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歧

《醫學傳燈》~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中寒

中寒者。寒邪不從陽經傳入。直中陰經。故曰中寒。其症有輕有重。重者。脈來沉微。一息三至。腹痛唇青。四肢厥冷。此因先有房事。胃氣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氣。中宮不能擔當。直入少陰腎臟。氣冷而血不流。頃刻死矣。治是症者。只以回陽為主。雖有他症。不必兼治。

宜用附子理中湯。大劑救之。此症有兼自利。無脈者。生氣已絕。似不可治。然寒極則伏。生機尚存一線。當以前藥浸冷與之。一周時許。自然脈出而解。蓋厥利無脈。陰盛格陽。熱藥入口。格絕而不入。惟以前藥冷服。直達病所。自無格拒之患。內經所謂。寒因寒用者是也。

但脈出之時。又要徐徐浮大。不宜暴出。暴出則氣從外脫。非其所宜。故仲景云。微續者生。暴出者死。旨哉言乎。又云。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煩躁。其脈即出者愈。似與前說相背。不知前症無熱。故脈不宜暴出。此症熱浮於外。全要脈之速出。陽通於陰。豁然解矣。

陰症如此變幻。奈何不體古訓。執一方以司人命耶。最可笑者。庸工動用吳萸。以為其性大熱。可以回陽。不知吳萸氣熱而味大辛。辛能散氣。陽未回而氣已脫。較之挺刃殺人。特一間耳。至若舌卷囊縮。自汗多出。斷致不起。裡寒陰症。古言之矣。又有非時暴寒。從口鼻而入。

或食生冷涼物。以致嘔吐痰水。微寒微熱。甚則昏暈不醒。二便皆遺。亦名中寒。諸家未之詳也。蓋裡寒陰症。先因欲事傷腎。先天命門真火。不可守邪。故令外邪斬關而入。此則胃氣虛衰。不能勝寒。命門全然無恙。故可一溫而愈。脈雖沉細。一息四至。與前之三至者不同。

宜用香砂六君子湯。少加炮姜為妙。切不可兼用辛散之藥。患是症者。又有輕重。輕者。脈來洪緩。按之無力。寒為標而熱為本。先用香砂六君子湯。止其吐逆。後以杏仁玄明粉。加入柴陳劑中。無不獲痊。重者。脈沉細緩。香砂六君子為丸。久服桂附八味丸。亦不可少也。

(按辛能散氣吳萸味辛故不可妄用以及寒為標熱為本始用香砂六君子湯以止嘔逆繼用杏仁明粉加柴陳之治皆歷練見道之言尤宜三複勿失)

附子理中湯

人參,白朮,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黃耆

桂附炮姜。俱為熱藥。但炮姜溫肺之功居多。肉桂溫脾之功居多。附子溫腎之功居多。裡寒症重。故三味合用也。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參為妙。以其活血故也。

灸法

用蔥一大把。以帶輕束。切去兩頭。留白二寸。以一面熨熱置於臍上。用熨斗盛炭火蔥上熨之。取其熱氣從臍入腹。甚者連熨二三餅。

香砂六君子湯

陳皮,半夏,白茯,甘草,白朮,人參,香附,砂仁,藿香,炮姜

中寒多有胸中不寬。宜加厚朴。若滯重者。宜去參朮(按隨機應變智者之能事豈可執一以誤人哉)

白話文:

中寒

所謂「中寒」,是指寒邪不從陽經進入,而是直接侵入陰經,所以稱為「中寒」。這種病症有輕重之分。嚴重的患者,脈象會沉微細弱,一息只有三次跳動,同時伴隨腹痛、嘴唇發青、四肢冰冷。這是因為患者先前有性生活,導致胃氣虛弱,又吃了寒冷的食物,吸入冷空氣,以致於中焦無法抵抗,寒邪直接侵入少陰腎臟,造成氣血凝滯,很快就會死亡。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以回陽為主,即使有其他症狀也不必同時處理。

可以使用大劑量的附子理中湯來救治。這種病症如果同時出現腹瀉、脈搏消失,表示生機已經斷絕,似乎無法治療。然而,寒冷到了極點會潛伏,可能還留有一線生機。這時應將藥物放涼後餵服,大約一週時間,脈搏自然就會出現,病情也會緩解。因為出現腹瀉、沒有脈搏的情況,是陰氣過盛,將陽氣排斥在外,熱藥進入會被拒絕而無法起作用,只有冷服藥物才能直達病灶,不會被排斥。《內經》所說的「寒因寒用」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脈搏出現的時候,應該緩慢而逐漸變大,不應該突然變大。因為突然變大代表氣從體外散失,不利於病情。所以張仲景說:「脈搏微弱但能持續的表示還有生機,突然變大的表示死亡。」這句話說得非常精闢。另外,還有人說:「腹瀉清稀的糞便,體內寒冷體表發熱,面色發紅煩躁,脈搏很快出現的可以治癒」,這似乎和之前的說法矛盾。其實,前者是體內沒有熱,所以脈搏不宜突然變大;而後者是熱氣浮於體表,需要脈搏迅速出現,使陰陽相通,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陰症的變化如此多端,怎能不遵循古人的教誨,只用一種藥方就妄想掌握別人的性命呢?最可笑的是,庸醫動不動就用吳茱萸,認為它藥性大熱,可以回陽。殊不知吳茱萸氣熱但味道辛辣,辛能散氣,陽氣還沒恢復就先耗散了,比用刀殺人只差一點點而已。至於出現舌頭捲縮、陰囊收縮、大量出汗等症狀,肯定無法救治,這是古人早就說過的體內寒冷的陰症。還有一種情況,是突然遇到寒冷天氣,寒邪從口鼻侵入,或者因為吃了生冷寒涼的食物,導致嘔吐痰水、微微發冷發熱,嚴重的話會昏迷不醒,大小便失禁,這也屬於中寒,但很多醫家沒有詳細說明。這種體內寒冷的陰症,多半是先前因為性生活損傷腎臟,導致先天命門真火無法固守,才讓外邪長驅直入。另一種情況,則是胃氣虛弱,無法抵抗寒冷,但命門真火沒有受損,只要用溫補的藥物就能治好。這種情況的脈象雖然也沉細,但一息有四次跳動,和前面一息三次的狀況不同。

這種情況適合用香砂六君子湯,稍微加點炮薑效果更好,千萬不能同時用辛散的藥物。患上這種病症,也有輕重之分。輕微的患者,脈象洪大且緩慢,按下去感覺無力,是寒為表,熱為本。應該先用香砂六君子湯來止住嘔吐,然後再加入杏仁和玄明粉,搭配柴胡和陳皮等藥物,就能痊癒。嚴重的患者,脈象沉細緩慢,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湯做成藥丸長期服用,同時也要服用桂附八味丸。

(按:辛散之藥會耗氣,吳茱萸味辛,所以不能亂用;寒為標熱為本,先用香砂六君子湯止住嘔吐,再用杏仁玄明粉搭配柴胡陳皮治療,這些都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有效方法,應該好好記住。)

附子理中湯

成分:人參、白朮、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黃耆

桂枝、附子、炮姜都是熱性的藥物,但炮姜溫肺的功效較強,肉桂溫脾的功效較強,附子溫腎的功效較強。體內寒冷嚴重的病症,所以三種藥物一起使用。如果出汗,可以加入五味子;如果腹瀉,可以加入茯苓,加丹參效果更好,因為丹參能活血。

灸法

取一把大蔥,用繩子輕輕綁住,切掉兩頭,留下兩寸蔥白,將一面加熱後放在肚臍上,再用熨斗盛著炭火熨燙大蔥,讓熱氣從肚臍進入腹部。嚴重的患者可以連續熨燙兩三塊蔥。

香砂六君子湯

成分: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白朮、人參、香附、砂仁、藿香、炮姜

中寒的患者大多會有胸悶不適,可以加入厚朴。如果感覺身體沉重,可以去掉人參和白朮。(按:要懂得隨機應變,這是聰明人做事的方法,怎麼可以死板的應用藥方,誤人性命呢?)

2. 暑熱

天之六氣,春主厥陰風木,秋主陽明燥金,冬主太陽寒水,各行其政。惟夏至以後,秋分以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三氣合行其事。是以天本熱也,而益以日之暑,日本烈也,而載以地之濕。三氣交運,時分時合。其分也,以風動於中,勝濕解蒸,不覺其苦。其合也,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人在氣交之中,受其炎蒸,無隙可避,多有體倦神昏,肌膚痱起,胸膺痤出,頭面癤生者矣。當此之時,元氣浮於肌表,內存者少,所以多有飲食不消,而成霍亂,吐瀉胸膈不寬諸症。善養生者,宜節飲食,薄滋味,為卻病之良方。至於生冷瓜果,尤宜節制。西瓜雖能解熱,食之亦必有時。即如巳時申時,離飲食已遠,新谷未進,食之毫不為殃。若飲食甫離,繼以瓜果,勢必冷熱相摶,釀成諸病也。內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甲乙經曰:「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者是也。」仲景分之為四:弦細芤遲,皆為暑脈,總是元氣虛衰之象。若難經所謂:「洪大而散者,乃心之本脈,不可以言暑也。」潔古云:「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此句最當領會。中暑者陰症也。凡乘涼於高堂大廈,水閣冷亭,表受寒邪,周身陽氣不得發越,以致頭痛惡寒,身體拘急,脈來浮數滑大,即為夏月傷寒,宜以寒法治之。若脈來細緩無力,方為中暑,宜用香茹散暑湯。至於口食生冷,停滯飲食者,治分陰陽二候,內熱脈數,宜用柴胡化滯湯,脈沉細緩,宜用厚朴溫中湯。香茹藿香以之為君,一則發散陰暑,一則發越脾氣。脾氣宣行,積滯方得下降,不獨治暑然也。但脈緩者可用,脈數者不宜。若夫中熱之症,行人農夫,日中勞役,或隘巷小房,無處乘涼,口鼻吸入熱氣,以致身體大熱,昏暈欲死,脈沉細數者,宜用辰砂六一散,或柴胡芍藥湯之類,不可妄投熱藥。大抵肥人多濕,最易召熱,不能避身之濕,即不能避天之熱。六一散,能驅濕熱,從小便而出,古人用之解暑有自來矣。若瘦弱無濕之人,津液為時令所耗,當用柴胡芍藥湯,藜汁蔗漿之類,充其津液。若用辰砂六一散,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其有中熱之人,脈洪盛而不虛弱者,此天稟之厚,暑熱客於肌肉,未得深入經絡,身雖燥熱,毫無倦怠,宜用竹葉石膏湯,黃連解毒湯之類,不可與脈虛者,同歸一治也。

白話文:

天氣的變化有六種,春天主要由厥陰的風木之氣主導,秋天主要由陽明的燥金之氣主導,冬天主要由太陽的寒水之氣主導,各自按照規律運行。只有在夏至以後,秋分以前這段時間,少陽的相火之氣、少陰的君火之氣、這三種火熱之氣一起作用,所以天氣原本就熱。加上太陽的炎熱,太陽本身就強烈,再加上地面的濕氣,三種氣交織運作,時而分散,時而聚合。當它們分散時,風在中間運行,可以勝過濕氣、解除悶熱,人們就不會感到那麼難受。當它們聚合時,天上的熱氣下降,地面的濕氣上升,人在這兩種氣的交匯之中,受到炎熱濕悶的侵襲,沒有地方可以躲避,所以很多人會感到身體疲倦、精神昏沉、皮膚上長出痱子、胸口和背上長出痤瘡、頭臉上長出癤子。

在這個時候,人體的元氣浮散在皮膚表面,體內剩餘的就比較少,所以很多人會出現消化不良,甚至發生霍亂,出現上吐下瀉、胸悶不舒服等症狀。懂得養生的人,應該節制飲食,吃清淡的食物,這是去除疾病的好方法。至於生冷的瓜果,尤其應該節制。西瓜雖然可以解暑,但吃的時候也要注意時間。比如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之間,離吃飯已經有一段時間,新的食物還沒有進食,這時吃西瓜就沒有什麼壞處。如果剛吃完飯就接著吃瓜果,一定會導致寒熱相衝,引起各種疾病。

《黃帝內經》說,脈象虛弱、身體發熱,這是因為感受了暑氣所致。《甲乙經》說,熱邪會損傷氣,但不會損傷形體,所以脈象會虛弱。張仲景把暑脈分為四種:弦細、芤、遲,這些都屬於暑邪的脈象,總的來說是元氣虛衰的表現。而《難經》所說的脈象洪大而散,這是心臟的本脈,不能說是暑邪的表現。金元名醫張元素說,靜坐時感受到的叫中暑,活動時感受到的叫中熱,這句話最應該領會。中暑屬於陰症,凡是在高大的房屋、水邊涼亭乘涼,身體表面感受寒邪,周身陽氣不能發散,導致頭痛怕冷、身體僵硬、脈象浮數滑大,這就是夏天感受了風寒,應該用發散寒邪的方法治療。如果脈象細緩無力,這才是中暑,應該用香薷散暑湯來治療。至於因為吃生冷食物、消化不良而導致的疾病,治療要區分陰陽兩種情況。體內發熱、脈象數快的,應該用柴胡化滯湯;脈象沉細緩慢的,應該用厚朴溫中湯。香薷、藿香這兩味藥是主要藥,一個可以發散陰暑,一個可以振奮脾氣。脾氣順暢運行,積滯才能下降,這不僅僅是治療暑邪的方法。但是,脈象緩慢的可以用這些藥,脈象數快就不能用。

至於中熱的情況,那些在烈日下勞作的行人、農夫,或者在狹小悶熱的房間裡,沒有地方可以乘涼,口鼻吸入熱氣,導致身體發熱、昏厥,脈象沉細數快的,應該用辰砂六一散,或者柴胡芍藥湯之類的藥來治療,不能隨意使用熱性藥物。一般來說,肥胖的人體內多濕,最容易招來熱邪。不能避免身體的濕氣,就不能避免天氣的炎熱。六一散可以去除濕熱,通過小便排出,古人早就用它來解暑了。而瘦弱沒有濕氣的人,體內的津液會被天氣耗散,應該用柴胡芍藥湯、藜汁、蔗漿之類的藥物來補充津液。如果用辰砂六一散,隨意地利小便,會耗盡體內的津液,導致身體快速枯槁。

還有一種中熱的人,脈象洪盛但不虛弱,這是天生體質好,暑熱只是停留在肌肉表面,還沒有深入經絡。這種人雖然身體燥熱,但沒有倦怠感,應該用竹葉石膏湯、黃連解毒湯之類的藥來治療,不能和脈象虛弱的人用同樣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