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毒犀黃丸
JIE DU X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2%
肝經 32%
脾經 24%
腎經 12%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犀黃丸中包含沒藥,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清除毒素,減輕炎症反應。
- 解毒止痛: 沒藥對於外傷引起的瘀血腫痛、瘡瘍腫毒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其解毒消腫的作用,可以減輕毒素對人體的傷害,緩解疼痛症狀。
因此,沒藥的加入可以增強解毒犀黃丸的活血化瘀、解毒止痛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解毒犀黃丸」方劑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活血化瘀: 乳香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加速毒素排出,達到解毒目的。
- 消腫止痛: 乳香能消散腫塊,緩解疼痛,對於因毒素積聚引起的腫痛症狀,能起到明顯的緩解作用。
因此,乳香在「解毒犀黃丸」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解毒功效。
解毒犀黃丸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化解瘀血,對於熱毒壅盛、神昏譫語、驚厥抽搐等症狀有明顯的療效。
2. 開竅醒神: 牛黃具有開竅醒神、豁痰止痙的功效,可改善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有助於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解毒犀黃丸 primarily targets **瘰疬(淋巴結結核)**與 陰疽(陰寒性膿瘍)。此二證在中醫辨證中多屬「痰瘀互結」或「毒滯血瘀」之證,病灶深沉、病程遷延,需以「活血散結、解毒透膿」為治則。
瘰疬:
- 古代醫家視為「痰火鬱結」或「肝鬱化火」所致,常見頸側淋巴結腫硬成串,久則化膿潰破。
- 此方以乳香、沒藥活血消腫,牛黃清熱解毒,川香(推測為「麝香」之誤)開竅散結,共奏疏通經絡、化解痰毒之效。
陰疽:
- 屬陰寒性瘡瘍,如骨結核、深部膿瘍,因氣血虛寒、痰濕凝滯而成,患處皮色不紅、腫硬難消。
- 方中溫通與解毒並用,既能活血化瘀以消腫,又可透發內伏之毒邪,促其外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乳香(1兩)與沒藥(1兩):
- 二者均為樹脂類藥材,為「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經典藥對,協同作用能破除瘀血、促進瘡疡癒合。
- 適用於瘀血阻絡之腫痛,尤其適合瘰疬堅硬不消或陰疽膿成不潰者。
牛黃(3分):
- 性涼味苦,善清心肝熱毒,為「涼開」要藥。
- 在此方中清解痰火之毒,抑制瘰疬熱郁化膿,並防陰疽鬱久化熱。
川香(3分,疑為麝香):
- 若為「麝香」,則具「開竅醒神、活血通經」之效,其辛香走竄之性可穿透陰寒凝滯之邪,引藥直達病所。
- 若為「川香」(如川芎),則偏行氣活血,但穿透力不如麝香,更適合氣滯血瘀之證。
(二)製劑與服法原理
- 糯米糊為丸:
糯米甘平,能緩和方中藥物峻烈之性(如乳香、沒藥易刺激胃脘),兼護胃氣。 - 熱陳酒送服:
酒性溫通,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力,助藥勢周行全身,尤適陰疽寒凝之證。 - 清茶送服:
茶性涼,若患者兼熱象(如瘰疬局部微紅),可稍制溫燥,避免助火。
(三)現代藥理推測
- 乳香、沒藥:含揮發油及樹脂,具抗炎鎮痛、改善微循環作用,或可抑制淋巴結增生。
- 牛黃:含膽酸類成分,有抗感染、解熱效果,可能調節免疫過度反應。
- 麝香(若適用):含麝香酮,可擴張血管、促進組織修復,或有助於深部膿瘍吸收。
三、辨證關鍵與方劑特色
此方正對「局部瘀毒內蘊」之證,其配伍體現「通、消、清」三法並行:
- 通(麝香/川芎):開泄閉塞,引藥透達。
- 消(乳香、沒藥):攻逐瘀血,軟堅散結。
- 清(牛黃):涼遏毒勢,防其燎原。
然須注意,若患者氣血大虛或熱毒熾盛,恐需調整配伍,非此單方所能獨任。
傳統服藥法
川香3分,沒藥、乳香1兩,牛黃3分。
各藥和勻,研為細末,糯米糊為小丸,每丸3錢。
熱陳酒送服或清茶送服,大人每次服1丸,小兒每次服半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犀黃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組成:川香3分,沒藥1兩,乳香1兩,牛黃3分。 主治:瘰癧,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