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湯

QING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四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胃經 21%
肺經 17%
心經 9%
肝經 9%
膽經 7%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腎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8

主治功效


清脾湯

組成

青皮、厚朴、生薑、白朮、草果、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人參、常山。

整體功效

清熱利濕、和中止痢。

主治

妊娠作瘧,熱多者。

清脾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妊娠期間出現的瘧疾,其主要功效是清熱利濕、和中止痢。

文獻參考

  1. 中醫學大辭典》
  2. 中藥學
  3. 《中藥方劑學》

傳統服藥法


茯苓2兩,橘皮2兩,草果2兩(去皮),白朮2兩,人參1兩,桂心1兩,白芷1兩,甘草1兩(炙),川芎1兩,半夏3兩(洗7次)。
欲通利,加大黃。
上為散。
每服4大錢,用水2盞,加生薑7片,紫蘇3葉,煎至7分,去滓服。

方劑組成解釋


清脾湯由青皮、厚朴、生薑、白朮、草果、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人參、常山等中藥組成。其中,青皮、厚朴、生薑、白朮、草果、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均具有清熱利濕、和中止痢的功效,人參、常山則具有補氣健脾、益氣固表的功效。因此,清脾湯具有清熱利濕、和中止痢、補氣健脾、益氣固表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脾湯具有清熱利濕、和中止痢、補氣健脾、益氣固表的功效,但孕婦在服用清脾湯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 孕婦在服用清脾湯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定是否適合服用。
  2. 孕婦在服用清脾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 孕婦在服用清脾湯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4. 孕婦在服用清脾湯期間,應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以了解胎兒的發育情況。

相關疾病


糖尿病瘧疾心內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胃下垂噯氣腹瀉小便顏色偏黃嘴裡發苦口乾口渴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清脾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 組成:白芍、淡竹葉、麥門冬、石膏、甘草、黃連。 主治:脾熱消渴。

清脾湯, 出處:《得效》卷十四。 組成:青皮、厚朴(去粗皮,薑汁炒)、白朮、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半夏(湯洗)、黃芩、甘草、人參各等分,常山1半。 主治:妊娠作瘧,熱多者。

清脾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草果仁1兩(炒),厚朴1兩(去粗皮,薑制,炙),川薑1兩(炮,洗),甘草(炙)1兩,陳皮半兩(去瓤),木香(煨)半兩,麥糱2兩,神曲(炒)2兩,舶上茴香3分(炒)。 主治:瘧痢。

清脾湯, 出處:《濟生》卷一。 組成:青皮(去白)、厚朴(薑制,炒)、白朮、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7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妊娠瘧疾。

清脾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茯苓2兩,橘皮2兩,草果2兩(去皮),白朮2兩,人參1兩,桂心1兩,白芷1兩,甘草1兩(炙),川芎1兩,半夏3兩(洗7次)。 主治:脾濕熱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卧,舌本強,體重,面黃,右脅滿痛偏脹,口唇乾裂,寒熱如瘧。

清脾湯, 出處:《三因》卷六。 組成:厚朴4兩(薑制,炒),烏梅2兩(打去仁),半夏2兩(湯去滑),青皮2兩,良薑2兩,草果(去皮)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溫脾化痰。主治:胃瘧,發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慄,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戦既已,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或先熱後寒,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少熱多,或寒熱相伴,或但熱不寒,但寒不熱,或隔日一發,1是1發,或3-5日一發者。及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醋吞酸等。因食傷脾,停滯痰飲,發爲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青皮湯

相似度 85%

三瘧神方

相似度 81%

青皮安胎飲

相似度 80%

加減清脾飲

相似度 78%

人參截瘧飲

相似度 74%

清脾飲

相似度 73%

柴常湯

相似度 72%

清氣利膈丸

相似度 72%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