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錠子

下品錠子

XIA PIN DING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肝經 19%
肺經 13%
大腸經 13%
心經 12%
胃經 6%
膀胱經 6%
腎經 4%
脾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下品錠子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因為白礬具備以下特性: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腹瀉、痢疾等症。下品錠子用於治療腸胃不適,白礬的收斂作用可以緩解腸道蠕動,減輕腹瀉症狀。
  2. 燥濕止癢:白礬亦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症有一定療效。下品錠子可能同時含有其他清熱解毒、止癢的藥材,白礬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止癢效果。

下品錠子是一種中藥方劑,傳統上被用來治療一些特殊的病症。在其成分中包含了砒霜,這在現代醫學中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砒霜,化學名為三氧化二砷,具有毒性,但在中醫理論中,其用量與配伍是非常講究的。

首先,砒霜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散瘀、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腫塊或淤血。其次,砒霜的使用需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正確的劑量和配方能發揮其療效,而不至於產生毒害。

然而,由於砒霜的潛在危險以及現代對其毒性研究的深入,使得相關用藥越來越受到限制,許多醫療機構已經不再使用含有砒霜的方劑。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中,更應該重視安全性和有效性,傾向於使用更為安全的治療方法。因此,傳統中藥方劑的使用需謹慎,並須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下品錠子中包含乳香,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經絡不通等症狀,乳香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此外,乳香還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對於一些炎症引起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在中藥方劑中,乳香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下品錠子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活血化瘀: 沒藥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下品錠子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骨折等病症,因此加入沒藥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的效果。
  2. 生肌止痛: 沒藥還具有生肌止痛的功效,可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下品錠子中的其他藥材如骨碎補、當歸等也具有生肌止痛的作用,與沒藥配合使用,可以提高療效,促進病症康復。

下品錠子中包含牛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牛黃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下品錠子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神昏譫語、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牛黃在此扮演著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重要角色。
  2. 鎮驚安神: 牛黃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能平息肝風,清心熱,對於因熱毒入心、神志不清、驚厥抽搐等症狀具有較佳療效。下品錠子中加入牛黃,有助於鎮驚安神,緩解患者的不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下品錠子」為外用方劑,主治多屬外科急重證,如「瘰癧」(淋巴結結核)、「氣核」(痰氣凝滯之腫核)、「疔瘡」(化膿性感染)、「發背」(背部癰疽)、「腦疽」(後頭部癰瘡)等。此類病症共通特點為局部膿腫、潰爛或久不收口,屬中醫「瘡瘍」「陰疽」範疇。原書將其列為「三品錠子」之第三方,推測其藥性峻烈,專攻腐蝕惡肉、拔毒祛腐,適用於邪毒深伏、頑腐不化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腐蝕惡肉為主

    • 紅礬(含砷礦物)、**白信(砒霜)**為核心,二者均為劇毒之品,火煅後減其烈性,取「以毒攻毒」之效,外用可直接腐蝕壞死組織,促進膿腐脫落。
    • **硇砂(半生半熟)**具腐蝕與生新雙向作用,生者化腐,熟者緩和藥性,助攻潰瘍。
  2. 活血止痛為輔

    • 乳香沒藥活血散瘀、消腫定痛,緩解瘡瘍腫痛,並助氣血通行以生新肌。
  3. 解毒鎮驚佐使

    • 朱砂清熱解毒、鎮靜安神,針對熱毒內擾所致煩躁;牛黃清心解毒,增強消癰散結之力,二者共制礬、信之燥烈毒性。

配伍特點

  • 峻藥緩用:面糊調和成錠,延緩藥性釋放,避免過度刺激。
  • 攻補兼施:腐蝕藥搭配活血生肌之品,腐去即停,待黑肉脫盡後轉用生肌散,體現「祛腐生新」次第療法。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以「蝕瘡祛腐」為核心,通過砷、礬類礦物藥直接破壞壞死組織,輔以活血解毒藥控制感染、促進血行。其設計符合中醫外科「煨膿長肉」理論,即先徹底清除腐敗物質,再創造新生環境,適用於頑固性潰瘍或深部膿瘍。

傳統服藥法


紅礬3兩2錢,乳香6錢,沒藥5錢,朱砂3錢,牛黃4分半,硇砂2錢4分(半生半熟),白信3兩(火煅至煙盡,半日取起方可用)。
各依法制,用面糊和勻,捻成錠子,看瘡漏大小深淺,插入錠子。如肉內黑色,勿上生肌散,只待黑肉落盡方可上。
本方為原書「三品錠子」之第三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下品錠子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下品錠子, 出處:《外科發揮》卷五。 組成:白明礬2兩,白砒1兩5錢,乳香2錢5分,沒藥2錢5分,牛黃3分。 主治:瘰癧、氣核、疔瘡、發背、腦疽諸惡證。

下品錠子,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三。 組成:紅礬3兩2錢,乳香6錢,沒藥5錢,朱砂3錢,牛黃4分半,硇砂2錢4分(半生半熟),白信3兩(火煅至煙盡,半日取起方可用)。 主治:疔瘡發背有漏管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