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燈》~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脾胃
人之有脾胃,猶地之有土也。萬物生化於土,而人之五臟六腑,大經小絡,以及皮肉筋骨,無不資生於脾胃,一身之要物也。蓋命門真火,乃父之精氣,附於兩腎之間。未有此身,先有此氣,出於天成,不假人為,所以謂之先天。若夫脾胃之氣,飲食五味,變生五氣,以奉生身,全藉人為,後天之氣也。飲食雖能養人,亦能害人。欲求長生者,全要飲食節制,為卻病之良方。飲食之所以養人者,原取其氣,不取其味。因穀味甘淡,故假五味以引之。然亦不可偏嗜。辛味歸肺,肺盛則金來剋木,肝血不生。甘味歸脾,脾盛則土來剋水,腎精消散。苦味歸心,心盛則火來剋金,肺氣虛耗。酸味歸肝,肝盛則木來剋土,脾氣虧損。鹹味歸腎,腎盛則水來剋火,心血不足。今人烹炮一物,必備五味,全是不欲偏勝之意。惟腎水多有不足,故咸物獨多。然亦不可偏勝也。
(云來按:若味過於辛,且能傷肺耗氣損陰,味過於甘,且能壅氣生痰滿中,味過於苦,且能傷脾胃而動燥火,味過於酸,且能攣筋槁骨枯肌傷肺,味過於咸,且能傷血損肺。再評:此按發原本所未發。)每日飯食,只宜八分,不可儘量。凡遇外有茶水,家食即當減去一次。每見恣意飲食之人,非不節制,一至食當其前,不覺食指之欲動。此嗜欲之性,人所不自禁者也。吾輩終歲用藥,補益者少;消導者不計其數。寧非嗜欲之自戕乎?日進飲食,必須碎咬細齧,徐徐嚥下,方不傷脾。食後慢行百步,用手搓磨其腹,庶幾飲食可消。最忌食後就寢。耳無所聞,脾即不磨,肺氣又不為之四布,惟有鬱結成病而已。至於夜食尤當屏絕。自平旦以至日中,胃氣行陽,二十五度,飲食易消。日中以至合夜,胃氣行陰,二十五度,飲食難消。釋教過午不食,其亦衛生之大則歟?更有病後虛人,元氣未復,脾氣不能勝穀氣。只須白粥調理,扶助元氣。肥甘硬物,不但不能消化,且增其病。不可不察也。
平日調理丸藥,宜用滋陰健脾丸。蓋腎主藏精,其所以生精生血者,全賴飲食生化,而輸歸於腎。脾胃一強,精血自足。張潔古云:「補腎不如補脾。」旨哉言乎!六味地黃丸一方,其性孤陰,但可降火,不能生精。苟非陰虛有火者,必以健脾為主治也。脾胃雖能化物,而其所以化物者,實是下焦水火二氣。命門火衰,釜底無薪,其何能熟?古方理中湯、八味地黃丸,皆知補火以生土也。至若水虧不能化物者,諸書毫未之及。腎司五液,入脾為涎。腎家陰虛有火,津液不足,脾土乾燥。健運何施?予用歸芍門冬,加入楂曲等藥,無不應也。然脾胃雖為要物,而先天命門,又為一身之至寶。節房欲,慎勞苦,戒遠行,其亦保養先天之一法歟?
白話文:
人有脾胃,就像大地有土壤一樣。萬物都從土壤中生長變化,而人的五臟六腑、大經絡小經絡,以及皮膚、肌肉、筋骨,沒有不靠脾胃來滋養的。脾胃是身體最重要的東西。
所謂的命門真火,是父親的精氣,附在兩腎之間。還沒有這個身體時,就先有這股氣。這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所以稱為「先天」。至於脾胃之氣,是通過飲食中的五味,轉化為五種氣,來供給身體所需。
這完全是人為的,是「後天」之氣。飲食雖然可以滋養人,但也可能傷害人。想要長生,就要節制飲食,這是治病的良方。飲食之所以能養人,主要是攝取其中的「氣」,而不是「味」。因為穀物的味道是甘淡的,所以藉助五味來引導。但是,也不可偏好某一種味道。辛辣味歸肺,肺氣太盛會剋木,導致肝血不足;甘甜味歸脾,脾氣太盛會剋水,導致腎精消散;苦味歸心,心火太盛會剋金,導致肺氣虛耗;酸味歸肝,肝氣太盛會剋土,導致脾氣虧損;鹹味歸腎,腎水太盛會剋火,導致心血不足。現在的人烹調食物,一定要五味俱全,目的就是不讓任何一種味道過於強盛。但通常腎水容易不足,所以鹹味食物特別多,但也不可過於偏好。
(筆者認為,味道過於辛辣會損傷肺氣,耗損陰液;味道過於甘甜會阻滯氣機,產生痰濕,使胸腹脹滿;味道過於苦澀會損傷脾胃,使燥火妄動;味道過於酸澀會使筋脈攣縮、骨骼乾枯、肌肉萎縮、損傷肺氣;味道過於鹹會損傷血液,損耗肺氣。這是補充前人未曾提及的。)
每天吃飯,吃到八分飽就好,不要吃撐。如果在外喝了茶水,在家吃飯就要減少一次。常常看到有人暴飲暴食,並不是他們不知道要節制,而是當食物擺在眼前時,就會忍不住想吃。這是人的嗜欲本性,難以自我控制。我們這些醫生,整年用藥,補益的藥很少,消導的藥卻數不清,這難道不是因為嗜欲而自我傷害嗎?每天吃飯,一定要細嚼慢嚥,慢慢吞下,才不會傷害脾胃。飯後慢慢走一百步,用手按摩腹部,這樣才有利於消化。最忌諱飯後立刻睡覺,因為耳朵聽不到聲音,脾胃就無法磨運,肺氣也無法正常運行,只會鬱結成病。至於吃宵夜,更應該避免。從早晨到中午,胃氣運行於陽氣,運行二十五度,飲食容易消化;從中午到晚上,胃氣運行於陰氣,運行二十五度,飲食難以消化。佛教提倡過午不食,也是養生的大原則啊。還有一些病後體虛的人,元氣尚未恢復,脾氣無法承受穀物的氣,只能用白粥調理,扶助元氣。肥膩、甘甜、堅硬的食物,不但不能消化,反而會加重病情,不可不注意。
平時調理身體的藥丸,應該使用滋陰健脾丸。因為腎主藏精,其產生精血的功能,完全依賴飲食的生化,然後輸送到腎。脾胃強健,精血自然充足。張潔古說「補腎不如補脾」,這話說得太好了。六味地黃丸這個方子,藥性偏陰,只能降火,不能生精。如果不是陰虛有火的人,一定要以健脾為主來治療。
脾胃雖然能消化食物,但真正讓它消化的,其實是下焦的水火二氣。命門火衰弱,就像爐灶底下沒有柴火,怎麼能煮熟食物呢?古方理中湯和八味地黃丸,都知道要補火來生土。至於水不足導致無法消化食物的情況,許多醫書都沒有提及。腎主管體內的水液,這些水液進入脾胃化為唾液。如果腎陰虛有火,津液不足,脾土就會乾燥,還怎麼健運呢?我用歸芍門冬湯,加入山楂、神曲等藥,效果都很好。
然而,脾胃雖然重要,但先天的命門才是全身最重要的寶物。節制房事、避免勞累、戒除遠行,也是保養先天之氣的方法。
滋陰健脾丸
人參(二兩),麥冬(三兩),五味子(一兩),白朮(三兩),茯苓(二兩),甘草(一兩),山藥(三兩),石斛(一兩),陳皮(一兩),山楂(三兩)
古方健脾丸,是純陽的藥方,適合脾虛有寒的人服用。如果中焦有火,不能消化食物,這個方子就非常適合。
益氣健脾湯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山楂,神曲,薏苡仁,澤瀉
正氣虛弱、食慾不振,應該以補藥為主,消食藥為輔;如果飲食過多,則要以消食藥為主,補藥為輔。如果不是腹瀉,可以加入當歸。氣虛嚴重,加入黃耆和炮姜。如果腹脹嚴重,加入厚朴。
養血健脾湯
當歸,白芍,麥冬,山楂,神曲,陳皮,澤瀉,茯苓,薏苡仁,桔梗
腹脹嚴重,加入厚朴。
(新增)戊癸湯
破故紙,人參,茯苓,雞內金,生薑,菟絲子,白朮,甘草,沙苑子,大棗
(新增)消食健脾丸
枳實,白朮,山楂,人參,神曲,雞內金,麥芽,連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