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調中湯

QING RE DIAO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女科萬金方》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20%
肺經 17%
肝經 11%
心經 8%
大腸經 6%
三焦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2%
腎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清熱調中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熱邪內蘊、心煩口渴、胃火熾盛、腹痛泄瀉等症狀,黃芩能有效地清熱降火,緩解症狀。此外,黃芩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引起的各種炎症。因此,在清熱調中湯中加入黃芩,可起到清熱解毒、調和脾胃的作用,達到整體療效。

清熱調中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柴胡善於疏肝解鬱,和胃降逆。清熱調中湯多用於治療肝胃不和、氣機鬱滯所致的胸脇脹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柴胡能疏肝解鬱,使氣機疏通,並能和胃降逆,幫助脾胃功能恢復,從而達到調中和胃的效果。

二、柴胡具有清熱解表之功,與其他清熱藥材如黃芩、梔子等配合,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達到清熱解毒、調和氣血的作用。

清熱調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和胃止嘔: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對於暑濕內蘊、脾胃不和導致的口渴、納呆、嘔吐等症狀,茯苓能起到健脾利濕、和胃止嘔的作用,幫助脾胃恢復正常功能,進而促進清熱解毒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
  2. 助清熱瀉火,防止燥熱傷陰: 清熱調中湯以清熱解毒為主,但清熱藥物多偏寒涼,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導致陰虛內熱。茯苓性平,能中和清熱藥物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同時也能起到養陰生津的作用,防止清熱瀉火過程中出現燥熱傷陰的情況。

「清熱調中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燥濕化痰: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善於燥濕化痰,對於濕熱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悶、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行氣消積:厚朴能行氣消積,對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清熱調中湯」中加入厚朴,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化濕行氣,有助於整體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清熱調中之效。

清熱調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清熱調中湯中多為苦寒藥物,甘草能緩解其寒涼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二、 補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清熱調中湯多用於治療熱病,容易耗傷脾氣,甘草可補益脾胃之氣,使藥物更容易吸收,並促進機體恢復。

清熱調中湯中包含藿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化濕解暑: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闢穢之效。夏季濕熱之氣易困脾胃,引發暑濕症狀,如食慾不振、腹脹、嘔吐等。藿香能解暑濕之邪,開胃健脾,改善消化功能。
  2. 理氣和中:藿香芳香通竅,能疏肝理氣,和中降逆。暑濕之邪易阻滯氣機,導致胸悶氣短、腹痛腹脹等。藿香能理氣化濕,使氣機通暢,解除暑濕之邪對脾胃的影響,達到和中調氣之功。

「清熱調中湯」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助消化:草果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消食的功效。此湯方以清熱為主,但亦需兼顧脾胃之寒,草果可溫暖脾胃,助消化吸收,避免清熱傷胃。
  2. 芳香闢穢,解毒止瀉:草果氣味芳香,具有闢穢解毒的作用。若患者因濕熱所致的腹瀉,草果能溫脾胃,化濕濁,同時也能抑制腸道菌羣的過度繁殖,達到止瀉的效果。

「清熱調中湯」中加入人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清熱調中湯主要針對熱盛傷津,脾胃虛弱所致的症狀,而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養陰、益脾胃的功效。此處加入人參,並非直接清熱,而是以「甘溫」之性,扶助脾胃,增強其運化水濕、生化津液的能力。

一方面,人參可促進津液的生成,緩解因熱盛傷津所致的口渴、便祕等症狀;另一方面,人參可增強脾胃功能,提升其消化吸收能力,有助於恢復正氣,抵禦外邪,最終達到清熱調中的目的。

清熱調中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半夏味辛、性溫,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噁心,半夏可以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化痰止咳:半夏兼具化痰止咳之功效。對於痰多咳嗽,尤其是寒痰、濕痰,半夏可以溫肺化痰,宣肺止咳,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總而言之,清熱調中湯中加入半夏,不僅可以清熱解毒,更可以兼顧降逆止嘔和化痰止咳,進一步提高療效。

清熱調中湯中包含蒼朮,主要是因為蒼朮具有以下作用:

  1. 燥濕化濕:蒼朮味辛性溫,能燥濕化濕,對於脾胃濕困、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健脾開胃:蒼朮能健脾開胃,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因此,清熱調中湯中加入蒼朮,可以有效改善脾胃濕困、消化不良等症狀,達到清熱調中之功效。

清熱調中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其性善於行氣,能疏肝理氣,解鬱消痞,對於肝氣鬱滯、胸脅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2. 降逆止嘔:枳殼具有降逆止嘔之效,能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呃逆等症狀。同時,其理氣作用亦可緩解胃腸脹滿、消化不良等問題。

因此,清熱調中湯中加入枳殼,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有助於整體的調中作用。

清熱調中湯方中加入香附,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理氣解鬱,疏肝解鬱: 香附性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調和氣血之功效。該方中可能因症見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導致脘腹脹痛,胸悶不舒等症狀,香附可疏肝解鬱,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諸般不適。

二、健脾和胃,止痛消脹: 香附還具有健脾和胃、止痛消脹之效。若患者脾胃不和,飲食積滯,也會出現脘腹脹痛等症狀。香附能幫助脾胃運化,消食積,緩解脹痛。

因此,清熱調中湯方中加入香附,可起到理氣解鬱、健脾和胃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和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等症狀,達到清熱調中之目的。

主治功效


清熱調中湯

  • 藥方組成: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
    • 藿香: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
    • 草果:芳香化濕,溫裡溫中,消食化積。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燥濕。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
    • 香附: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 主治功效:

    • 發熱:身體溫度升高,超過正常範圍。
    • 肚內痛:腹部疼痛,包括胃痛、腸痛等。
    • 噯氣:打嗝,將胃中的氣體排出。
    • 不覺饑飽:感覺不到飢餓或飽脹感。
    • 大便不實:大便不成形,稀溏或不成條狀。
  • 藥方分析:

    • 本方以黃芩、柴胡為主藥,輔以其他藥物組成。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可治療發熱、肚內痛等症狀。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可治療發熱、肚內痛、噯氣等症狀。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可治療大便不實等症狀。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可治療肚內痛、不覺饑飽等症狀。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可治療發熱、肚內痛、噯氣等症狀。
    • 藿香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可治療發熱、肚內痛、噯氣等症狀。
    • 草果芳香化濕,溫裡溫中,消食化積,可治療發熱、肚內痛、不覺饑飽等症狀。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可治療發熱、肚內痛、不覺饑飽等症狀。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可治療發熱、肚內痛、噯氣等症狀。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燥濕,可治療發熱、肚內痛、不覺饑飽等症狀。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可治療肚內痛、不覺饑飽等症狀。
    • 香附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可治療肚內痛、不覺饑飽等症狀。
  • 臨牀應用:

    • 本方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前應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清熱調中湯,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黃芩、柴胡、茯苓、厚朴、甘草、藿香、草果、人參、半夏、蒼朮、枳殼、香附。 主治:發熱,肚內痛,噯氣,不覺饑飽,大便不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