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知母湯

柴胡知母湯

CHAI HU ZHI M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肺經 18%
脾經 14%
肝經 12%
膽經 9%
心經 8%
心包經 6%
三焦經 3%
腎經 3%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知母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因為柴胡具有以下作用:

  1. 疏肝解鬱: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善於疏肝解鬱,可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脇脹痛、脅肋疼痛、情緒抑鬱、心煩易怒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柴胡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清泄肝膽熱邪,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黃疸等症。

柴胡知母湯中,柴胡與知母相配,可以起到疏肝解鬱、清熱瀉火的作用,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濕熱內蘊所致的發熱、口渴、胸脇脹痛、脅肋疼痛、心煩易怒等症狀。

柴胡知母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柴胡知母湯常用於治療熱病、熱盛、陰虛火旺等症,知母可清瀉體內熱邪,防止熱盛傷陰。
  2. 滋陰潤燥: 知母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柴胡知母湯中常含有其他燥性藥物,如柴胡、黃芩等,知母的加入可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避免藥物過於燥烈。

柴胡知母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助柴胡知母清熱瀉火: 柴胡知母湯以清熱瀉火為主,但若脾胃虛寒,濕氣內阻,則會影響藥效發揮。蒼朮性溫燥,能燥濕健脾,使脾胃運化正常,有助於藥物吸收及藥效發揮。
  2. 配合知母,清熱解毒: 知母性寒,善於清熱瀉火,但長期使用容易傷脾胃。蒼朮性溫,能溫脾散寒,與知母相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副作用。

總而言之,蒼朮在柴胡知母湯中起着輔助作用,與其他藥物相配合,共同達到清熱瀉火、燥濕健脾的功效。

柴胡知母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解毒消炎: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之效,可與柴胡、知母等藥物共同清熱解毒,改善因熱邪內擾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
  2. 涼血止血,解毒散瘀: 黃芩性寒,能涼血止血,並具有解毒散瘀之效,可以輔助柴胡、知母等藥物,針對熱毒蘊結所致的出血、瘀血等症狀進行治療。

總而言之,黃芩的加入,能增強柴胡知母湯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進一步改善因熱毒內擾所致的各種病症。

柴胡知母湯為一經典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外感風熱所導致的發熱、頭痛、口渴等症狀。此方由多種草藥精選組合而成,其中包含了葛根這一重要成分。葛根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其功效主要包括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等。在柴胡知母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是利用其解表退熱之效,可幫助患者快速緩解由風熱侵襲所引起的高熱不退、頭痛等症狀。

此外,葛根還具有良好的生津作用,對於風熱感冒時常伴隨的口渴、咽乾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在整個方劑中,葛根與柴胡、知母等其他草藥相輔相成,共同協調人體陰陽平衡,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達到治療和預防的目的。總體來說,葛根在柴胡知母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原則,針對不同病因病機選擇最適合的草藥組合,從而實現最佳療效。

柴胡知母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協調藥性: 柴胡知母湯以柴胡、知母為主,清熱瀉火,但藥性偏寒,容易傷脾胃。陳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可調和藥性,防止寒涼之性傷脾胃,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行氣利水,促進藥效: 柴胡知母湯主治濕熱內蘊,症見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陳皮行氣利水,有助於藥物下達膀胱,利尿排濕,促進藥效的發揮,從而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證。

柴胡知母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止嘔消痞: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柴胡知母湯用於治療少陽病,症狀包括胸脅苦滿、口苦咽乾、胃氣上逆等。半夏能和胃降逆,止嘔消痞,配合柴胡、知母等藥物,協同作用,使症狀得到緩解。
  2. 解毒散結,利濕化痰: 半夏除了降逆止嘔,還具有解毒散結、利濕化痰的功效。少陽病的病機涉及濕熱、痰飲等,半夏能幫助化解這些病邪,有助於改善症狀。

半夏與柴胡知母湯其他藥物相配伍,相得益彰,共同發揮治療少陽病的作用。

柴胡知母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活血止痛之效。柴胡知母湯主治肝膽鬱熱、肝氣不舒,而川芎可助柴胡疏肝解鬱,同時可緩解因肝氣鬱滯引起的疼痛。
  2. 引藥上行,協調氣血: 川芎性溫,可引藥上行,使柴胡知母湯的藥力更好地到達上焦,並協調氣血運行,避免藥性偏寒而傷陽。

因此,川芎在柴胡知母湯中起到疏肝解鬱、活血止痛和引藥上行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柴胡知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知母性寒,柴胡性微寒,甘草性甘平,可調和兩者寒性,避免過寒傷胃,使藥性更平和,更利於患者服用。
  2. 緩解副作用: 柴胡知母湯主治肝膽濕熱,但藥物性質偏寒,可能導致脾胃虛寒。甘草能補脾益氣,緩解藥物可能帶來的脾胃不適,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知母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熱瘧及瘅瘧」。熱瘧指瘧疾發作時熱勢偏盛,症見高熱、口渴、汗多;瘅瘧為《內經》所述「但熱不寒」之瘧,屬陰虛陽亢或邪熱熾盛之證。本方側重清解熱邪、透達少陽,兼顧滋陰退熱,契合此類瘧疾之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解析

  1. 君藥:柴胡、知母

    • 柴胡(去苗):疏解少陽邪熱,和解表裏,為治瘧要藥,能截瘧退熱。
    • 知母(焙):清瀉肺胃實熱,滋陰潤燥,針對熱瘧傷津之口渴煩熱。
  2. 臣藥:鱉甲、石膏

    • 鱉甲(醋炙):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協柴胡透達伏邪,兼治久瘧癥瘕。
    • 石膏:大清氣分實熱,解肌透邪,治高熱不退,與知母共成「白虎」之勢,清熱力增。
  3. 佐使藥:雄鼠糞、秦艽、豆豉

    • 雄鼠糞(炒):古稱「兩頭尖」,性涼解毒,《本草綱目》載其治瘧疾寒熱,寓意「以濁攻濁」。
    • 秦艽:退虛熱、通絡止痛,助柴胡透邪,兼顧濕熱痹阻。
    • 豆豉(煎藥時加入):宣鬱散熱,引邪外透,協調諸藥升降。

組方邏輯
全方以「清透並行、標本兼治」為核心:

  • 清熱:石膏、知母直折火熱;
  • 透邪:柴胡、秦艽、豆豉開達少陽、導邪外出;
  • 滋陰:鱉甲固護陰液,防熱邪傷陰;
  • 解毒:雄鼠糞取其異類相攻之性,針對瘧毒伏留。

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適用於「少陽鬱熱兼陽明熾盛」之瘧疾,症見寒輕熱重、口苦煩渴、脈弦數。通過和解少陽、清泄陽明,既除當前之熱,又截瘧邪之根,體現中醫「截瘧先清熱」的治法。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苗)1兩,知母(焙)3分,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石膏(搗碎)1兩半,雄鼠糞(炒)3-7粒,秦艽(去苗土)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鼓100粒,同煎至8分,去滓,食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柴胡知母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過量服用可能會導致肝損傷。因此,在服用柴胡知母湯前,一定要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肺結核瘧疾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夜間盜汗嘴裡發苦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知母湯, 出處:《萬氏女科》卷二。 組成:柴胡1錢5分,人參1錢,黃芩1錢,知母1錢,白朮1錢,甘草5分,歸身1錢。 主治:孕婦病瘧。

柴胡知母湯,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七引節齋方。 組成:柴胡1錢半,知母1錢半,蒼朮1錢,黃芩1錢,乾葛1錢,陳皮1錢,半夏1錢,川芎1錢,甘草(炙)7分。 主治:熱瘧及癉瘧。

柴胡知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組成:柴胡(去苗)1兩,知母(焙)3分,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石膏(搗碎)1兩半,雄鼠糞(炒)3-7粒,秦艽(去苗土)半兩主治:傷寒癒後,因食勞復如初,壯熱頭疼。 。 主治:傷寒癒後,因食勞復如初,壯熱頭疼。

柴胡知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組成:柴胡1兩,知母1兩,桔梗(炒)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熟乾地黃(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山芋1兩,黃耆(銼)1兩,紫菀(去苗土)1兩,地骨皮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甘草(炙,銼)3分,桂(去粗皮)3分,半夏(湯洗7遍,炒)3分。 主治:傷寒後體虛成勞,遍身盜汗,四肢無力,口苦憎寒,又多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