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燈》~ 卷上 (6)
卷上 (6)
1. 風溫
風溫者。先傷於風。而後傷於熱也。凡人先傷於風。經絡之間。已自有熱。又感時令之熱。飲食入胃。氣滯不行。變成濃痰濁飲。膠固不散。又遇新谷裹結成病。其症喘渴多睡。四肢不收。宜用柴胡化滯湯。但清其胃。其病自愈。然不但風溫互感後有此症。凡天令久暖。素有痰火者。每有此恙。仲景恐人誤認寒症。妄用發汗。故辨於傷寒門中。其實非傷寒也。
柴胡化滯湯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枳實,厚朴,山楂,杏仁,赤芍,陳皮
便閉宜加大黃。
白話文:
風溫這種病,是先受到風邪侵襲,然後才轉為熱邪的。一般人先感染了風邪,經絡之間就已經產生熱象。如果又感受到季節性的暑熱,加上飲食進入胃部,導致氣機阻滯不暢,就會形成濃稠的痰液或濁飲,凝結固化難以消散。如果又遇到新收穫的穀物,這些都會加劇病情。這種病症的表現是喘氣、口渴、嗜睡、四肢無力。應該使用柴胡化滯湯來疏通氣機,只要清理好胃腸,疾病自然會痊癒。然而,不只是風邪和溫邪互相感染後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凡是天氣長時間溫暖,原本就體內有痰火的人,常常也會有這種病症。張仲景是擔心人們誤以為這是寒症,胡亂使用發汗藥,所以才在傷寒的章節中特別辨明,其實這種病不是傷寒。
柴胡化滯湯的組成是:柴胡、黃芩、半夏、甘草、枳實、厚朴、山楂、杏仁、赤芍、陳皮。
如果出現便秘,可以加入大黃。
2. 濕溫
濕溫者。先傷於濕。而後傷於暑也。其症胸滿妄言。兩脛逆冷。此因暑濕客於脾經。正氣不行。鬱而為火。故令語言譫妄。濕熱上壅。陽氣不能下通於陰。故令足寒。仲景恐人認為寒症。誤投發散。所以引入寒門。其實非寒症也。夫濕溫何以不可發汗。蓋因濕邪在胸。已自有熱。
又遇暑氣客之兩熱相侵。猶未混合。為一汗之。則兩邪混合。閉塞經絡。不死何待耶。宜用柴胡清中湯。若脈來洪數。或上盛下虛者。加大黃以下之。難經云。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濡弱見於陽部。濕氣摶暑也。小急見於陰部。暑氣摶濕也。此言非不有理。但脈之變化不齊。
不可執為一定耳。(此二句名言可佩)
柴胡清中湯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枳實,杏仁,石菖蒲,黃連,赤芍
暑濕侵脾。必有痰食留結。化痰化滯。亦不可少。
白話文:
濕溫這種病,是先受到濕邪的侵擾,然後才受到暑邪的影響。它的症狀是胸悶、胡言亂語、兩小腿冰冷。這是因為暑濕之邪侵入脾經,導致身體的正氣無法運行,鬱積而化為火,所以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現象。濕熱向上壅塞,陽氣無法向下輸送到陰分,所以會導致腳冷。張仲景(醫聖)擔心人們誤以為是寒症,而用發汗的藥物治療,所以特意將此病歸入寒症的範疇,但實際上它並不是寒症。
為什麼濕溫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呢?因為濕邪已經積聚在胸中,本身就已經有熱,又遇到暑邪侵入,兩種熱邪相互侵擾,但尚未完全融合。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會使兩種邪氣混合,堵塞經絡,這樣不死才怪。應該使用柴胡清中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是洪大且頻數,或者出現上熱下虛的現象,應該加大黃來攻下。
《難經》提到,濕溫的脈象是陽脈濡弱,陰脈細小且急促。濡弱出現在陽部,是因為濕氣與暑氣相互結合;細小急促出現在陰部,是因為暑氣與濕氣相互結合。這個說法並非沒有道理,但脈象的變化多端,不能把它當成唯一的標準。(這兩句話說得太好了,令人佩服!)
柴胡清中湯 的組成是:柴胡、黃芩、半夏、甘草、枳實、杏仁、石菖蒲、黃連、赤芍。
暑濕侵犯脾胃,必然會有痰和食物堆積,所以化痰和消除積滯的藥物也是不可或缺的。
3. 癮疹
癮疹者。遍身小顆。紅白不一。有若痱子之狀。或如黃豆樣者。重者身發寒。脈來洪數。狀類傷寒。宜用岑連敗毒散。三四日不解。即為夾疹感寒。柴胡化滯湯。實為主劑。不過過用涼藥。壅遏其毒。輕者。微寒微熱。脈細微數。愈而復發。此因濕中生熱。熱極生風。宜用疏風養榮湯。
常服六味地黃丸。滋腎水以榮肝木。則虛風自息矣。又有身發疙瘩。有如丹毒。痛癢不常。膿水淋瀝者。宜用解熱柴陳湯。
芩連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黃芩,連翹,甘草
疏風養榮湯
白芍,當歸,生地,柴胡,防風,薄荷,麥冬,地骨皮,山梔
解熱柴陳湯
柴胡,黃岑,半夏,甘草,陳皮,白茯,山梔,赤芍,苡仁,貝母
身熱加荊防。(膚燥加蟬衣,云增)
白話文:
癮疹這種病,會在全身出現許多小顆粒,顏色有紅有白,不太一樣,看起來像痱子,或者像黃豆那樣大小。病情嚴重時,身體會發冷,脈搏快速有力,症狀類似傷寒。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岑連敗毒散治療。如果吃了三、四天還沒好,就表示是夾疹又感冒著涼,這時就應該用柴胡化滯湯作為主要的治療藥方。不過,要小心不要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這樣反而會使毒素積聚。如果病情比較輕微,只是稍微發冷發熱,脈搏細弱而快,而且常常會好了又復發,這是因為體內濕氣積聚產生熱,熱到極點就產生風。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疏風養榮湯治療。
平常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滋養腎水來養肝木,這樣就能讓虛弱的風氣自己平息。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身上長出像丹毒一樣的疙瘩,疼痛搔癢不定,甚至會流出膿水,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解熱柴陳湯治療。
芩連敗毒散的成分有: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黃芩、連翹、甘草。
疏風養榮湯的成分有:白芍、當歸、生地、柴胡、防風、薄荷、麥冬、地骨皮、山梔。
解熱柴陳湯的成分有:柴胡、黃芩、半夏、甘草、陳皮、白茯苓、山梔、赤芍、苡仁、貝母。
如果身體發熱,可以加荊芥、防風。如果皮膚乾燥,可以加蟬蛻、雲母增加藥效。
4. 痛風
痛風者。遍身疼痛。晝減夜甚。痛徹筋骨。有若虎咬之狀。故又名為白虎歷節風。有痛而不腫者。有腫而且痛者。或頭生紅點。指腫如捶者。皆由肝經血少火盛。熱極生風。非是外來風邪。古今諸書。皆以風濕為言。疑誤舛謬。害人不淺。素郵袁體庵先生出。改正其非。講明其理。
始知痛風。由於風熱血燥也。所制逍遙散一方。每使病者。連服百劑。不終其劑者。日後變為癘風。屢試屢驗者也。識者珍焉。(按袁氏心傳世乏刊本展轉抄繕錯謬甚多惟其中名言闡發啟迪後進匪淺)
加減逍遙散
當歸,白芍,熟地,川芎,柴胡,防風,薄荷,連翹,山梔,麥冬,甘菊,丹皮
白話文:
痛風這種病,會全身疼痛,白天會稍微減輕,晚上則更加嚴重,痛起來會痛到骨頭深處,好像被老虎咬一樣,所以又被稱為白虎歷節風。有的是只有痛而沒有腫,有的是腫痛都有。有的會在頭上出現紅點,有的會手指腫得像槌子一樣。這些都是因為肝經血虛、火氣旺盛,熱到極點而產生風,並不是外來的風邪造成的。古今醫書都說是風濕引起的,這真是錯誤的說法,會害人不淺。幸好袁體庵先生出來,改正了這個錯誤,說明了真正的病理。
我們才知道,痛風是因為風熱和血燥引起的。他所提出的逍遙散這個藥方,常常讓病人連續服用一百帖,如果沒有服完,以後就會變成癘風,這經過多次驗證都是如此。了解的人應該好好珍惜這個藥方。(按:袁先生的醫學心得因為世上缺少刊印的版本,輾轉抄寫,錯謬很多,但其中精闢的見解,對於後輩的啟發還是很深遠的。)
加減逍遙散:
當歸、白芍、熟地、川芎、柴胡、防風、薄荷、連翹、山梔、麥冬、甘菊、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