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平湯

CHAI P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二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胃經 17%
肺經 14%
心經 11%
肝經 11%
膽經 8%
大腸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柴平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扶正固本,增強體力: 柴平湯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疾病。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加入人參可以扶正固本,增強患者體質,有助於脾胃功能恢復,改善氣血循環。

二、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柴平湯中其他藥物如柴胡、黃芩等,性寒偏涼,容易損傷脾胃之氣。而人參性溫,可以中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寒涼,使藥力平和,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柴平湯方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柴胡味苦性寒,擅長疏肝解鬱,調暢氣機。方中以柴胡為君藥,可解肝鬱氣滯之症,改善胸脅脹痛、情緒不暢等症狀。
  2. 和解表裏:柴平湯主要用於治療表裏俱虛,寒熱往來之證,柴胡可解表散寒,又能和解表裏,使寒熱之邪得以宣洩,達到治本之效。

柴平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柴平湯主治溫熱病,症狀多為高熱、煩躁、口渴、便祕等。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體內熱邪,緩解發熱、煩躁等症狀。
  2. 解毒止瀉: 柴平湯中還包含柴胡、黃連等清熱解毒藥,黃芩可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解毒止瀉的作用,尤其適用於溫熱病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

因此,柴平湯中加入黃芩,是根據其清熱瀉火、解毒止瀉的藥性,以達到治療溫熱病的功效。

柴平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辛溫,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可有效緩解因脾胃虛弱、寒濕內停所致的噁心嘔吐,與柴胡、黃芩等藥物協同作用,提升整體止嘔效果。
  2.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善於燥濕化痰,可有效化解因寒濕內停而引起的痰多咳嗽、胸悶等症狀,與柴胡、黃芩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化痰、利氣止咳的效果。

柴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柴平湯以柴胡、黃芩為主,性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經,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使藥力更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二、緩解藥物毒性:柴胡、黃芩皆有一定毒性,甘草能解毒護脾,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傷害,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同時,甘草還能增強藥效,使柴胡疏肝解鬱、黃芩清熱解毒的作用更加顯著。

柴平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是因為蒼朮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能祛除脾胃中的濕邪,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對於脾虛濕困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祛風散寒: 蒼朮還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柴平湯中加入蒼朮,能夠有效地改善脾胃濕困和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柴平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降逆止嘔: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降逆止嘔的功效。柴平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嘔吐腹脹等症,陳皮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協同柴胡、白芍等藥物,增強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的效果。
  2. 助藥力,調和藥性: 柴胡、白芍等藥物性寒,陳皮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陽的作用。同時,陳皮還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提升整體療效。

柴平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脹: 厚朴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柴平湯主治胸脘滿悶、消化不良等症狀,厚朴可助其理氣消脹,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達到治療目的。
  2. 降逆止嘔: 厚朴可降逆氣,止嘔逆,適用於脾胃氣逆、嘔吐不止的症狀。柴平湯中加入厚朴,能更好地緩解患者的嘔吐,提高療效。

柴平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效果。柴平湯主治氣血瘀滯導致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升陽散寒: 川芎還具有升陽散寒的作用。柴平湯中常搭配具有溫陽散寒功效的藥物,如桂枝、附子等,川芎的加入可以增強升陽散寒的效果,進一步改善陽氣不足導致的寒症。

總而言之,川芎在柴平湯中起到活血止痛、升陽散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氣血瘀滯、陽氣不足導致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柴平湯中加入草果,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柴平湯主治脾胃虛寒、寒邪阻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等症,草果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疼痛,增進食慾。
  2. 助藥力,增效: 柴平湯中含有黃芪、白朮等補氣健脾之藥,草果辛溫之性可以助其藥力,使其補氣健脾之效更顯著。同時,草果能促進脾胃氣機的運行,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主治功效


柴平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柴平湯,源自古方,由小柴胡湯與平胃散合方而成,主要用於治療瘧疾,特別是濕瘧。其組成包含:人參、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蒼朮、陳皮、厚朴、川芎、草果等。

主治功效

根據古代醫書記載及現代醫學研究,柴平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濕瘧: 表現為身重身痛、寒熱交作,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脈濡等。此為柴平湯最主要的適應症。如《醫方考》、《雜病廣要》、《景岳全書》等均有記載。
  • 食瘧: 因飲食不節,復感風暑之氣,導致胸膈痞滿、飲食不進、噫氣惡食、面黃、腹脹等症狀。常以柴平湯為基礎方,或加減應用。如《雜病心法要訣》、《幼科指南》等提到其應用。
  • 瘴瘧: 在瘴瘧後期,熱已間斷,但仍有發熱症狀,且脈象弦數有力時,可少量使用柴平湯。如《瘴瘧指南》中所述。

治療原理

柴平湯的治療原理,可從其組方及各藥物功效來理解:

  1. 小柴胡湯:和解表裡

    • 柴胡:疏肝解鬱,透邪外出。
    • 黃芩:清熱燥濕,制柴胡之辛散。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人參、甘草:扶正補氣,增強抵抗力。
    • 此四味藥合用,共奏和解少陽之功,使邪氣得解,寒熱自除。
  2. 平胃散:燥濕健脾

    • 蒼朮:燥濕健脾,為君藥。
    • 厚朴:行氣除滿,助蒼朮燥濕。
    • 陳皮:理氣和胃,助厚朴行氣。
    • 甘草:調和諸藥。
    • 此四味藥合用,能燥濕運脾,行氣和胃,消除濕邪困阻脾胃所致的痞滿、食少等症。
  3. 柴平湯合方:和解少陽,燥濕健脾

    • 柴平湯將小柴胡湯與平胃散合方,既能和解少陽,又能燥濕健脾。針對濕瘧寒熱往來、濕邪困阻的病機,既透邪外出,又燥濕健脾,標本兼顧。
    • 對於食瘧,則在燥濕健脾的基礎上,加強了和解之力,使脾胃功能恢復,飲食得進。
    • 對於瘴瘧後期,則取其和解與燥濕之力,扶正祛邪,促進康復。
  4. 加減運用

    • 古代醫家在使用柴平湯時,常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如:
      • 氣虛:加白朮。
      • 血虛:加當歸、川芎、熟地。
      • 食積:加神麯、麥芽、枳實、炒黃連。
      • 痰盛:加南星、半夏、枳實、黃芩。
      • 便硬:加大黃、芒硝等。

總結

柴平湯作為一個經典的複方,其療效確切,應用廣泛。它巧妙地結合了和解與燥濕之法,針對濕邪困阻、脾胃失和的病機,既能透邪外出,又能燥濕健脾,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其加減運用的靈活性,更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現代中醫臨床仍可借鑑此方,用於治療相關疾病。

傳統服藥法


銀柴胡2錢,黃芩1錢5分,人參(去蘆),半夏(湯泡7次)各1錢,甘草5分,陳皮1錢2分,蒼朮(泔浸)1錢半,厚朴(薑制)1錢。
發於午前為陽,屬氣虛,加白朮(土炒)8分,白茯苓(去皮)7分;發於午後為陰,屬血虛,加當歸(酒浸)九分,川芎7分;發於午前,延及午後,此氣血兩虛,上四味俱加;食積,加神曲(炒
上用水2鐘,加生薑3片,紅棗2枚,煎8分,未發先服。
柴平飲(《證治寶鑒》卷二)、柴平煎(《中醫大辭典·方劑分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柴平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患者在服用柴平湯前,應先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噁心反胃暈眩梅尼爾氏病瘧疾神經性厭食症胃及十二指腸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胃下垂食慾不振眼睛模糊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柴平湯,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人參、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蒼朮、陳皮、厚朴、川芎、草果各等分。 主治:瘧疾熱多寒少,及瘧寒熱交作,胸膈痞滿,飲食不進,頭目昏眩。

柴平湯,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三引《宦邸便方》。 組成:銀柴胡2錢,黃芩1錢5分,人參(去蘆)1錢,半夏(湯泡7次)1錢,甘草5分,陳皮1錢2分,蒼朮(泔浸)1錢半,厚朴(薑制)1錢。 主治:痎瘧,濕瘧,食瘧;春嗽。發時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小兒飲食無節,復受風暑之氣,寒熱交作,胸腹脹滿,痞悶不通,面黃惡食,症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