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燈》~ 卷下 (10)
卷下 (10)
1. 泄瀉
泄瀉者。胃與大腸之病也。此因飲食不調。脾胃不能運化。小水並於大腸。故令作瀉。脈來沉滑。腹中作痛。宜用胃苓湯加減。以其積滯在胃。氣不宣通。稀糞旁流故也。若久瀉不止。脈沉細緩。按之無力者。是為脾虛。宜用健脾丸參苓白朮散之類。甚則用八味地黃丸。補命門火以生脾土。
此不易之法也。但泄瀉之病。虛寒者固有。而虛熱者亦多。如下多亡陰。津液不足。脈來細數無力。甘溫毫不可投。宜用脾腎雙補湯。此外又有數症。條分縷析。治之方不誤耳。
積瀉者。腹痛而瀉。瀉後痛減。瀉去稍寬。偶然而起者。謂之食瀉。法當消食分利。若不時舉發。定因脾土虛弱。不能運化。以致食停作瀉。初起必先消食。方可用補用溫。世人概言脾瀉。驟用溫補者非也。大約脈實有力。宜用胃苓湯。脈細無力。宜用半消半補(脈之有力為實無力為虛)
痰瀉者。或多或少。或瀉或不瀉。中焦有痰。飲食入胃。裹結不化。所以作瀉。脈滑有熱者。宜用枳樸柴陳湯。脈來弦細無力。宜用香砂六君子湯。火瀉者。腹中痛一陣。瀉一陣。後去如湯。後重如滯。此因濕在腸胃之中。火在腸胃之外。宜用清熱柴苓湯。甚則完穀不化者。火性急速。不及傳化故也。
冷瀉者。鼻吸風寒之氣。口食生冷之物。皆能作瀉。此暴病也。宜用香砂理中湯。若久瀉之後。脈細皮寒。病涉大虛。宜於前方更加桂附。若加之以不食。危篤難醫。至於完穀不化。初起猶為胃寒。治之可愈。久則胃氣已絕。斷主於死。
濕瀉者。腹中不痛。所瀉皆水。(辨證精詳)或遍身發腫。身熱脈數者。病屬於陽。(分別陰陽不紊)初起宜用分消飲。久以柴苓湯主之。若肢冷脈細。元氣大虛。宜用消腫健脾湯。即金匱腎氣丸。亦宜服也。
又有肺燥作瀉者。人所不知。秋傷於燥。內熱咳嗽。肺中之火無處可宣。傳於大腸。故令作瀉。宜用清金潤燥湯。潤肺兼潤其腸。則泄瀉自止。若誤認脾虛。而用溫補。非徒無益。又害其肺也。治者詳之。又有脫瀉者。水穀皆下。日有百次。不但糟粕瀉盡。並腸中所蓄之黃水。俱已竭盡而無餘。所以平人時泄黃水。即是脾壞之候。皆主於死。不易治也。
加減胃苓湯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赤茯,豬苓,澤瀉,山楂,桔梗
平胃而用蒼朮。取其雄壯上行。發越脾氣。脾氣一行。則鬱結自開。若單用沉降之藥。胃反不能開也。但脈來沉緩者可用。滑數者勿與。以其燥能助火故也。至於豬苓雖能滲濕。脾濕不甚者。服之必傷腎水。不可輕用。若兩肋作脹。因於氣鬱者。宜加香附青皮之類。
健脾丸
人參(二兩),白朮(三兩),白茯(二兩),甘草(一兩),山藥(二兩),扁豆(三兩),芡實(三兩),蓮肉(二兩),澤瀉(一兩),陳皮(一兩),山楂(三兩)
白話文:
腹瀉,是胃和大腸的疾病。通常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脾胃功能失調,無法正常消化吸收,使得本該從小腸排出的小便滯留在在大腸,引起腹瀉。這時脈象多為沉滑,腹部會疼痛。治療上適合使用加減過的胃苓湯,因為此時病因是食物積滯在胃部,導致氣機不暢,稀便才會往外流。如果腹瀉持續不止,脈象變成沉細無力,按下去感覺沒力氣,這是脾虛的表現,應該用健脾丸、參苓白朮散之類的藥方。嚴重的話,甚至要用八味地黃丸來補腎陽,以促進脾土的生化功能。
這是一般治療腹瀉的基本原則。但腹瀉這種病,既有虛寒型的,也有虛熱型的。如果腹瀉太多導致陰液耗損,津液不足,脈象會變成細數無力,這時絕對不能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應該使用脾腎雙補湯。此外,還有許多不同原因造成的腹瀉,需要仔細分辨,才能正確用藥。
積滯引起的腹瀉,腹痛時會腹瀉,腹瀉後疼痛會減輕,瀉完後會感覺比較舒服。偶爾發生的,稱為食滯瀉,治療上應該以消食導滯、利水為主。如果經常發生,一定是脾胃虛弱,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導致食物停滯引起腹瀉。剛開始時一定要先消食,才能接著用補益、溫熱的藥物。一般人認為腹瀉就是脾虛,就馬上用溫補的藥是不對的。大致上,脈象有力時,適合用胃苓湯;脈象虛弱無力時,要用半消半補的方式(脈象有力代表實證,無力代表虛證)。
痰濕引起的腹瀉,量可能多可能少,可能瀉也可能不瀉。這是因為中焦有痰濕,食物進入胃後,被痰濕阻礙,無法正常消化,導致腹瀉。如果脈象滑而有熱,適合用枳樸柴陳湯;脈象弦細無力時,適合用香砂六君子湯。
火熱引起的腹瀉,會腹痛一陣、腹瀉一陣,之後拉出的像水一樣,還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這是因為濕氣在腸胃之中,而火熱在腸胃之外,應該用清熱的柴苓湯。嚴重到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這是因為火性急速,食物來不及消化就排出。
寒冷引起的腹瀉,可能是鼻子吸入風寒之氣,或是口食生冷食物,這些都會引起腹瀉,這屬於急性病,適合用香砂理中湯。如果是久瀉後,脈象細弱、皮膚冰冷,表示病情嚴重且虛弱,要在原有的藥方上加入桂附。如果再加上食慾不振,就非常危險難以醫治。至於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剛開始可能是胃寒,治療還有機會痊癒,但如果拖延太久,胃氣耗竭,就回天乏術了。
濕氣引起的腹瀉,腹部不會疼痛,瀉出的都是水。(辨證要仔細)。可能全身浮腫,身體發熱,脈象快數,表示病屬於陽證。(要分辨清楚陰陽,不要混淆)。剛開始適合用分消飲,時間久了要用柴苓湯來治療。如果四肢冰冷,脈象細弱,表示元氣大虛,應該用消腫健脾湯,也可以服用金匱腎氣丸。
還有一種肺燥引起的腹瀉,一般人可能不了解。秋天感受燥邪,導致內熱咳嗽,肺中的火無處發散,就會傳到大腸,引起腹瀉。適合用清金潤燥湯,潤肺的同時也潤腸,腹瀉自然會停止。如果誤認為是脾虛而用溫補的藥,不但沒效,反而會傷害肺。治療時要仔細辨別。
還有一種脫瀉,瀉出的不只有食物殘渣,連腸道內的黃色液體都瀉光了,一天可能拉好幾百次。正常人如果經常拉出黃水,代表脾已經壞了,這種情況通常難以醫治。
加減胃苓湯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赤茯苓、豬苓、澤瀉、山楂、桔梗
使用蒼朮來健脾胃,因為它能向上發散,使脾氣運行,脾氣運行開了,鬱結就能打開。如果只用沉降的藥,反而打不開胃氣。但脈象沉緩的人才能用,脈象滑數的人不能用,因為蒼朮燥性,會助火。豬苓雖然可以利濕,但如果脾濕不嚴重,用了反而會傷腎水,不要輕易使用。如果兩肋脹痛,是因為氣機鬱結,可以加入香附、青皮之類的藥。
健脾丸
人參(二兩)、白朮(三兩)、白茯苓(二兩)、甘草(一兩)、山藥(二兩)、扁豆(三兩)、芡實(三兩)、蓮子(二兩)、澤瀉(一兩)、陳皮(一兩)、山楂(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