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柴平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扶正固本,增強體力: 柴平湯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疾病。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加入人參可以扶正固本,增強患者體質,有助於脾胃功能恢復,改善氣血循環。
二、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柴平湯中其他藥物如柴胡、黃芩等,性寒偏涼,容易損傷脾胃之氣。而人參性溫,可以中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寒涼,使藥力平和,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柴平湯方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解鬱:柴胡味苦性寒,擅長疏肝解鬱,調暢氣機。方中以柴胡為君藥,可解肝鬱氣滯之症,改善胸脅脹痛、情緒不暢等症狀。
- 和解表裏:柴平湯主要用於治療表裏俱虛,寒熱往來之證,柴胡可解表散寒,又能和解表裏,使寒熱之邪得以宣洩,達到治本之效。
柴平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柴平湯主治溫熱病,症狀多為高熱、煩躁、口渴、便祕等。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體內熱邪,緩解發熱、煩躁等症狀。
- 解毒止瀉: 柴平湯中還包含柴胡、黃連等清熱解毒藥,黃芩可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解毒止瀉的作用,尤其適用於溫熱病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
因此,柴平湯中加入黃芩,是根據其清熱瀉火、解毒止瀉的藥性,以達到治療溫熱病的功效。
柴平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辛溫,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可有效緩解因脾胃虛弱、寒濕內停所致的噁心嘔吐,與柴胡、黃芩等藥物協同作用,提升整體止嘔效果。
-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善於燥濕化痰,可有效化解因寒濕內停而引起的痰多咳嗽、胸悶等症狀,與柴胡、黃芩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化痰、利氣止咳的效果。
柴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柴平湯以柴胡、黃芩為主,性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經,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使藥力更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二、緩解藥物毒性:柴胡、黃芩皆有一定毒性,甘草能解毒護脾,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傷害,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同時,甘草還能增強藥效,使柴胡疏肝解鬱、黃芩清熱解毒的作用更加顯著。
柴平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是因為蒼朮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能祛除脾胃中的濕邪,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對於脾虛濕困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祛風散寒: 蒼朮還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柴平湯中加入蒼朮,能夠有效地改善脾胃濕困和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柴平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降逆止嘔: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降逆止嘔的功效。柴平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嘔吐腹脹等症,陳皮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協同柴胡、白芍等藥物,增強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的效果。
- 助藥力,調和藥性: 柴胡、白芍等藥物性寒,陳皮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陽的作用。同時,陳皮還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提升整體療效。
柴平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脹: 厚朴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柴平湯主治胸脘滿悶、消化不良等症狀,厚朴可助其理氣消脹,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達到治療目的。
- 降逆止嘔: 厚朴可降逆氣,止嘔逆,適用於脾胃氣逆、嘔吐不止的症狀。柴平湯中加入厚朴,能更好地緩解患者的嘔吐,提高療效。
柴平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效果。柴平湯主治氣血瘀滯導致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達到止痛的效果。
- 升陽散寒: 川芎還具有升陽散寒的作用。柴平湯中常搭配具有溫陽散寒功效的藥物,如桂枝、附子等,川芎的加入可以增強升陽散寒的效果,進一步改善陽氣不足導致的寒症。
總而言之,川芎在柴平湯中起到活血止痛、升陽散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氣血瘀滯、陽氣不足導致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柴平湯中加入草果,主要有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柴平湯主治脾胃虛寒、寒邪阻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等症,草果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疼痛,增進食慾。
- 助藥力,增效: 柴平湯中含有黃芪、白朮等補氣健脾之藥,草果辛溫之性可以助其藥力,使其補氣健脾之效更顯著。同時,草果能促進脾胃氣機的運行,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柴平湯(小柴胡湯合平胃散)的主要功效是「疏肝解鬱」、「和胃燥濕」、「健脾運中」,是一個非常適合現代人體質的中藥方劑。
最常被運用於相關症狀如:胸脅脹痛、胃脘痞滿、頭暈目眩、口苦黏膩、食慾不振、飯後腹脹、噯氣反酸、大便黏滯...等等。典型舌脈是舌苔白厚膩、邊有齒痕,脈弦滑。
當代社會生活節奏緊湊、飲食習慣偏離自然,加之情志失調與作息不規律,造成現代人普遍呈現出肝鬱脾濕、氣機不暢的體質特徵。
可以說,現代人所謂的亞健康狀態,就是以「肝鬱脾虛」為核心的證候,可以從社會環境影響、體質特點、方劑配伍三方面加以理解:
1.情志壓力致肝氣鬱結
現代人長期處於高度競爭與資訊爆炸的環境中,情緒起伏劇烈,易生焦慮、抑鬱等情志病。
所謂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洩,若疏洩失常則氣機壅滯,導致胸脅脹滿、口苦咽乾、易怒失眠等症,為典型的少陽病機,對應《傷寒論》「小柴胡湯」所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證候。

肝鬱氣滯型體質的人,常常情緒起伏大、容易煩躁,覺得胸口悶悶的,精神也比較疲累。小柴胡湯可以幫助疏通肝氣、調整氣機,讓情緒和身體慢慢恢復平衡。
2.飲食失調加重脾濕內困
城市人口飲食多偏重油膩、甜品與冷飲,導致中焦運化失常,脾陽受損,濕濁內生。臨床常見食後腹脹、便溏、舌苔白厚膩等脾濕表現。
近代中醫研究不同疲勞程度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後發現,他們的舌象特點與中醫證候表現存在明顯差異,重度疲勞者的舌色偏黃,體內濕熱邪氣更為顯著。

另一個研究發現,消化道惡性腫瘤伴抑鬱焦慮患者脈象偏弦,舌苔顯示濕熱內阻、氣滯血瘀,可見肝氣不佳與濕熱,成為現代許多慢性疾病的背後原因(註1),符合柴平湯的適用性。
脾虛濕阻體質的人多,半飲食不規律,吃得太油膩或過量,常常飯後腹脹、沒精神、容易疲倦。平胃散可以幫助脾胃運作,趕走體內濕氣,提升消化與吸收的功能。
3.作息紊亂助濕生內鬱
現代人常常熬夜、長時間久坐,還習慣長時間吹空調,這些習慣會慢慢消耗肝血,讓體內積聚寒氣與濕氣。
當外在環境的寒濕與體內的問題結合,就容易出現一種叫做「少陽夾濕」的狀況,也就是身體處於半感冒、半內傷的狀態,同時伴隨濕氣堵塞。
這會讓人覺得更容易疲累、不舒服,身體處於一種亞健康的狀態,難以完全恢復。

複合型少陽夾濕證,是現代人最常見的亞健康狀態。柴平湯結合了小柴胡湯和平胃散的優點,既能疏肝又能健脾,對這類體質特別適合,效果也最全面。
柴平湯將「小柴胡湯」與「平胃散」合方,既能和解少陽,又能燥濕健脾。針對濕瘧寒熱往來、濕邪困阻的病機,既透邪外出,又燥濕健脾,標本兼顧。
對於消化系統障礙,則在燥濕健脾的基礎上,加強了和解之力,使脾胃功能恢復,開始有食慾。
「小柴胡湯」自古以來主治少陽寒熱往來、肝氣鬱結,主要藥物如柴胡、黃芩、半夏等,調和肝膽、解鬱疏氣。
平胃散則治脾濕內困、氣滯中焦,以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等燥濕行氣、健脾消脹。
柴平湯中「柴胡-黃芩」樞轉少陽,「蒼朮-厚朴」燥濕運脾,正應對「肝郁乘脾」與「濕阻中焦」雙重病機。
方中還加上「草果」,與平胃散同用可化脾胃濕濁,草果則進一步增強溫化寒濕的力量,對舌苔白厚如積粉者尤為適宜。
其次,在強化截瘧上,柴胡配草果可形成「少陽–膜原」雙通道截瘧機制,對間日瘧、濕瘧寒熱交作等症狀效果顯著。
二方合用加上草果,形成疏肝理氣+燥濕健脾的協同效應,特別適合處理現代人少陽夾濕、脾胃功能失調等常見體質問題。
當代中醫大師劉渡舟,在其最常運用的經方中,其中就是運用柴平湯來治療胃炎、肝炎。
由於由於此方是《傷寒論》的經方(小柴胡湯)與後代的時方(平胃散)合用,劉渡舟教授稱之為「古今接軌方」。
過去長期以來,雲端中醫有不少會員都實際印證,早上起床之後感到沒精神且食慾不佳,馬上服用「柴平湯」就可以快速改善,確實可以預防各種疾病。
現代中醫對於柴平湯運用廣泛,歸納約250篇期刊論文後,歸納出以下相關疾病:月經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失眠、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反流性食管炎、炎症性皮膚病、慢性膽囊炎、肝癌、便秘、膽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淺表性或萎縮性、胃食管反流病、食積發熱、胸痹、膽囊息肉、急性胰腺炎、肛腸術後便秘、消化不良、類風濕性關節炎、手術後胃癱、胃腸功能紊亂、急性腎功能衰竭、慢性B肝炎、病毒性肝炎胃息肉、胃脘痛、眩暈、膽管結石阻塞性黃疸術後、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內耳眩暈病、腸梗阻、病毒性感冒、小兒流感、慢性非結石性膽囊炎、食道扭曲、膽道動力障礙、小兒胃腸型感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膽囊切除後綜合症、老年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潰瘍...等等。
加減運用:古代醫家在使用柴平湯時,常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如:氣虛:加白朮。血虛:加當歸、川芎、熟地。食積:加神麯、麥芽、枳實、炒黃連。痰盛:加南星、半夏、枳實、黃芩。便硬:加大黃、芒硝等。
註1:[1]謝芳芳、謝超群、馬健文、等.不同疲勞程度患者中醫證候的舌象特徵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24/呂玲玲、王繼先、凌天佑、等.消化道惡性腫瘤伴抑鬱焦慮患者274例的中醫面、舌、脈象特徵及客觀化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誌、2024
傳統服藥法
銀柴胡2錢,黃芩1錢5分,人參(去蘆),半夏(湯泡7次)各1錢,甘草5分,陳皮1錢2分,蒼朮(泔浸)1錢半,厚朴(薑制)1錢。
發於午前為陽,屬氣虛,加白朮(土炒)8分,白茯苓(去皮)7分;發於午後為陰,屬血虛,加當歸(酒浸)九分,川芎7分;發於午前,延及午後,此氣血兩虛,上四味俱加;食積,加神曲(炒
上用水2鐘,加生薑3片,紅棗2枚,煎8分,未發先服。
柴平飲(《證治寶鑒》卷二)、柴平煎(《中醫大辭典·方劑分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適用者必見「胸脅脹」與「舌苔膩」並存,若單見口乾舌紅或苔黃燥者忌用
相同名稱方劑
柴平湯,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人參、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蒼朮、陳皮、厚朴、川芎、草果各等分。 主治:瘧疾熱多寒少,及瘧寒熱交作,胸膈痞滿,飲食不進,頭目昏眩。
柴平湯,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三引《宦邸便方》。 組成:銀柴胡2錢,黃芩1錢5分,人參(去蘆)1錢,半夏(湯泡7次)1錢,甘草5分,陳皮1錢2分,蒼朮(泔浸)1錢半,厚朴(薑制)1錢。 主治:痎瘧,濕瘧,食瘧;春嗽。發時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小兒飲食無節,復受風暑之氣,寒熱交作,胸腹脹滿,痞悶不通,面黃惡食,症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