改善肝氣鬱結,進而促進脾胃功能。
因此,清脾湯中加入青皮,可以有效改善脾胃氣滯、食積不化、肝氣鬱結等症狀,達到健脾和胃、理氣消積的功效。
清脾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清脾湯多用於脾胃濕熱、痰濕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胸悶嘔逆等症,厚朴能燥濕化痰,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並能行氣止痛,緩解脹滿等症狀。
- 理氣降逆: 厚朴能行氣降逆,可以緩解脾胃氣機不暢、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清脾湯中加入厚朴,不僅能化痰,還能理氣降逆,使脾胃氣機通暢,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清脾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清脾湯常用於脾胃虛寒、寒邪內侵導致的症狀,如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等。生薑的溫熱之性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上述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清脾湯中常含有性寒涼的藥物,如白朮、茯苓等。加入生薑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藥過於傷陽,同時也能增強藥物的療效。生薑能促進藥物吸收,並增強其止嘔、止瀉等作用。
清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清脾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所致的症狀,而白朮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有助於改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 配伍協調: 白朮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例如,白朮與茯苓、陳皮等藥材搭配,有助於利水滲濕,消食化積,增強清脾湯的整體療效。
總而言之,白朮在清脾湯中扮演著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共同發揮治療脾虛濕困的功效。
清脾湯中加入草果,主要是因為草果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溫脾燥濕: 清脾湯多用於脾虛濕困,症狀如腹脹、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脾胃、燥濕氣、消食積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寒、濕氣困阻所致的消化不良。
- 行氣消脹: 草果辛香走竄,能促進氣機運行,有助於消除腹脹,並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不良造成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清脾湯中加入草果,可起到溫脾燥濕、行氣消脹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清脾湯中加入柴胡,主要考量其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
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若脾失健運,濕濁內停,易導致脾胃氣機不暢,脾陽不振。柴胡入肝經,能疏肝解鬱,使肝氣疏泄,脾胃氣機得以暢通。
此外,柴胡亦可升舉陽氣,助脾陽運化水濕,利水消腫,從而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清熱利濕、健脾和胃之效。因此,柴胡在清脾湯中起到疏肝解鬱、升舉陽氣,輔助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作用。
清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若脾虛濕困,則易出現腹脹、食慾不振、肢體沉重等症狀。茯苓能健脾燥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 寧心安神: 茯苓還有寧心安神之效。心主神明,脾主運化,脾虛則心神不安,易出現心悸、失眠等症狀。茯苓能益心氣、安神志,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使人神清氣爽。
因此,清脾湯中加入茯苓,既可健脾利濕,又可寧心安神,相輔相成,達到治療脾虛濕困的功效。
清脾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和降逆止嘔的功效。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針對脾胃濕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此外,半夏還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氣逆所致的噁心嘔吐,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清脾湯中加入半夏,旨在通過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達到健脾和胃、消除濕痰、止嘔止瀉的目的。
清脾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燥濕,可有效抑制脾胃濕熱,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
- 瀉火解毒: 黃芩還具備瀉火解毒之功,能解熱毒、清肝火,對於濕熱蘊結於脾胃所導致的口苦、口乾、腹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黃芩作為清脾湯的組成成分,能發揮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濕熱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清脾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清脾湯以清熱利濕為主,部分藥材性寒,可能對脾胃造成一定的刺激。甘草性甘溫,味甘入脾,能緩解藥材的寒性,保護脾胃,使藥效更和緩,減少副作用。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解毒、緩解藥物的毒性,提高藥效。清脾湯中一些藥材如黃芩、梔子等,可能對脾胃有一定刺激,甘草能緩解這些刺激,使藥效更佳,達到更好的清熱利濕效果。
清脾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益氣健脾: 清脾湯主要針對脾虛溼困所致的症狀,而人參具有益氣補脾、健運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強脾胃功能,幫助運化水溼,緩解脾虛症狀。
- 扶正祛邪: 清脾湯中常配伍一些清熱利溼的藥物,而人參可以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邪氣入侵,更好地配合清熱利溼藥物發揮療效。
因此,清脾湯中加入人參,可以起到益氣健脾、扶正祛邪的功效,更好地治療脾虛溼困的病症。
清脾湯為中醫治療濕熱內蘊之脾胃病證常用方劑,其組成包括黃芩、黃連、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生薑、大棗以及常山等。常山,又名鐵刷子、蜀漆,性寒味苦,歸肝、脾經。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常山能截瘧,袪痰涎,利水道。在清脾湯中加入常山,主要目的在於利用其苦寒之性,清熱燥濕,化痰止瀉,對於濕熱困脾引起的腹瀉、食少體倦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時,常山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清熱利濕作用,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為全面。然而,由於常山性味峻烈,用量需謹慎,且不適合脾胃虛弱者單獨大量使用,以免傷及正氣。在清脾湯的配伍中,常山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調理脾胃,達到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功效。
主治功效
「清脾湯」:
清脾湯 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主要用於治療孕婦患有瘧疾,發熱較重的症狀。
主要成分:
- 甘草
- 生薑
- 白朮
- 半夏
- 草果
- 柴胡
- 茯苓
- 厚朴
- 黃芩
- 青皮
- 人參
- 常山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甘草: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生薑:
-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白朮: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半夏:
-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草果:
- 草果性溫、味辛,具有芳香化濕、溫裡溫中、消食化積、治瘧、降氣、燥濕、解酒毒等功效。
柴胡:
-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茯苓: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厚朴:
-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黃芩:
-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青皮:
-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人參:
-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常山:
- 常山具有治瘧、湧吐、驅蟲殺蟲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總結: 清脾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孕婦患有瘧疾,發熱較重的症狀。其組成成分包括甘草、生薑、白朮、半夏、草果、柴胡、茯苓、厚朴、黃芩、青皮、人參和常山,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散風寒、發汗解表、降氣、補陽、健脾胃、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祛風除濕、溫化寒痰、芳香化濕、溫裡溫中、消食化積、消酒毒、解酒毒、疏肝解鬱、清熱燥濕、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理氣行氣、活血化瘀、消食化積、降氣、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安神益智等多種功效。
傳統服藥法
茯苓2兩,橘皮2兩,草果2兩(去皮),白朮2兩,人參1兩,桂心1兩,白芷1兩,甘草1兩(炙),川芎1兩,半夏3兩(洗7次)。
欲通利,加大黃。
上為散。
每服4大錢,用水2盞,加生薑7片,紫蘇3葉,煎至7分,去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脾湯具有清熱利濕、和中止痢、補氣健脾、益氣固表的功效,但孕婦在服用清脾湯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孕婦在服用清脾湯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定是否適合服用。
- 孕婦在服用清脾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孕婦在服用清脾湯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孕婦在服用清脾湯期間,應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以了解胎兒的發育情況。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脾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 組成:白芍、淡竹葉、麥門冬、石膏、甘草、黃連。 主治:脾熱消渴。
清脾湯, 出處:《得效》卷十四。 組成:青皮、厚朴(去粗皮,薑汁炒)、白朮、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半夏(湯洗)、黃芩、甘草、人參各等分,常山1半。 主治:妊娠作瘧,熱多者。
清脾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草果仁1兩(炒),厚朴1兩(去粗皮,薑制,炙),川薑1兩(炮,洗),甘草(炙)1兩,陳皮半兩(去瓤),木香(煨)半兩,麥糱2兩,神曲(炒)2兩,舶上茴香3分(炒)。 主治:瘧痢。
清脾湯, 出處:《濟生》卷一。 組成:青皮(去白)、厚朴(薑制,炒)、白朮、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7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妊娠瘧疾。
清脾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茯苓2兩,橘皮2兩,草果2兩(去皮),白朮2兩,人參1兩,桂心1兩,白芷1兩,甘草1兩(炙),川芎1兩,半夏3兩(洗7次)。 主治:脾濕熱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卧,舌本強,體重,面黃,右脅滿痛偏脹,口唇乾裂,寒熱如瘧。
清脾湯, 出處:《三因》卷六。 組成:厚朴4兩(薑制,炒),烏梅2兩(打去仁),半夏2兩(湯去滑),青皮2兩,良薑2兩,草果(去皮)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溫脾化痰。主治:胃瘧,發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慄,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戦既已,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或先熱後寒,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少熱多,或寒熱相伴,或但熱不寒,但寒不熱,或隔日一發,1是1發,或3-5日一發者。及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醋吞酸等。因食傷脾,停滯痰飲,發爲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