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歧

《醫學傳燈》~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濕之為病。散見各門。此將濕之原委。逐一講貫。治之。方不謬也。有自外而傷者。有自內而中者。從外而傷者。即如冒雨而行。霧露而處。冷水灌汗。濕從上受也。若涉水履冰。當風洗足。坐臥濕地。濕從下受也。初起濕邪在經。未郁為熱。但覺骨中冷痛。或皮肉微腫。微微惡寒。

其脈細緩而不洪數。可知其為寒濕也。俱用人參敗毒散加減。濕留日久。壅遏本身正氣。即成濕熱。脈多洪緩數大。向之細緩者。今則烏有矣。但看上下部分。紅腫痠痛。惡寒發熱者。知其為濕熱也。雖宜解表。但可用辛涼。不宜用辛溫。如柴葛二妙湯。上下俱可著用。如寒熱已退。

紅腫不消。宜用加減柴苓湯。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見治濕之法。又以利小便為第二義矣。然而利小便之法。有濕則利濕。無濕則損津液。腫盛者可用。微腫而痿弱者。又當除濕養榮。內經云。因於濕。首如裹。言濕邪初客。未郁為熱。但覺濛昧不清。如以物裹其首也。

又云大筋軟短。小筋馳長。是言濕客日久。濕鬱為熱。熱傷其血。則大筋為之軟短。濕傷其筋。則小筋為之馳長。明此數語。方知治濕之不可過於燥矣。此濕從外受者也。至於濕從內中者。又有上下之不同。如茶酒湯水。脾虛不能消散。積於上焦。即為上焦之濕。其人頭面發腫。

或生癮疹。是為濕中生熱。治當涼散。不宜溫散。亦用柴葛二妙湯。若其人小便不利。在上之濕。難於下趨。又當用柴苓湯。利其小便。若脈來細緩無力。小便色白。不時淋滴而多汗。一切利水之藥。即不可施。其有身熱足寒。時頭熱面赤。濕熱上壅。陽氣不能下通於陰。宜用柴胡湯大黃下之。

濕積於下。即為下焦之濕。合用柴苓湯利之矣。若其人惡寒發熱。或兩尺洪盛。餘脈沉細。濕熱下壅。陰氣不能上通於陽。必用柴葛二妙湯。散其標邪。方可利水。若脈來細緩。小便色白者宜用獨活寄生湯。助陽以驅濕。亦不得不用之法也。

人參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人參,白茯,甘草

寒甚者。加桂枝。無人參。以白朮代之

柴葛二妙湯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乾葛,赤芍蒼朮黃柏

濕熱之脈。洪數者多。亦有濕邪壅滯。脈沉細緩者。但問身熱內煩。即以此方散之。在上者去黃柏。加連翹

加減柴苓湯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赤茯,澤瀉,赤芍,枳殼,苡仁,木瓜

除濕養榮湯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牛膝,杜仲,木瓜,苡仁,續斷,黃芩,石斛,五茄皮

加味柴胡湯

柴胡,黃岑,甘草,花粉,白芍,麥冬,山梔,大黃

獨活寄生湯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茯苓,甘草,杜仲,牛膝,續斷,秦艽防風,獨活,細辛肉桂桑寄生

(按此方重在助陽以驅濕小溲清白脈來尺微寸緩是其的劑若濕熱未盡者尤宜三複庶免抱薪救焚之虞)

2.

人之臟腑。有血脈。有津液。津液又在血脈之先。得心火之化。變成血脈。流於坎宮。得命門真火之化。變成真精。其原生於胃。輸於脾肺。下灌兩腎膀胱。以為一身之陰氣。胃氣得之。則留戀不脫。若津液虧損。胃為孤陽。陰絕而陽亦絕。古云。傷寒偏死下虛人。蓋有見於此也。

今之醫家。不知津液為何物。動手便用燥劑。殺人慘於刀刃矣。然而燥之一氣。諸書從未辨明。即以素問之遺。亦言秋傷於虛。後代名醫錯出。並無一人改正其訛。所以疑誤至今。用藥鮮當也。惟法律始詳辨之。蓋言風主於春。寒主於冬。暑濕火兼主於夏。而燥則專主於秋也。

立秋之後。猶是夏天餘氣。熱中有濕。所以草木猶青。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風。全是一團燥烈之氣。干而不潤。是以無草不黃。無木不凋。人身應之。燥病生焉。(闡發致燥之由較勝於喻氏)凡有身熱咳嗽內煩口乾一切百病。無不起於乾燥。治當養血生津。不可妄投燥劑。

戕人性命。極為要緊。然燥令雖主於秋。凡久亢不雨。津液少者。亦生燥病。豈獨主於秋乎。治者明之。

柴胡芍藥湯

柴胡黃芩,花粉,甘草白芍,麥冬,知母

清燥救肺湯亦可用較此方尤為得宜用桑麻麥冬阿膠以滋燥杏仁梨皮以潤肺是謂有制之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