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歧

《醫學傳燈》~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中寒

中寒者。寒邪不從陽經傳入。直中陰經。故曰中寒。其症有輕有重。重者。脈來沉微。一息三至。腹痛唇青。四肢厥冷。此因先有房事。胃氣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氣。中宮不能擔當。直入少陰腎臟。氣冷而血不流。頃刻死矣。治是症者。只以回陽為主。雖有他症。不必兼治。

宜用附子理中湯。大劑救之。此症有兼自利。無脈者。生氣已絕。似不可治。然寒極則伏。生機尚存一線。當以前藥浸冷與之。一周時許。自然脈出而解。蓋厥利無脈。陰盛格陽。熱藥入口。格絕而不入。惟以前藥冷服。直達病所。自無格拒之患。內經所謂。寒因寒用者是也。

但脈出之時。又要徐徐浮大。不宜暴出。暴出則氣從外脫。非其所宜。故仲景云。微續者生。暴出者死。旨哉言乎。又云。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煩躁。其脈即出者愈。似與前說相背。不知前症無熱。故脈不宜暴出。此症熱浮於外。全要脈之速出。陽通於陰。豁然解矣。

陰症如此變幻。奈何不體古訓。執一方以司人命耶。最可笑者。庸工動用吳萸。以為其性大熱。可以回陽。不知吳萸氣熱而味大辛。辛能散氣。陽未回而氣已脫。較之挺刃殺人。特一間耳。至若舌卷囊縮。自汗多出。斷致不起。裡寒陰症。古言之矣。又有非時暴寒。從口鼻而入。

或食生冷涼物。以致嘔吐痰水。微寒微熱。甚則昏暈不醒。二便皆遺。亦名中寒。諸家未之詳也。蓋裡寒陰症。先因欲事傷腎。先天命門真火。不可守邪。故令外邪斬關而入。此則胃氣虛衰。不能勝寒。命門全然無恙。故可一溫而愈。脈雖沉細。一息四至。與前之三至者不同。

宜用香砂六君子湯。少加炮姜為妙。切不可兼用辛散之藥。患是症者。又有輕重。輕者。脈來洪緩。按之無力。寒為標而熱為本。先用香砂六君子湯。止其吐逆。後以杏仁玄明粉。加入柴陳劑中。無不獲痊。重者。脈沉細緩。香砂六君子為丸。久服桂附八味丸。亦不可少也。

(按辛能散氣吳萸味辛故不可妄用以及寒為標熱為本始用香砂六君子湯以止嘔逆繼用杏仁明粉加柴陳之治皆歷練見道之言尤宜三複勿失)

附子理中湯

人參白朮,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黃耆

桂附炮姜。俱為熱藥。但炮姜溫肺之功居多。肉桂溫脾之功居多。附子溫腎之功居多。裡寒症重。故三味合用也。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參為妙。以其活血故也。

灸法

用蔥一大把。以帶輕束。切去兩頭。留白二寸。以一面熨熱置於臍上。用熨斗盛炭火蔥上熨之。取其熱氣從臍入腹。甚者連熨二三餅。

香砂六君子湯

陳皮半夏,白茯,甘草,白朮,人參,香附砂仁藿香,炮姜

中寒多有胸中不寬。宜加厚朴。若滯重者。宜去參朮(按隨機應變智者之能事豈可執一以誤人哉)

2. 暑熱

天之六氣。春主厥陰風木。秋主陽明燥金。冬主太陽寒水。各行其政。惟夏至以後。秋分以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三氣合行其事。是以天本熱也。而益以日之暑。日本烈也。而載以地之濕。三氣交運。時分時合。其分也。以風動於中。勝濕解蒸。不覺其苦。其合也。天之熱氣下。

地之濕氣上。人在氣交之中。受其炎蒸。無隙可避。多有體倦神昏。肌膚痱起。胸膺痤出。頭面癤生者矣。當此之時。元氣浮於肌表。內存者少。所以多有飲食不消。而成霍亂。吐瀉胸膈不寬諸症。善養生者。宜節飲食。薄滋味。為卻病之良方。至於生冷瓜果。尤宜節制。西瓜雖能解熱。

食之亦必有時。即如巳時申時。離飲食已遠。新谷未進。食之毫不為殃。若飲食甫離。繼以瓜果。勢必冷熱相摶。釀成諸病也。內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甲乙經曰。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者是也。仲景分之為四。弦細芤遲。皆為暑脈。總是元氣虛衰之象。若難經所謂。

洪大而散者。乃心之本脈。不可以言暑也。潔古云。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此句最當領會。中暑者陰症也。凡乘涼於高堂大廈。水閣冷亭。表受寒邪。周身陽氣不得發越。以致頭痛惡寒。身體拘急。脈來浮數滑大。即為夏月傷寒。宜以寒法治之若脈來細緩無力。

方為中暑。宜用香茹暑湯。至於口食生冷。停滯飲食者。治分陰陽二候。內熱脈數。宜用柴胡化滯湯。脈沉細緩。宜用厚朴溫中湯。香茹藿香以之為君。一則發散陰暑。一則發越脾氣。脾氣宣行。積滯方得下降。不獨治暑然也。但脈緩者可用。脈數者不宜。若夫中熱之症。

行人農夫。日中勞役。或隘巷小房。無處乘涼。口鼻吸入熱氣。以致身體大熱。昏暈欲死。脈沉細數者。宜用辰砂六一散。或柴胡芍藥湯之類。不可妄投熱藥。大抵肥人多濕。最易召熱。不能避身之濕。即不能避天之熱。六一散。能驅濕熱。從小便而出。古人用之解暑有自來矣。

若瘦弱無濕之人。津液為時令所耗。當用柴胡芍藥湯。藜汁蔗漿之類。充其津液。若用辰砂六一散。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其有中熱之人。脈洪盛而不虛弱者。此天稟之厚。暑熱客於肌肉。未得深入經絡。身雖燥熱。毫無倦怠。宜用竹葉石膏湯黃連解毒湯之類。

不可與脈虛者。同歸一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