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痔丸

XIAO ZH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醫大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肺經 16%
心經 14%
脾經 14%
胃經 11%
大腸經 9%
膀胱經 4%
膽經 4%
小腸經 2%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消痔丸主治功效分析

消痔丸,出自明代顧世澄所著之《瘍醫大全》。其方組成包含:生地黃、黃芩、金銀花、枳殼、秦艽、防風、大黃(九製)、當歸、蒼朮(米泔浸炒)、地龍、槐花、赤芍。

主治: 痔漏初起,兼見體質壯實、大便秘結、血分壅熱之症。

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針對痔漏初起,血分壅熱,兼有便秘之證,採用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行氣通便、祛風除濕之法,標本兼治。

  • 清熱涼血,瀉火解毒: 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槐花涼血止血,清肝瀉火;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功,直折病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赤芍活血散瘀;地龍清熱息風,通絡止痛。三藥合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減輕腫痛。
  • 行氣通便,消積導滯: 枳殼理氣寬中,消積導滯;大黃(九製)瀉熱通便,破積行瘀,且九製後可緩其峻下之性,避免過度攻伐。二藥合用,可疏通腸道,使大便通暢,減輕痔瘡的壓迫和刺激。
  • 祛風除濕,健脾燥濕: 秦艽祛風濕,清虛熱,止痛;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蒼朮(米泔浸炒)燥濕健脾,祛風散寒,且米泔浸炒可減其燥性。三藥合用,可祛除風濕,燥濕健脾,改善局部環境,防止濕熱蘊結。

綜上所述,消痔丸組方嚴謹,配伍精當,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行氣通便、祛風除濕之效。針對痔漏初起,血分壅熱兼便秘者,能有效緩解症狀,消除病因,促進康復。

傳統服藥法


生地4兩(水洗),片芩1兩5錢,金銀花1兩,枳殼(麩炒)1兩,秦艽1兩,防風2兩,大黃(九制)2兩,當歸2兩,蒼朮(米泔浸炒)2兩,地龍2兩,槐花(炒)2兩,赤芍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3錢,空心白湯送下。 犀角1兩,象牙1兩,乳香1兩,沒藥1兩,明礬5錢。
上為末,用黃蠟五錢熔化為丸,如梧桐子大。又用連翹、金銀花各四兩好酒五斤煮,去滓。
每服3丸,早晨、空心藥酒送下。服21丸自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痔丸,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犀角1兩,象牙1兩,乳香1兩,沒藥1兩,明礬5錢。 主治:痔漏。

消痔丸,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三。 組成:生地4兩(水洗),片芩1兩5錢,金銀花1兩,枳殼(麸炒)1兩,秦艽1兩,防風2兩,大黃(九制)2兩,當歸2兩,蒼朮(米泔浸炒)2兩,地龍2兩,槐花(炒)2兩,赤芍2兩。 主治:痔瘡。痔漏初起,人壯便秘,血分壅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