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歧

《醫學傳燈》~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癇症

癇病發則仆地。悶亂無知。齧舌吐沫。角弓反張。手足搐搦。或作六畜之聲。古有豬羊牛馬雞癇之分。以應五臟。亦可不必。風痰鼓其竅道。其氣自變。譬之弄笛者。六孔閉塞不同。而宮商各別也。脈來洪數者。症屬於陽。宜用舒中二陳湯。後以清癇二陳湯加減調治。脈細無力者。

症屬於陰。治之難愈。宜用六君健脾湯八味地黃丸。亦所必用也。此病痰伏心包。全要胃氣清虛。方能健運。日用飲食。只宜少進。肥甘厚味。不宜屢嘗。(按肥甘血肉均含毒質無病人食之每生脾胃痼疾而況癇症尤要胃氣清虛庶免增痰助瘧之虞為醫者必預言之也)

舒中二陳湯

陳皮半夏,白茯,甘草杏仁枳殼厚朴,山梔,黃芩玄明粉

癲癇之病。人皆責之肝風。每用天麻膽星等藥。不知食積生痰。抑遏少陽之氣。以致手足攣搐。心神昏冒。但治其食。其病即瘳。予所屢試屢驗者也。清癇二陳湯,存以備參(此方滌痰有餘痰盛者尤捷若久病正虛宜裁酌用之)

陳皮,半夏,白茯,甘草,天麻,膽星,栝蔞霜,枳實石菖蒲桔梗,麥冬,黃連,山梔

六君健脾湯,方見癲狂門

2. 三消

內經曰。二陽結謂之消。東垣曰。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若熱則目黃口渴。乃津液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若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謂熱結也。雖有三消之分。其原皆本於胃土者。萬物所歸。無所不有。凡煎炒炙爆。過飲醇酒。助其胃火。

耗竭津液。傳於氣分。則為上消。傳於血分。則為下消。若房事撙節。陰氣未損者。燥熱只在胃經。但見消穀善飢而已。上消其病在肺。舌上赤裂。大渴引飲。此因胃火先傳於肺。心復繼之。經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舉其最重者而言。其實先由胃火而起也。中消其病在胃。

善食而飢。自汗時出。大便堅硬。小便頻數。亦有口乾飲水者。較之上消下消為少耳。今醫治此。俱有甘露飲子。非不有理。但滋陰養血。落後一層。而清熱生津。尤為急著。柴胡芍藥湯。良不易也。仲景治傷寒論云。口渴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見得口中作渴。不但胃火所使。

而肝膽風熱亦復乘之。徒求藥石。不能速愈。須以飲食之中。甘蔗梨汁。頻頻食之。庶可免死。此亦治消渴之妙法也。(此言歷練有準非虛偽浮誇之談)下消其病在腎。耳輪焦枯。小便如膏。其中伏有至理。人所不知。蓋小便如膏。似屬腎虛。涼藥治之無益。不知腎消一症。

不但胃熱下流。而心之陽火。亦因下趨於腎。宜用當歸六黃湯。或六味地黃湯。加犀角以治心火。其消乃愈。向使見其遺精。不敢用涼。豈不誤乎。總錄云。未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為其邪火太盛也。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臌脹。以其治之太過。上熱未除。中寒復生也。岐伯曰。

脈實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蓋洪數之脈。邪火有餘。津液猶未枯竭。若脈細無力者。津液既絕。胃氣亦亡。故不可治。不得已而藥之。宜於柴芍湯中。加入人參。甚則八味地黃丸。或可起死。

柴胡芍藥湯

柴胡,黃芩,花粉,甘草白芍,麥冬,知母黃連

上消中消。氣分病也。不可驟用血藥。惟此方最合。每日再用蛤蜊煎湯飲之。大有奇效。中消大便不利。本方去黃連。加大黃以微利之(按闡發三消之蘊明若燃犀)

甘露飲

天冬,麥冬,生地,熟地,茵陳,枇杷葉,黃芩,苡仁,石斛,甘草,山梔

一方無茵陳山梔。用枳殼

當歸六黃湯

當歸,黃耆,黃芩,黃連,黃柏,生地,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