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燈》~ 卷上 (5)
卷上 (5)
1. 暑熱
天之六氣,春主厥陰風木,秋主陽明燥金,冬主太陽寒水,各行其政。惟夏至以後,秋分以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三氣合行其事。是以天本熱也,而益以日之暑,日本烈也,而載以地之濕。三氣交運,時分時合。其分也,以風動於中,勝濕解蒸,不覺其苦。其合也,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人在氣交之中,受其炎蒸,無隙可避,多有體倦神昏,肌膚痱起,胸膺痤出,頭面癤生者矣。當此之時,元氣浮於肌表,內存者少,所以多有飲食不消,而成霍亂,吐瀉胸膈不寬諸症。善養生者,宜節飲食,薄滋味,為卻病之良方。至於生冷瓜果,尤宜節制。西瓜雖能解熱,食之亦必有時。即如巳時申時,離飲食已遠,新谷未進,食之毫不為殃。若飲食甫離,繼以瓜果,勢必冷熱相摶,釀成諸病也。內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甲乙經曰:「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者是也。」仲景分之為四:弦細芤遲,皆為暑脈,總是元氣虛衰之象。若難經所謂:「洪大而散者,乃心之本脈,不可以言暑也。」潔古云:「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此句最當領會。中暑者陰症也。凡乘涼於高堂大廈,水閣冷亭,表受寒邪,周身陽氣不得發越,以致頭痛惡寒,身體拘急,脈來浮數滑大,即為夏月傷寒,宜以寒法治之。若脈來細緩無力,方為中暑,宜用香茹散暑湯。至於口食生冷,停滯飲食者,治分陰陽二候,內熱脈數,宜用柴胡化滯湯,脈沉細緩,宜用厚朴溫中湯。香茹藿香以之為君,一則發散陰暑,一則發越脾氣。脾氣宣行,積滯方得下降,不獨治暑然也。但脈緩者可用,脈數者不宜。若夫中熱之症,行人農夫,日中勞役,或隘巷小房,無處乘涼,口鼻吸入熱氣,以致身體大熱,昏暈欲死,脈沉細數者,宜用辰砂六一散,或柴胡芍藥湯之類,不可妄投熱藥。大抵肥人多濕,最易召熱,不能避身之濕,即不能避天之熱。六一散,能驅濕熱,從小便而出,古人用之解暑有自來矣。若瘦弱無濕之人,津液為時令所耗,當用柴胡芍藥湯,藜汁蔗漿之類,充其津液。若用辰砂六一散,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其有中熱之人,脈洪盛而不虛弱者,此天稟之厚,暑熱客於肌肉,未得深入經絡,身雖燥熱,毫無倦怠,宜用竹葉石膏湯,黃連解毒湯之類,不可與脈虛者,同歸一治也。
白話文:
天氣的變化有六種,春天主要由厥陰的風木之氣主導,秋天主要由陽明的燥金之氣主導,冬天主要由太陽的寒水之氣主導,各自按照規律運行。只有在夏至以後,秋分以前這段時間,少陽的相火之氣、少陰的君火之氣、這三種火熱之氣一起作用,所以天氣原本就熱。加上太陽的炎熱,太陽本身就強烈,再加上地面的濕氣,三種氣交織運作,時而分散,時而聚合。當它們分散時,風在中間運行,可以勝過濕氣、解除悶熱,人們就不會感到那麼難受。當它們聚合時,天上的熱氣下降,地面的濕氣上升,人在這兩種氣的交匯之中,受到炎熱濕悶的侵襲,沒有地方可以躲避,所以很多人會感到身體疲倦、精神昏沉、皮膚上長出痱子、胸口和背上長出痤瘡、頭臉上長出癤子。
在這個時候,人體的元氣浮散在皮膚表面,體內剩餘的就比較少,所以很多人會出現消化不良,甚至發生霍亂,出現上吐下瀉、胸悶不舒服等症狀。懂得養生的人,應該節制飲食,吃清淡的食物,這是去除疾病的好方法。至於生冷的瓜果,尤其應該節制。西瓜雖然可以解暑,但吃的時候也要注意時間。比如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之間,離吃飯已經有一段時間,新的食物還沒有進食,這時吃西瓜就沒有什麼壞處。如果剛吃完飯就接著吃瓜果,一定會導致寒熱相衝,引起各種疾病。
《黃帝內經》說,脈象虛弱、身體發熱,這是因為感受了暑氣所致。《甲乙經》說,熱邪會損傷氣,但不會損傷形體,所以脈象會虛弱。張仲景把暑脈分為四種:弦細、芤、遲,這些都屬於暑邪的脈象,總的來說是元氣虛衰的表現。而《難經》所說的脈象洪大而散,這是心臟的本脈,不能說是暑邪的表現。金元名醫張元素說,靜坐時感受到的叫中暑,活動時感受到的叫中熱,這句話最應該領會。中暑屬於陰症,凡是在高大的房屋、水邊涼亭乘涼,身體表面感受寒邪,周身陽氣不能發散,導致頭痛怕冷、身體僵硬、脈象浮數滑大,這就是夏天感受了風寒,應該用發散寒邪的方法治療。如果脈象細緩無力,這才是中暑,應該用香薷散暑湯來治療。至於因為吃生冷食物、消化不良而導致的疾病,治療要區分陰陽兩種情況。體內發熱、脈象數快的,應該用柴胡化滯湯;脈象沉細緩慢的,應該用厚朴溫中湯。香薷、藿香這兩味藥是主要藥,一個可以發散陰暑,一個可以振奮脾氣。脾氣順暢運行,積滯才能下降,這不僅僅是治療暑邪的方法。但是,脈象緩慢的可以用這些藥,脈象數快就不能用。
至於中熱的情況,那些在烈日下勞作的行人、農夫,或者在狹小悶熱的房間裡,沒有地方可以乘涼,口鼻吸入熱氣,導致身體發熱、昏厥,脈象沉細數快的,應該用辰砂六一散,或者柴胡芍藥湯之類的藥來治療,不能隨意使用熱性藥物。一般來說,肥胖的人體內多濕,最容易招來熱邪。不能避免身體的濕氣,就不能避免天氣的炎熱。六一散可以去除濕熱,通過小便排出,古人早就用它來解暑了。而瘦弱沒有濕氣的人,體內的津液會被天氣耗散,應該用柴胡芍藥湯、藜汁、蔗漿之類的藥物來補充津液。如果用辰砂六一散,隨意地利小便,會耗盡體內的津液,導致身體快速枯槁。
還有一種中熱的人,脈象洪盛但不虛弱,這是天生體質好,暑熱只是停留在肌肉表面,還沒有深入經絡。這種人雖然身體燥熱,但沒有倦怠感,應該用竹葉石膏湯、黃連解毒湯之類的藥來治療,不能和脈象虛弱的人用同樣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