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趕痛湯」中加入乳香,是基於其藥性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乳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其藥理作用主要為:
- 活血化瘀: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疏通經絡:乳香能疏通經絡,解除經絡阻滯,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在「趕痛湯」中加入乳香,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康復。尤其適用於因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濕痺痛等。
「趕痛湯」中包含「沒藥」,其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 沒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 生肌止痛: 沒藥也具有生肌止痛的作用。對於外傷導致的創傷,能促進傷口癒合,緩解疼痛,加快恢復。
因此,在「趕痛湯」中加入沒藥,可有效針對疼痛、瘀血等症狀,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止痛的綜合作用。
「趕痛湯」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
地龍,即蚯蚓,性寒,味鹹,入肝、脾經。其藥性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風濕痹痛等,有顯著療效。
此外,地龍還能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對於一些伴隨疼痛的炎症反應,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趕痛湯」中加入地龍,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趕痛湯」中加入「香附」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對於因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疼痛,如胸脅脹痛、腹痛、疝氣疼痛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香附同時也具備調和脾胃,促進消化的功效。對於因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香附在「趕痛湯」中,一方面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另一方面又能調和脾胃,促進消化,起到綜合緩解疼痛的作用。
趕痛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 活血化瘀: 桃仁具有破血行瘀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疼痛症狀,特別是因血瘀引起的疼痛,有顯著療效。
- 潤腸通便: 桃仁亦可潤腸通便,對於因腸道積滯或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腹痛,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在趕痛湯中加入桃仁,可有效改善疼痛,並促進身體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止痛的效果。
趕痛湯中加入紅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紅花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從而緩解疼痛。
- 通經絡,止疼痛:紅花能通經活絡,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因經絡不通而引起的疼痛,如風濕痺痛、腰腿疼痛等,紅花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趕痛湯中加入紅花,可以發揮其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趕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之功效。趕痛湯中可能含有辛辣或苦寒的藥材,甘草能起到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峻猛,減少對身體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止痛作用。例如,甘草能與一些藥材形成配伍,使藥效更協調、更穩定,從而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趕痛湯」方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川牛膝能有效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效果。
- 引藥下行,直達病所:川牛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能將藥力引導至下焦,直達病竈部位,加強藥效。對於下肢疼痛、腰膝痠痛等病症,川牛膝能將藥力引導至患處,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趕痛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經絡阻滯引起的疼痛,有顯著療效。尤其針對婦科疾病,如痛經、經期腹痛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補血養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能補血養血,改善氣血循環。對於因氣血虛弱、血虛所致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趕痛湯」中加入當歸,可通過活血止痛、補血養血,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趕痛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 祛風濕止痛 的功效。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
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羌活能 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緩解疼痛症狀。例如,風寒濕邪侵犯關節,導致關節疼痛、僵硬,羌活可 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緩解疼痛,改善活動功能。
此外,羌活亦有 疏通經絡 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經絡不通而引起的疼痛。
「趕痛湯」中加入「五靈脂」,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止痛:五靈脂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對於因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五靈脂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散瘀止痛:五靈脂還具有散瘀止痛的作用,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對於外傷或內傷引起的疼痛,五靈脂能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因此,在「趕痛湯」中加入五靈脂,可起到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的雙重作用,有助於緩解各種疼痛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趕痛湯主治「瘀血濕痰」停滯於肢節筋骨間,其病因病機可分兩類:
- 濕痰阻絡:肢節沉重疼痛,因痰濕流注關節空竅,阻礙氣血運行。
- 瘀血滯絡:疼痛以夜間加重為特徵,因血屬陰,夜間陰盛則瘀滯更甚。
此方針對「痰瘀互結」之證,著重疏通經絡、化瘀除痰,尤適於肢節局部固定性痛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化瘀為主軸
- 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消腫定痛,為疏通經絡瘀滯之要藥。
- 桃仁、紅花:破血逐瘀,針對有形之瘀血停積。
- 五靈脂(酒淘):散瘀止痛,酒製增強其溫通之性。
- 牛膝(酒浸):引血下行,兼補肝腎,助瘀血從下而解。
2. 行氣化痰為輔助
- 香附(童便浸):童便製增強其下行散結之功,調氣解鬱以助血行。
- 地龍(酒炒):酒製通絡力增,擅祛風濕、化痰通痹,尤適濕痰流注。
- 羌活:辛溫走竄,祛風濕、通關節,與地龍協力除痰濕。
3. 調血和絡為基礎
- 當歸:養血活血,防破血藥過耗陰血。
- 甘草節:專治肢節腫痛,調和諸藥。
綜論
此方以「破瘀化痰、通絡止痛」為核心,配伍特點如下:
- 酒製增效:地龍、牛膝、五靈脂均經酒製,增強溫通化瘀之效。
- 攻補兼施:當歸、牛膝兼顧補益,防祛邪傷正。
- 氣血同調:香附理氣、桃紅破血,符合「氣行則血行」之理。
全方側重肢節局部痰瘀實證,通過逐瘀、化痰、行氣三法,使氣血暢通而痛自止。
傳統服藥法
乳香、沒藥、地龍(酒炒)、香附(童便浸)、桃仁、紅花、甘草節、牛膝(酒浸)、當歸、羌活、五靈脂(酒淘去土)。
上銼。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服用期間不宜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本方有祛風除濕的作用,服用期間不宜在風寒、潮濕的環境中逗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趕痛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五。 組成:乳香、沒藥、地龍(酒炒)、香附(童便浸)、桃仁、紅花、甘草節、牛膝(酒浸)、當歸、羌活、五靈脂(酒淘去土)。 主治:瘀血濕痰,蓄於肢節之間,筋骨之會,空竅之所,而作痛也。肢節沉重者,是濕痰,晚間病重者,瘀血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