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燈》~ 卷上 (8)
卷上 (8)
1. 濕
(按此方重在助陽以驅濕,小溲清白,脈來尺微寸緩,是其的劑。若濕熱未盡者,尤宜三複,庶免抱薪救焚之虞。)
白話文:
這個方子的重點在於幫助身體的陽氣來驅除濕氣,如果小便清澈、沒有顏色,而且脈象呈現尺部微弱、寸部遲緩的狀態,就表示用這個方子是恰當的。如果體內的濕熱還沒有完全去除,更應該多次服用,這樣才能避免像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反而適得其反的危險。
2. 燥
人之臟腑。有血脈。有津液。津液又在血脈之先。得心火之化。變成血脈。流於坎宮。得命門真火之化。變成真精。其原生於胃。輸於脾肺。下灌兩腎膀胱。以為一身之陰氣。胃氣得之。則留戀不脫。若津液虧損。胃為孤陽。陰絕而陽亦絕。古云。傷寒偏死下虛人。蓋有見於此也。
今之醫家。不知津液為何物。動手便用燥劑。殺人慘於刀刃矣。然而燥之一氣。諸書從未辨明。即以素問之遺。亦言秋傷於虛。後代名醫錯出。並無一人改正其訛。所以疑誤至今。用藥鮮當也。惟法律始詳辨之。蓋言風主於春。寒主於冬。暑濕火兼主於夏。而燥則專主於秋也。
立秋之後。猶是夏天餘氣。熱中有濕。所以草木猶青。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風。全是一團燥烈之氣。干而不潤。是以無草不黃。無木不凋。人身應之。燥病生焉。(闡發致燥之由較勝於喻氏)凡有身熱咳嗽內煩口乾一切百病。無不起於乾燥。治當養血生津。不可妄投燥劑。
戕人性命。極為要緊。然燥令雖主於秋。凡久亢不雨。津液少者。亦生燥病。豈獨主於秋乎。治者明之。
柴胡芍藥湯
柴胡,黃芩,花粉,甘草,白芍,麥冬,知母
(清燥救肺湯亦可用較此方尤為得宜用桑麻麥冬阿膠以滋燥杏仁梨皮以潤肺是謂有制之師也)
白話文:
人體的臟腑,有血液循環的脈絡,也有津液。津液比血液更早產生,它經過心火的轉化,變成血液,流向腎臟;再經過命門真火的轉化,變成精華。津液的源頭在胃,然後輸送到脾和肺,再往下灌溉到兩腎和膀胱,作為全身的陰氣。胃氣有了津液,就會留戀不散。如果津液虧損,胃就會變成孤立的陽氣,陰氣耗盡,陽氣也會隨之消失。古人說:「傷寒病容易導致下虛的人死亡」,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的醫生,不知道津液是什麼東西,動不動就用燥烈的藥物,這種行為比用刀殺人還慘。然而「燥」這種氣,在各種醫書中從未清楚說明。即使是《黃帝內經》的遺訓,也說秋天容易因虛而受傷,後代的有名醫生們也都搞錯,沒有一個人改正這個錯誤,所以一直被誤解到現在,用藥也不恰當。只有《醫學法律》才詳細辨明了這個問題,認為風主要在春天發生,寒主要在冬天發生,暑濕和火同時在夏天發生,而燥則專門在秋天發生。
立秋之後,仍然是夏天的餘熱,熱中帶濕,所以草木還是青綠的。等到秋分一到,燥金當令,這時刮起的風,完全是一團乾燥燥烈的氣,乾燥而不滋潤,因此沒有不變黃的草,沒有不凋零的樹木。人體也會受到影響,產生燥病。 (這個闡述燥病產生的原因比喻氏說得更好) 凡是有發熱、咳嗽、內心煩躁、口乾等各種疾病,無一不是因為乾燥引起的。治療應該用養血生津的方法,不可以亂用燥烈的藥物,那會害人性命,這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燥令主要在秋天,但凡是長時間不下雨,津液不足的情況,也會產生燥病,難道只是秋天才會這樣嗎?治療的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柴胡芍藥湯
柴胡、黃芩、花粉、甘草、白芍、麥冬、知母
(清燥救肺湯也可以用,比這個方子更合適,用桑葉、芝麻、麥冬、阿膠來滋潤乾燥,用杏仁、梨皮來潤肺,這就是所謂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