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身痛逐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 調和藥性:身痛逐瘀湯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之效。加入甘草可調和方中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避免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氣益血、緩急止痛之效,可增強藥效。身痛逐瘀湯以活血化瘀為主,但若氣血不足,則瘀血難以消散。甘草補氣益血,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瘀血的消散,進一步增強方劑止痛效果。
身痛逐瘀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肢體疼痛,川芎能有效疏通血脈,緩解疼痛。
- 通絡止痛: 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並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身體疼痛。
因此,川芎在身痛逐瘀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改善瘀血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身痛逐瘀湯中使用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效。身痛逐瘀湯主要針對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緩解疼痛。
- 補血養血: 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之功,可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引發的疼痛。身痛逐瘀湯中常配伍其他補氣活血藥物,當歸能協同補益氣血,增強藥效。
身痛逐瘀湯中加入地龍,是基於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藥理作用。
地龍,即蚯蚓,性寒,味鹹,入肝、脾經。其具有以下功效:
- 活血化瘀: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緩解疼痛。
- 通絡止痛:能疏通經絡,解除瘀阻,達到止痛的效果。
身痛逐瘀湯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血瘀不通等症狀。地龍的加入,有助於加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使療效更顯著。
身痛逐瘀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其藥性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 溫經散寒:紅花亦有溫經散寒的作用,有助於驅散寒邪,溫煦經絡,進而緩解由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
因此,紅花在身痛逐瘀湯中發揮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的作用,對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具有較好的療效。
身痛逐瘀湯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身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促進癒合: 沒藥還具有促進組織再生、修復損傷的作用。對於瘀血引起的組織損傷,可以幫助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因此,身痛逐瘀湯中加入沒藥,可以有效地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癒合的目的,對於治療各種瘀血阻滯所致的身痛,具有良好的效果。
身痛逐瘀湯中包含川牛膝,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對於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經絡不通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二、利水消腫,引血下行:川牛膝亦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將體內積聚的水分排出,並引導血液向下運行,改善下肢腫脹、腰膝痠痛等症狀。
因此,川牛膝在身痛逐瘀湯中,可有效發揮其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利水消腫等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病症的目的。
身痛逐瘀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散寒: 羌活性溫,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入侵導致的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方中其他祛風散寒藥物如獨活、防風等配合,增強散寒止痛效果。
- 通絡止痛: 羌活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與方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桃仁、紅花等配合,可更有效地疏通經絡,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身痛逐瘀湯中包含秦艽,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濕止痛:秦艽性苦寒,善於祛除風寒濕邪,並能止痛。對於身痛逐瘀湯所治療的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秦艽能有效發揮疏通經絡、止痛消腫的作用。
- 活血化瘀:秦艽除了祛風濕外,也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在治療過程中,秦艽可以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共同達到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秦艽在身痛逐瘀湯中發揮著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是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身痛逐瘀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肝、肺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身痛逐瘀湯主要針對血瘀阻絡導致的疼痛,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改善血流不暢,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 桃仁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解除瘀血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身痛逐瘀湯中加入桃仁,能加強藥物行氣止痛的效果,使疼痛得到更有效的緩解。
身痛逐瘀湯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五靈脂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減輕疼痛,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身痛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輔助藥性,增強療效:身痛逐瘀湯以活血化瘀、通經絡為主,而五靈脂的加入,可輔助其他藥材,進一步增強活血化瘀之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身痛逐瘀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香附性味辛、苦、溫,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以香附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尤其是胸脅、脘腹、肢體疼痛。
- 調理氣血:香附還具有調理氣血、舒肝解鬱的作用。方中氣血瘀滯是導致疼痛的重要原因,香附能幫助氣血運行通暢,改善氣血循環,從而減輕疼痛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身痛逐瘀湯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祛風除濕。主要用來治療因為瘀血堵塞經絡所引起的各種疼痛(痹證)。
例如:肩膀痛、腰痛、腿痛,或者全身痠痛,特別適合那些痛了很久、一直好不了的人。
身痛逐瘀湯出自清朝名醫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其核心思想是「瘀血致病」,他認為許多疑難雜症,尤其是疼痛性疾病,其根本原因在於體內存在瘀血阻滯。
他認為「久病必瘀」、「怪病必瘀」,治療當以活血化瘀為主,成功治療不少疑難雜症。

王清任被譽為「中醫解剖第一人」,是中國醫學史上極具革新精神的醫學家,他一生致力於以實證方式修正古代醫書中對人體臟腑的錯誤認知,對中醫解剖學和臨床治療產生深遠影響。
他一生解剖上百具屍體,堅信:「著書不明臟腑,等於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
身痛逐瘀湯的治療目標,正如其名,是針對「身痛」(周身疼痛)這一症狀,通過「逐瘀」(祛除瘀血)的方法來達到治療目的。
此方治療的核心病機,是因為一個人全身瘀血阻滯,氣機不暢,導致經絡痹阻。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周身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氣血運行不暢,尤其是瘀血作為有形之邪,最易阻滯氣機、痹阻經絡,導致疼痛。
瘀血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如外傷、手術、氣滯、寒凝、熱灼、氣虛等。身痛逐瘀湯的立法基礎就是認定患者的周身疼痛源於瘀血內停,阻礙了氣血在經絡中的正常運行。

身痛逐瘀湯的治療原理是以活血祛瘀為核心,強調治療瘀血阻滯經絡所致的身體痛,通過強力的活血藥物(川芎、桃仁、紅花、五靈脂、地龍、牛膝、沒藥)直接破除體內瘀血。
此方治療原理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活血祛瘀:方中桃仁、紅花、當歸、牛膝、地龍、五靈脂、沒藥等藥,均具有活血祛瘀之功,能祛除體內瘀滯的血液,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 行氣止痛:川芎、香附具有行氣止痛之效,氣行則血行,氣血通暢,則疼痛自止。
- 通絡利痹:秦艽、羌活、牛膝、地龍等藥,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之功,能疏通經絡,解除痹阻,從而緩解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最後,甘草作為使藥,既能調和諸藥,又能益氣和中,緩急止痛,使全方藥性平和,發揮最大療效。
此方認識到氣血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配伍行氣解鬱的藥物(川芎、香附),推動氣機以助血行。
考慮到疼痛往往涉及經絡不通和風寒濕邪侵襲,加入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藥物(秦艽、羌活、地龍)。
又因祛瘀可能傷正,故加入補血養血的藥物(當歸)以固本。並用牛膝引藥下行、強壯筋骨,羌活引藥上行。
全方配伍嚴謹,攻補兼施,共奏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祛風除濕、通絡利痹之功,進行有效治療。由瘀血阻滯經絡為主因,可能兼夾氣滯、風濕等因素所導致的周身疼痛。

此方為名醫王清任所設計,他擅長運用活血化瘀藥物,創製了一系列著名的活血化瘀方劑。
包括「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與「身痛逐瘀湯」,合稱「五逐瘀湯」,簡述如下:
- 血府逐瘀湯:配伍行氣開胸的枳殼、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宣通胸脅氣滯、引血下行之力尤佳,主治胸中瘀阻之證。
- 通竅活血湯:配有通陽開竅的麝香、老蔥、生薑等,辛香通竅之力較強,主治瘀阻頭面之證。
- 膈下逐瘀湯:配伍香附、延胡索、烏藥、枳殼等疏理氣機、行氣止痛之品,行氣止痛作用較優,主治胯下、兩脅及腹中氣滯脹痛之症。
- 少腹逐瘀湯:配有溫裏祛寒的小茴香、官桂、乾薑等,溫經止痛作用突出,主治少腹瘀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
- 身痛逐瘀湯:配伍通絡宣痹止痛的秦艽、羌活、地龍等,尤適用於瘀血痹阻經絡所致的肢體痹痛或全身疼痛。
後代學者統計他的33首方劑,用藥頻次排名前三位的依次為:桃仁(14次)、紅花(13次),以及赤芍、當歸、黃耆、甘草(各11次)(註1)。
發現「五逐瘀湯」系列方劑中,使用次數最多的藥物是川芎,五方皆有使用;其次為桃仁、紅花、赤芍及當歸,各使用4次。
這些方劑均以川芎、當歸、桃仁、紅花、赤芍為基本藥物,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身痛逐瘀湯的概念,與現代醫學相似,近代中醫界廣泛應用,可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骨關節疾病:常用於各種腰椎間盤突出症導致腰痛,如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肩周炎等,症見肢體關節疼痛、腫脹、活動不利等。
- 軟組織損傷:如跌打損傷、扭挫傷、肌肉勞損等,症見局部疼痛、腫脹、瘀斑等。
- 神經痛:如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症見沿神經走行方向的疼痛。
- 痛經、產後身痛:瘀血阻滯胞宮、經絡所致的痛經、產後身痛等。
- 其他:部分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如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等。
方劑加減運用: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提及身痛逐瘀湯的加減運用:若微熱:加蒼朮、黃柏,以清熱燥濕。若虛弱:量加黃耆一至二兩,以補氣扶正。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亦有發揮,如《增訂通俗傷寒論》中提及:肩背腰腿及周身疼痛,痛有定處,重著不移者,身痛逐瘀湯加減,加入絡石藤、薑黃、虎頭蕉等,以增強通絡止痛之力。
註1:徐新宇,應志康,馬煥煥,等.王清任“五逐瘀湯”核心活血藥及制方思路探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身痛逐瘀湯藥性偏於溫燥,陰虛血熱者慎用。 孕婦、出血傾向者禁用。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之品。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身痛逐瘀湯,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秦艽1錢,川芎2錢,桃仁3錢,紅花3錢,甘草2錢,羌活1錢,沒藥2錢,當歸3錢,靈脂2錢(炒),香附1錢,牛膝3錢,地龍2錢(去土)。 主治: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祛風除濕。主治:痹症有瘀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