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柴葛二妙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少陽: 柴胡為疏肝解鬱之要藥,能調節肝氣,使之疏泄暢達,解除肝鬱氣滯之症。二妙湯以黃芩、梔子清熱瀉火,但若肝鬱不舒,則熱邪難以消除。柴胡加入後,可協同二妙湯疏肝解鬱,使熱邪得以順利排出。
- 調和營衛,升降氣機: 柴胡具有升發陽氣的作用,能調節營衛之氣,使氣血運行通暢。柴葛二妙湯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口苦、咽乾等症,柴胡的加入可提升陽氣,幫助機體抵抗病邪,促進病邪外散。
柴葛二妙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用以治療濕熱蘊結、內熱熾盛的病症。
柴葛二妙湯主治濕熱蘊結,表現為發熱、口渴、煩躁、小便黃赤、舌苔黃膩等症狀。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膽、胃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痢,對於濕熱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柴葛二妙湯中加入黃芩,可以有效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達到治療濕熱蘊結的目的。
柴葛二妙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 半夏性溫,味辛,能降逆止嘔,化痰止咳。柴葛二妙湯主治濕熱蘊結,脾胃不和,而半夏可化解濕熱之邪,和胃降逆,使濕熱之邪得以順利排出,達到治本之效。
- 調和藥性: 柴葛二妙湯中包含黃芩、黃連等寒涼藥物,容易傷胃。半夏性溫,可緩解寒涼藥物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藥物對胃腸的損傷,使藥性更為平和,提高藥效。
柴葛二妙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柴葛二妙湯以柴胡、葛根疏散風熱,黃芩、梔子清熱瀉火,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傷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脾胃、補中益氣的作用,能增強患者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此外,甘草還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柴葛二妙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肌退熱:葛根性涼,具有解肌退熱之效,可緩解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柴葛二妙湯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表邪未解的疾病,葛根的加入可助於疏解肌表之邪,退熱解表。
- 疏散風熱:葛根善於疏散風熱,可使腠理開泄,風熱之邪得以外散,達到解表退熱的效果。柴葛二妙湯中包含柴胡,亦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葛根的加入可與柴胡相輔相成,加強疏散風熱的效果。
柴葛二妙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涼血止痛: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柴葛二妙湯主治濕熱蘊結、筋脈拘攣所致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疼痛,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 疏肝解鬱:赤芍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能舒緩肝氣鬱結,緩解因肝氣不舒引起的胸脅脹滿、煩躁易怒等症狀。柴葛二妙湯中加入赤芍,可起到疏肝解鬱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消除病邪,使患者更快康復。
柴葛二妙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之效。柴葛二妙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濕熱瀉痢、腹痛、嘔吐等症狀。蒼朮能燥濕健脾,去除脾胃濕熱,有助於改善腹瀉、腹痛等症狀。
- 祛風除濕:蒼朮亦可祛風除濕,對於伴隨風濕痺痛的濕熱瀉痢,蒼朮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配合柴胡、葛根等藥物,共同解除風濕痺痛,緩解患者的不適。
柴葛二妙湯中含有黃柏,其主要原因為:
- 清熱瀉火,解毒燥濕: 黃柏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可針對濕熱蘊結、下焦濕熱等病症,與柴胡、葛根等藥物協同作用,清熱解毒,利濕通絡。
- 兼顧脾胃: 柴葛二妙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筋脈拘攣等症狀,而黃柏亦可健脾胃,與二妙散 (黃連、黃柏) 的配伍,可起到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的作用,避免單純清熱而傷脾胃。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葛二妙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濕從內生」,因脾虛無法運化水濕(如茶、酒、湯水等),濕濁積聚上焦,化熱鬱蒸所致之症。其病機關鍵為「濕熱鬱於上焦」,表現為:
- 頭面浮腫:濕性趨上,熱性熏蒸,濕熱上壅則頭面發脹。
- 瘾疹發作:濕熱鬱於肌表,透發不暢而生疹。
- 身熱內煩:熱鬱於內,故身熱;濕阻氣機,擾及心神則煩悶。
- 脈象變化:脈洪數主濕熱壅盛;若濕重熱輕或脾虛明顯,則見沉細緩脈。
加減邏輯:
「在上者,去黃柏,加連翹」——黃柏擅清下焦濕熱,若濕熱偏上(如頭面、胸膈),則去黃柏防其沉降之性;加連翹取其輕清上浮,既能透表散熱,又能解毒散結,助柴胡、葛根宣透上焦鬱熱。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組方結構
此方以「小柴胡湯」合「葛根芩連湯」加減化裁,結合「二妙散」(蒼朮、黃柏)核心,形成表裡同治、清化濕熱之劑:
和解少陽,疏透鬱熱:
- 柴胡+黃芩:柴胡升散解鬱,透達少陽之邪;黃芩苦寒清熱,二者配伍和解少陽,針對濕熱鬱阻半表半裡之「身熱內煩」。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助脾胃運化水濕,防濕濁上逆。
升清透邪,解肌退熱:
- 葛根(乾葛):升發陽氣,透解肌表之熱,兼能生津,緩解濕熱傷津之「內煩」;其輕揚之性助濕邪從表而散。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防濕熱鬱久成瘀,兼緩瘾疹之血熱。
清熱燥濕,標本兼治:
- 蒼朮+黃柏(二妙散):蒼朮健脾燥濕,黃柏清熱祛濕,二者針對中下焦濕熱;原方若濕偏上焦,則去黃柏防過沉降,加連翹以清上。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苦寒之性,固護脾胃。
治療原理
- 祛濕路徑:
- 開上焦(柴胡、葛根、連翹)→ 暢中焦(半夏、蒼朮、甘草)→ 滲下焦(黃柏,若保留)。
- 濕熱分消,表裡同治,使濕從汗解、熱隨濕化。
- 熱隨濕去:濕鬱化熱,故以柴胡、黃芩、赤芍清熱透邪,配伍燥濕之品,避免單純清熱而濕不退。
- 培土製濕:半夏、蒼朮、甘草健脾助運,從根本減少濕濁內生。
適用證候延伸推論
此方不僅治頭面浮腫、瘾疹,亦可用於:
- 濕熱型感冒(頭重身熱、胸悶煩渴)
- 脾胃濕熱泛肌表之皮膚瘙癢、濕疹
- 痰濕上擾之眩暈、胸悶噁心(需酌加化痰藥)
總體而言,柴葛二妙湯體現「濕熱並治、三焦分消」思路,以和解透表為綱,結合燥濕清熱,形成層次分明的組方邏輯。
傳統服藥法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乾葛、赤芍、蒼朮、黃柏。
在上者,去黃柏,加連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柴葛二妙湯, 出處:《醫學傳燈》卷下。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赤芍、乾葛、蒼朮、黃柏、厚朴、山楂、木瓜、檳榔。 主治:腳氣,腿足腫痛。
柴葛二妙湯, 出處:《醫學傳燈》卷下。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甘草、乾葛、赤芍、蒼朮、黃柏、枳殼、厚朴、川芎、香附。 主治:寒疝,標寒束其本熱,囊冷如冰,堅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睾丸而痛,脈來滑大有力。
柴葛二妙湯, 出處:《醫學傳燈》卷上。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甘草、乾葛、赤芍、蒼朮、黃柏。 主治:濕從內中,如茶酒湯水,脾虛不能消散,積於上焦,而爲上焦之濕,其人頭面發腫,是爲濕中生熱,或生癮疹,身熱內煩,脈洪數或沉細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