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朮柴胡湯

CANG ZHU CHAI H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胃經 19%
脾經 17%
肝經 12%
腎經 6%
大腸經 6%
膽經 5%
心經 4%
心包經 3%
三焦經 2%
膀胱經 1%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蒼朮柴胡湯:

蒼朮柴胡湯是中醫方劑中的一種,具有較強的療效,主要成分為:柴胡、知母、蒼朮、黃芩、葛根、陳皮、半夏、川芎、甘草、生薑、烏梅等。

柴胡:

柴胡性微寒,味微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瀉火、退燒止汗、和解少陽的功效。臨牀上,柴胡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眩暈、胸悶煩躁、月經不調等症狀。

知母:

知母性寒、味苦,歸肺、胃、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咳平喘的功效。臨牀上,知母常被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等症狀。

蒼朮:

蒼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臨牀上,蒼朮常被用於治療脾虛腹瀉、水腫、皮膚瘙癢、風濕痹痛等症狀。

黃芩:

黃芩性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臨牀上,黃芩常被用於治療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

葛根:

葛根性涼,味辛,歸脾、胃、肝、肺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透膿、止瀉和清熱解毒的功效。臨牀上,葛根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咳嗽、氣喘、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熱病口渴、陰虛消渴、酒醉、乙醇中毒、麻疹不透、熱瀉熱痢、脾虛泄瀉以及感冒、發熱、喉嚨痛、口腔潰瘍等熱毒性疾病。

陳皮: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臨牀上,陳皮常被用於治療胸悶氣短、咳嗽、痰多、食慾不振、腹脹、便祕等症狀。

半夏:

半夏性溫,味辛,歸肺、胃、脾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臨牀上,半夏常被用於治療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

川芎: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心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臨牀上,川芎常被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甘草: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生薑:

生薑性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生薑可以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烏梅: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固澀收斂是指烏梅能收斂腸道,有助於治療腹瀉和便祕;驅蟲殺蟲是指烏梅具有驅蟲殺蟲的功效,常被用於蛔厥腹痛和嘔吐的治療;生津止渴是指烏梅有生津解渴的功效,可改善口渴煩躁的症狀;止咳平喘是指烏梅有斂肺止咳的功效,可治療咳嗽、哮喘等症狀;止血是指烏梅有止血功效,可治療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症狀;止瀉是指烏梅能收斂腸道,減少腸道運動,有助於治療腹瀉;止嘔是指烏梅能止嘔,可緩解口乾舌燥、喉嚨痛等症狀,亦可減少嘔吐。

總結:

中藥方劑「蒼朮柴胡湯」由柴胡、知母、蒼朮、黃芩、葛根、陳皮、半夏、川芎、甘草、生薑、烏梅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燥濕健脾、疏肝解鬱、活血化瘀、止咳化痰等功效,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瘴瘧、感冒、發熱、咳嗽、氣喘、腹瀉、痢疾、水腫、皮膚瘙癢等症狀。

方劑組成解釋


蒼朮、柴胡、黃芩、知母,均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散熱的作用。葛根、陳皮、半夏,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川芎、甘草,具有行氣活血、調和諸藥的作用。生薑、烏梅,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散熱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瘴瘧地區使用,不宜在其他地區使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蒼朮柴胡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柴胡1錢半,知母1錢,蒼朮(泔制,炒黃)1錢,黃芩(酒炒)1錢,葛根1錢,陳皮1錢,半夏1錢,川芎1錢,甘草(炙)7分,生薑3片,烏梅肉1個。 主治:瘴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