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歧

《醫學傳燈》~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脾胃

滋陰健脾丸

人參(二兩),麥冬(三兩),五味(一兩),白朮(三兩),白茯(二兩),甘草(一兩),山藥(三兩),石斛(一兩),陳皮(一兩),山楂(三兩)

古方健脾丸。乃純陽之品。脾虛有寒者宜之。若中宮有火。不能化物者。此方極妙。

益氣健脾湯

人參,白朮,白茯,甘草,陳皮,半夏,山楂,神麯,苡仁,澤瀉

正氣虛。飲食少。當以補藥為君。消食為佐。若飲食多者。又以消食為君。補藥為佐也。症非泄瀉下痢。宜加當歸。氣虛甚者。加黃耆炮姜。滯重者加厚朴。

養血健脾湯

當歸,白芍,麥冬,山楂,神麯,陳皮,澤瀉,白茯,苡仁,桔梗

滯重加厚朴

(新增),戊癸湯

破故紙,人參,茯苓,雞內金,生薑,菟絲子,白朮,甘草,沙苑子,大棗

(新增),消食健脾丸

枳實,白朮,山楂,人參,神麯,雞內金,麥芽,連翹

白話文:

滋陰健脾丸

用人參二兩、麥冬三兩、五味子一兩、白朮三兩、茯苓二兩、甘草一兩、山藥三兩、石斛一兩、陳皮一兩、山楂三兩。

這個古方健脾丸,是屬於溫熱性質的藥方。適合脾胃虛弱且有寒氣的人服用。如果脾胃功能低下,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吸收,這個藥方非常有效。

益氣健脾湯

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山楂、神麯、薏仁、澤瀉。

如果是因為身體正氣虛弱,食慾不佳,應該以補氣的藥材為主,幫助消化的藥材為輔。如果食量較大,則應該以幫助消化的藥材為主,補氣的藥材為輔。如果沒有腹瀉等問題,可以加入當歸。如果氣虛嚴重,可以加入黃耆和炮薑。如果脹氣嚴重,可以加入厚朴。

養血健脾湯

用當歸、白芍、麥冬、山楂、神麯、陳皮、澤瀉、茯苓、薏仁、桔梗。

如果脹氣嚴重,可以加入厚朴。

戊癸湯

用補骨脂、人參、茯苓、雞內金、生薑、菟絲子、白朮、甘草、沙苑子、大棗。

消食健脾丸

用枳實、白朮、山楂、人參、神麯、雞內金、麥芽、連翹。

2. 傷風

風為陽邪。只傷三腸。不傳三陰。由太陽而陽明。由陽明而少陽。亦有首尾只在一經者。非若傷寒之傳三陰也。肺為華蓋。內通膀胱。而為氣之主。所以太陽傷風。則肺亦咳。凡渾身痠痛。咽乾眼脹。或鼻之兩旁迎香穴痛。不必咳嗽。汗出然後為風也。治分有汗無汗。無汗為感冒。

有汗為傷風。傷風之脈。浮細而緩。或前小後大。人身之中有衛氣。有榮氣。榮深而衛淺。風但傷衛。所以不可發表。發之則汗多亡陽。或津液虧損。變生壞症。宜用參蘇飲。微解其肌。仲景用稀粥以助汗者。因解肌之藥不能達表。故與粥以助之。若腹中有滯。此法又不宜用矣。

解散之後。身熱咳嗽者。此中伏有妙義。經云。外邪之入必與內邪相合。傷風之人。平日有痰有火。火熏皮毛。腠理不密。風從火勢。火借風威。互相鼓煽。不去其痰。屢痊屢發無有已也。此痰伏於肺胃之間。膠黏固結。非半夏可除。宜用蘇杏二陳湯。內有杏仁油以潤之。金沸咸以軟之。

庶幾痰消而火降也。如耳中氣閉。咳嗽口苦。邪傳少陽膽經。宜用柴陳湯。亦加杏仁金沸之類。不可過用發散也。三陽既盡。咳嗽宜愈。每見傷風久嗽不止者。其故何耶。真陰素虛。咳久傷氣。肺葉不收。不治多成癆怯。宜用加味地黃湯。斂而降之。若脈來細緩無力。或洪大無力者。

中氣大虛。土不生金。宜用加減補中湯。固其元氣。曾見傷風氣虛。隨治隨作。後至氣脫而死。病症雖小。亦可畏也。

傷風汗多者。衛氣不固。風邪襲入榮中。以致四肢微冷。冷汗多出。脈來沉細如絲。宜用桂枝芍藥湯。倍加黃耆。若脈來洪大無力。身熱汗出者。元氣猶未大傷。但用桂枝湯可也。

傷風面腫者。咳嗽氣急。脈多沉弦。風邪從呼吸而入。客於肺管。肺葉脹大不收。失其降下之令。氣逆於頭面而為腫也。甚則上身俱腫。醫者不識。呼為水腫。誤人多矣。宜用芎蘇散散之。咳血者。宜用茯苓補心湯治之(肺逆失降而為膚腫且肺主皮毛故也豈可誤為水哉)

無汗傷風者謂之感冒。因有咳嗽邪氣。留連三陽。不傳三陰。所以較傷寒為輕也。但當禁其飲食。與傷風不同。宜用藥芎散。或人參敗毒散治之。其中在經在腑。悉從傷寒調治。無二法也。

參蘇飲

陳皮,半夏,白茯,甘草,桔梗,枳殼,前胡,木香,紫蘇,葛根,人參

風盛則氣壅。氣壅故痰聚。是方多用順氣之品。可見傷風以利氣為第一義矣。醫者須識此意。咳嗽聲啞者。宜加黃芩。(按黃芩宜用枯者取輕清之義原本未分晰特重訂正)

蘇杏二陳湯

陳皮,半夏,白茯,甘草,枳殼,桔梗,紫蘇,杏仁,金沸草,桑皮

此方順氣化痰。於理是矣。而又用紫蘇者。以其餘邪未盡也。胸不寬加厚朴。(按方中金沸草宜絹包不爾有毛射入肺而咳甚矣)

白話文:

風邪屬於陽性邪氣,它主要侵犯三條陽經(太陽、陽明、少陽),不會傳入三條陰經。通常病邪會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再傳到少陽經,也有可能病邪只停留在某一條經絡。這點和傷寒會傳入三陰經不同。肺像個保護傘,對內連接著膀胱,是氣的樞紐。因此,當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時,肺也會出現咳嗽。通常會出現全身痠痛、喉嚨乾燥、眼睛脹痛,或鼻子兩旁的迎香穴疼痛等症狀。這些情況不一定會伴隨咳嗽,但通常出汗後才確診為傷風。治療方法分為有汗和無汗兩種情況,沒有汗時稱為感冒,有汗時稱為傷風。傷風的脈象通常是浮、細、緩,或前段小而後段大。人體內有衛氣和榮氣,榮氣較深而衛氣較淺。風邪只會侵犯衛氣,因此不宜使用發散的方法。如果發散,會導致大量出汗、陽氣耗損,或津液虧損,而產生不良的變化。宜使用參蘇飲,稍微解除肌肉的緊張。張仲景使用稀粥來幫助發汗,是因為解肌的藥力不能到達體表,所以用粥來輔助。但如果腹內有積滯,這個方法就不適合了。

病邪解除後,如果出現發熱咳嗽,這其中有很深的道理。經書上說,外來的邪氣一定會和體內的邪氣結合。傷風的人,平常體內就有痰火,火熱薰蒸皮膚,使得皮膚紋理不緊密,風邪就順著火勢而入,火也借著風勢而加劇,兩者互相影響。如果不去除體內的痰,病症就會反覆發作,無法痊癒。這些痰潛伏在肺胃之間,黏膩固結,不是單用半夏就能去除的,應該使用蘇杏二陳湯。方中含有杏仁油來潤滑,金沸草來軟化痰,才能達到化痰降火的效果。如果耳朵有氣塞感、咳嗽、口苦,這是邪氣傳入少陽膽經,應該使用柴陳湯,也可以加入杏仁和金沸草等藥物。但不可過度使用發散的藥物。當三陽經的病邪都解除後,咳嗽應該會好轉。但常常看到傷風後咳嗽久久不止,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體內陰氣原本就虛弱,咳嗽久了會損傷氣,導致肺葉收斂功能下降。如果不及時治療,大多會變成肺結核等慢性病。應該使用加味地黃湯來收斂降氣。如果脈象細緩無力,或洪大無力,則是中氣大虛,脾土無法滋養肺金。應該使用加減補中湯來鞏固元氣。曾經看過傷風後因氣虛,病情反覆發作,最後導致氣脫而死亡。可見,即使是小病也不能輕忽。

傷風時大量出汗,表示衛氣不夠固攝,風邪趁虛侵入榮氣,導致四肢微冷、冷汗直流,脈象沉細如絲。應該使用桂枝芍藥湯,並加倍使用黃耆。如果脈象洪大無力、身體發熱出汗,則是元氣尚未大損,只需要使用桂枝湯即可。

傷風時臉部腫脹,並伴隨咳嗽氣喘,脈象大多沉弦。這是因為風邪從呼吸道入侵,停留在肺管,導致肺葉脹大無法收斂,失去了向下運行的功能,使得氣逆上行到頭面部而腫脹。嚴重時,上半身都會腫脹。醫生如果不認識這種情況,就會誤診為水腫,實在是誤人。應該使用芎蘇散來疏散風邪。若有咳血症狀,則應該使用茯苓補心湯來治療(因為肺的宣發功能失常,導致皮膚腫脹,而且肺主管皮膚毛髮,怎麼能誤診為水腫呢)。

沒有出汗的傷風稱為感冒,通常伴隨咳嗽,邪氣會停留在三陽經,不會傳入三陰經,因此比傷寒輕微。但要注意飲食,和傷風不同。應該使用藥芎散或人參敗毒散治療。至於病邪是在經絡還是在臟腑,都應該按照傷寒的治療方法來調理,沒有其他的差別。

參蘇飲

藥材組成: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桔梗、枳殼、前胡、木香、紫蘇、葛根、人參。

說明:如果風邪旺盛導致氣滯,氣滯就會導致痰液積聚。這個方子多用順氣的藥物,可見傷風治療的重點是疏理氣機。醫生必須理解這個道理。如果咳嗽聲音沙啞,應該加入黃芩。(按:黃芩宜用枯黃的,取其清輕之意,原本沒有說明,特別加以訂正)

蘇杏二陳湯

藥材組成: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枳殼、桔梗、紫蘇、杏仁、金沸草、桑白皮。

說明:這個方子是順氣化痰的。使用紫蘇,是因為體內的餘邪尚未完全清除。如果胸部感到不舒暢,可以加入厚朴。(按:方中的金沸草宜用紗布包起來,否則毛鬚射入肺部會導致咳嗽加劇)

加味柴陳湯

藥材組成:柴胡、黃芩、半夏、甘草、陳皮、白茯苓、枳殼、杏仁、金沸草。

加味地黃湯

藥材組成:熟地、山藥、白茯苓、山茱萸、丹皮、澤瀉、麥冬、五味子、烏梅。

加減益氣湯

藥材組成:人參、白朮、甘草、黃耆、當歸、陳皮、麥冬、五味子。

桂枝湯

藥材組成:桂枝(三錢)、白芍(生用三錢)、甘草(二錢)、大棗(三枚)、浮麥(一撮)。

說明:氣虛、脈細者可加黃耆。

茯苓補心湯

藥材組成: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前胡、紫蘇、乾葛、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切不可用以滋陰膩膈,阻遏外邪,務必辨別是否有外感風邪,這點至關重要。)

說明:此方是參蘇飲和四物湯的合方,參蘇飲的藥量增加一倍,四物湯的藥量是原來的兩倍。不可輕重失衡。

說明:咳血患者,忌用半夏,可改用花粉代替,川芎也應考慮去除。(按:用藥必須審察正邪的虛實。如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應使用雙倍的參蘇飲和單倍的四物湯。醫生應該根據病情靈活變通,不可固執己見而誤人。)

芎蘇散

藥材組成:紫蘇、乾葛、柴胡、川芎、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枳殼、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