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燈》~ 卷下 (7)
卷下 (7)
1. 疝氣
夫疝者,痛也。重墜如山,故名曰疝。皆厥陰肝經之病,與腎經絕無干涉。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東垣丹溪以為先有濕熱,又被風寒外束,所以作痛。然疝有多端,不可以濕熱盡也。即以濕熱言之,初起睪丸腫大,惡寒發熱,脈來弦數,不時舉發者,奔走勞碌,飲食鬱結,水穀之氣,陷於至陰,即為濕熱。非水穀之外,又有濕熱也。諸書泛言濕熱,而水穀之氣,毫未言及,所以治之不應。予從金匱論中,見其言疝言腳氣,以及腿縫生核,胻腫不消,皆言水穀之氣下注,則疝氣之由食積明矣。其寒熱脈數,全是勞倦傷脾,氣道錯亂,失其運行常度,郁生寒熱諸症,豈盡感於風寒乎?予用柴葛二妙湯,散其勞倦之火,繼以柴胡化滯湯,消其食積,不但目前立愈,並疝氣之根永除不復作矣。此古人隱而不發之義,經予一言道破,治疝之法,了無疑義也。又有微寒微熱,脈雖洪弦,按之無力者,氣虛下陷,與前症迥不相同,宜用橘核補中湯。其腫自消。以上二症,卵皮雖腫,其色如故。若紅腫大痛者,謂之囊癰,熱多濕少,血熱下注,日久血化為膿,最難調治。初用清肝滲濕湯,七八日後,腫而不潰者,宜用滋陰內托散。已潰之後,全要睪丸懸掛,毒從外散,可保無虞。若囊皮脫落,連及睪丸,法在不治。此皆疝家常見之症,而亦有不恆見者,條分於左,以備採用。
白話文:
所謂的「疝氣」,就是指疼痛,感覺有重物往下墜,像山一樣,因此稱作「疝」。這些疾病都屬於足厥陰肝經的問題,與腎經完全沒有關係。從《素問》開始,大家都認為疝氣是寒邪造成的。後來的醫家如李東垣、朱丹溪則認為,疝氣是先有濕熱,又被風寒束縛在體表而導致疼痛。然而,疝氣的種類很多,不能都歸咎於濕熱。就以濕熱來說,初期會出現睪丸腫大、怕冷發熱、脈象弦數等症狀,並且會不時發作。這些情況多是因奔波勞累、飲食不節制,導致水穀精氣下陷到至陰穴,就形成濕熱。也就是說,濕熱並非來自水穀之外,而是水穀精氣轉化而成。許多醫書都泛泛地談論濕熱,卻沒有提及水穀精氣,所以治療效果不佳。
我從《金匱要略》中看到,書中談論疝氣、腳氣,以及腿部縫隙長出腫塊、小腿腫脹不消等情況,都提到是水穀精氣下注所致,因此可見疝氣的病因與飲食積滯有關。而所謂的寒熱、脈數等症狀,都是因為勞累傷脾,導致氣機紊亂,失去正常的運行規律,進而產生寒熱等症狀,豈能都歸咎於風寒呢?我用柴葛二妙湯來疏散勞累引起的火氣,再用柴胡化滯湯來消除飲食積滯。這樣治療,不但能馬上見效,而且能徹底根除疝氣的病根,使其不再復發。這也是古人沒有明說的道理,經我點破後,治療疝氣的方法就沒有疑問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患者微微發冷發熱,脈象雖然洪弦,但按下去卻虛弱無力,這是氣虛下陷的表現,與前面說的症狀完全不同,應該用橘練補中湯來治療,腫脹自然會消退。以上兩種情況,雖然睪丸皮膚腫脹,但顏色正常。如果出現紅腫、劇烈疼痛的情況,就是所謂的「囊癰」,屬於熱多濕少的類型,是血熱下注所致,時間長了會化膿,非常難以治療。初期應該使用清肝滲濕湯,服用七八天後,如果腫脹卻不破潰,就應該使用滋陰內托散。膿瘍破潰後,必須讓睪丸懸空,使毒素從體外排出,這樣才能確保安全。如果囊皮脫落,甚至傷及睪丸,就屬於不治之症。這些都是疝氣常見的症狀,但也有不常見的情況,我將其條列於下,以供參考。
2. 七疝症治
寒疝者。囊冷如冰。堅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此因坐臥石地寒月涉水。外感寒濕而然。脈沉細緩者。宜用補中湯。加桂枝細辛之類。若脈來滑大有力。標寒束其本熱也。亦用柴葛二妙湯。若原有疝氣反縮入內。聚於小腹疼痛異常者。陰寒夾食。積聚不通。宜用蟠蔥散。
水疝者。皮色光亮。狀如水晶。脈來弦數者。病為陽水。宜用龍膽瀉肝湯。恐其腫痛不消。必致作膿。脈沉細緩者。又為陰水。宜用五苓散。筋疝者。陰莖腫脹。挺縱不收。或有白物如精。隨溺而下。得之春方。邪淫所使。龍膽瀉肝湯。清肝滲濕湯。俱可量用。日久病深。宜用滋陰地黃丸。
血疝者。狀如黃瓜。居陰毛之上。俗名便癰者是也。若在腿縫之上。左為魚口。右為便毒。非血疝也。治之之法。亦照囊癰調理。
氣疝者。不痛不癢。但覺腫墜。此因氣怒鬱於下焦。宜用柴胡平肝湯。日久氣虛。亦用橘練補中湯。其在小兒名為偏墜。得之父精怯弱。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亦用橘練補中湯。
狐疝者。晝則腫墜。夜則入腹。按之有聲。如狐之晝出而夜歸也。故名狐疝。治之難愈。橘練補中湯。八味地黃丸。審而用之。㿗疝者。陰囊脹大如升如斗。俗名沙㽽是也。每見身死之後。疝氣全消。可見陰囊之大。全是氣虛下陷。苟於未大之前。常服橘練補中丸。亦可免其漸長。
不可誤認水腫。妄用針刺。(景岳以疝病屬氣不疏治宜舒氣為主是創言也若遇七疝皆屬氣凝治以舒氣則凝者散而疝自愈矣。)
柴葛二妙湯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乾葛,赤芍,蒼朮,黃柏,枳殼,厚朴,川芎,香附
橘練補中湯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橘核,川練子,白芍,小茴香
此方雖能升提下陷。氣虛甚者。無參則不效。
清肝滲濕湯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柴胡,黃岑,山梔,龍膽草,花粉,甘草,澤瀉,木通
熱盛加黃連(治疝氣偏墜腫不可忍附方,槐子一錢炒黑色為末入鹽三分空心黃酒調服)
黃酒調服
滋陰內托散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耆,澤瀉,皂角刺,穿山甲
又方杏仁(去皮尖),茴香(各一兩),蔥白(焙乾五錢)
共為末。每服五錢。黃酒調服。嚼核桃肉嚥下。
蟠蔥散(散寒利氣之主方)
蒼朮,三稜,砂仁,丁香,肉桂,炮姜,玄胡,白茯,甘草,蔥白
八角茴香丸
山楂,枳實,大茴,吳萸,荔枝核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連翹,生地,黃芩,黃連,山梔,歸尾,甘草,澤瀉,車前子,木通,大黃
柴胡平肝湯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白芍,川芎,香附
白話文:
七種疝氣的治療
寒疝: 陰囊冰冷像冰塊,堅硬如石頭,陰莖無法勃起,或牽扯睪丸疼痛。這是因為坐在冰冷的地上或在寒冷月份涉水,外感寒濕所致。如果脈象沉細緩慢,適合使用補中湯,加入桂枝、細辛之類的藥材。如果脈象滑大有力,是外寒包裏體內熱氣,也可用柴葛二妙湯。如果原本有疝氣反而縮入體內,聚在小腹引起劇痛,這是陰寒夾雜食物,積聚不通,適合使用蟠蔥散。
水疝: 皮膚呈現光滑透亮的樣子,像水晶一樣。如果脈象弦數,屬於陽水,適合使用龍膽瀉肝湯。擔心腫痛不消退可能會化膿。如果脈象沉細緩慢,屬於陰水,適合使用五苓散。
筋疝: 陰莖腫脹,挺立不縮,或者有像精液的白色物質隨小便排出。這是春天性慾過度所引起。龍膽瀉肝湯、清肝滲濕湯都可以酌情使用。如果病情拖延加重,適合使用滋陰地黃丸。
血疝: 形狀像黃瓜,長在陰毛上方,俗稱「便癰」。如果長在腿縫上方,左邊稱為「魚口」,右邊稱為「便毒」,這並非血疝。治療方法也和囊癰一樣調理。
氣疝: 不痛不癢,只感覺腫脹下墜。這是因為怒氣鬱積在下焦。適合使用柴胡平肝湯。如果時間久了氣虛,也可用橘練補中湯。如果發生在小孩身上稱為「偏墜」,是因父親精氣虛弱,勉強性交而有孕,這是胎裡的病。也適合使用橘練補中湯。
狐疝: 白天腫脹下墜,晚上縮回腹部,按壓時會有聲音,像狐狸白天出來晚上回去一樣,所以叫狐疝。這種病很難治癒,要仔細斟酌使用橘練補中湯或八味地黃丸。
㿗疝: 陰囊脹大,像量米的升或斗一樣大,俗稱「沙㽽」。經常看到人死後疝氣完全消失,可見陰囊腫大完全是氣虛下陷所致。如果在腫大之前,經常服用橘練補中丸,也可以避免它逐漸長大。
不能誤認為是水腫,胡亂使用針刺。(張景岳認為疝病是氣不順暢,治療應該以疏通氣為主,這個說法是創新的。如果遇到七種疝氣都歸因於氣凝滯,治療都以疏通氣為主,那凝滯就會散開,疝氣自然會好。)
以下為處方內容:
- 柴葛二妙湯: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葛根、赤芍、蒼朮、黃柏、枳殼、厚朴、川芎、香附
- 橘練補中湯: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橘核、川楝子、白芍、小茴香。這個方子雖然能升提下陷,但氣虛嚴重的人,沒有人參就沒有效果。
- 清肝滲濕湯: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柴胡、黃芩、山梔、龍膽草、花粉、甘草、澤瀉、木通。如果熱盛,要加黃連。(治療疝氣偏墜腫痛難忍,附加方:槐子一錢炒黑磨成粉,加入鹽三分,用黃酒空腹調服)
- 滋陰內托散: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耆、澤瀉、皂角刺、穿山甲。另一種方子:杏仁(去皮尖)、茴香(各一兩)、蔥白(焙乾五錢),一起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用黃酒調服,嚼核桃肉吞下。
- 蟠蔥散: 蒼朮、三稜、砂仁、丁香、肉桂、炮薑、玄胡、白茯苓、甘草、蔥白
- 八角茴香丸: 山楂、枳實、大茴香、吳茱萸、荔枝核
-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連翹、生地、黃芩、黃連、山梔、歸尾、甘草、澤瀉、車前子、木通、大黃
- 柴胡平肝湯: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白芍、川芎、香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