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燈
《醫學傳燈》是清代醫家陳歧(字德求)於康熙庚辰年(1700年)刊行的內科著作,共分二卷。此書彙集了作者積累多年的醫學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經驗,旨在為後學者指引方向,如燈塔般照亮醫學之路。
本書內容涵蓋廣泛,聚焦於33種常見的內科雜病。其編排體例清晰,卷一按臟腑系統劃分病證,包括胸膈、心腹、肝膽、脾胃、腎水、膀胱、小腸、大腸及三焦等諸病;卷二則側重於外感及溫病學,詳論外感、內傷、溫病、溫熱、溫毒、溫瘧、溫痢等病證。這種結構安排,既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整體觀念,也顧及了不同病因病機類別的獨特性,便於讀者按部索驥。
陳歧在自序中開宗明義地提出「醫者意也」,但強調此「意」必須是「有本之意」,而非師心自用的臆測。他感嘆後世醫者多將醫術視為餬口之技,文人學士鮮有涉獵,導致醫經殘缺、精奧難解。因此,他立志刪述纂修,將醫學精髓深入淺出地呈現。他的學習過程,是從「得之師資」習得「規矩法律」,進而通過「遍覽群書」積累廣博知識,再結合「三十年來閱歷既煩」的臨床實踐,達到「以理思症以症合理」的境界。他推崇「熟讀王叔和,不如見症多」的臨床驗證精神,並虛心採納「今醫之中一長可取者」,這種廣博學習、深入實踐、批判繼承、融會貫通的治學態度,是本書紮實可靠的重要基礎。作者稱其寫作過程「更訂十數餘次」,足見其治學之嚴謹與用心。
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其臨床實用性強。每一病證的論述,都綜合了歷代名醫的卓越見解,融匯各家學術經驗,並緊密結合陳歧個人的臨床心得。論中有方,理法方藥緊密相連,為臨床提供了具體的指導。
以脾胃諸病為例,作者將脾胃比作「地之有土」,強調其作為「後天之氣」的來源,對全身的生化至關重要。他詳細論述了飲食節制的重要性,認為飲食不節是許多疾病的根源,並提出了碎咬細齧、食後慢行、忌食後就寢和夜食等具體建議。在理論層面,他探討了五味偏嗜對五臟的影響,並引申出用藥配伍的原則。更為獨到的是,他並非單純強調「補脾」,而是將脾胃的運化與「先天命門」的火、腎水的液緊密聯繫。他引用張潔古「補腎不如補脾」的觀點,但也指出六味地黃丸(典型的補腎方)「性孤陰,但可降火,不能生精」,若非陰虛有火者,仍應以健脾為主治。同時,他注意到腎水虧虛導致津液不足、脾土乾燥、健運失司的情況,提出用「歸芍門冬加入楂曲等藥」的治療經驗,這顯示了作者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與變通。
在卷二的外感病論述中,以傷風為例,作者清晰地辨析了風邪的性質(陽邪、傷三陽)及其傳變規律,並詳細描述了傷風的典型證候及與感冒的區別(有汗無汗)。他特別強調傷風應「微解其肌」,警示過度發汗可能導致亡陽或津液虧損的危險。對於複雜病證,如外邪與內邪(痰、火)相合導致咳嗽遷延不癒,他提出了具體治法(蘇杏二陳湯加杏仁、金沸),並分析了藥物的配伍意義(杏仁油以潤之,金沸咸以軟之)。對於邪傳少陽、正氣虧虛甚至氣脫等危重情況,書中也提供了相應的辨證思路和治療方藥(柴陳湯、加減補中湯),顯示出其論證的層次性與全面性。甚至一些非典型表現,如傷風引起的面腫,作者也能從氣機升降失調、肺失肅降的角度進行解釋,並提醒醫者勿誤診為水腫,體現了其臨床觀察入微與辨證精準。
總體而言,《醫學傳燈》是一部集大成、重實踐的清代內科著作。它不僅系統地梳理了清代以前及當時內科常見病的理論與治法,更融入了作者陳歧數十年的臨床經驗與獨到見解。陳歧的治學態度嚴謹務實,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經典的繼承與對新知的吸收並重。書中對病因病機的分析深入,對證候的描述細膩,對治法的闡述清晰,所列方藥也多經臨床驗證,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雖然受時代所限,某些理論觀點或有待商榷,但其整體框架、辨證思路以及對臨床實用性的追求,使其成為研究清代內科學術發展的重要文獻之一。本書如作者所願,確實發揮了「傳燈」的作用,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指引。現存的《珍本醫書集成》本,更是其學術價值的體現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