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浮散

HAI F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心經 28%
肝經 28%
腎經 14%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海浮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海浮散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緩解疼痛。
  2. 行氣止痛:乳香亦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海浮散中乳香的加入,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行氣止痛的功效,進一步緩解病症。

綜上所述,乳香在海浮散中,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海浮散中含有沒藥,主要源於其活血止痛的功效。

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骨折、外傷出血等。

海浮散本身也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因此添加沒藥可增強其活血止痛的效果,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海浮散:中醫外科的去腐生肌之寶

海浮散,一方源遠流長的外用中藥方劑,以其卓越的去腐生肌、收斂止痛之功,在古代外科治療中佔據重要地位。其主要成分包括:

  • 乳香: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 沒藥: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 海浮散: 據記載,具有解毒消癥、調理氣血之效。

主治功效分析

縱覽古代醫學典籍,海浮散廣泛應用於以下諸多外科病症:

  1. 癰疽瘡毒,腐肉不去: 這是海浮散最為經典的應用。《瘍醫大全》讚其為「搽癰疽瘡毒,腐去新生,乃回生保命之寶丹也。」《外科十法》亦言:「凡治癰疽最難收口者,由瘀肉夾雜,瘀膿不盡所致……惟予所用海浮散堪稱至寶。以此敷上,瘀肉自脫,不必用刀。新肉自生,又不藏毒,萬舉萬當也。」
  2. 乳癰潰爛: 《外科十法》記載:「乳癰者……若潰爛,則用海浮散摻之,外貼膏藥,吸盡膿而愈。」
  3. 脫疽、臁瘡: 《外科十法》指出:「脫疽,生於手足指,腫大如蛇頭也。腫腐潰爛。摻以海浮散,貼以萬全膏。」「臁瘡,生於足之內外臁。宜服生熟地黃丸,並敷海浮散,貼以萬全膏。若濕熱甚,而潰爛不收口者,於海浮散內加入黃柏散同敷,立效。」
  4. 懸癰、內外痔、脫肛: 《外科十法》提及:「懸癰……最難收功……宜服國老散、加減地黃丸,並敷海浮散,貼膏藥……內痔外痔,亦並可服前藥……脫肛屬氣虛,補中益氣湯。亦有血虛火旺者,四物湯加升麻。」
  5. 癧瘍、痰核: 《丁甘仁醫案》中,海浮散多次與其他藥物、膏藥配合使用,治療癧瘍、痰核等病症,並取得良好效果。
  6. 腦疽、對口、偏對口、鬢疽、發頤: 《外科十法》和《醫學心悟》均記載了海浮散在這些病症中的應用,與其他方藥、膏藥結合,達到去腐生新的目的。
  7. 足踝潰爛、青筋暴露、皮肉攣急: 《經方實驗錄》中,曹穎甫以一則醫案,詳細描述了海浮散在治療足踝潰爛、青筋暴露、皮肉攣急等症中的奇效。

治療原理分析

海浮散之所以能在外科治療中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與其組成的精妙配伍和藥物功效密不可分:

  1. 活血化瘀,去腐生新: 乳香和沒藥均為活血化瘀的要藥,二者合用,能有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滯,加速壞死組織的脫落。這與現代醫學中「清創」的概念不謀而合,是傷口癒合的關鍵步驟。
  2. 提膿外出,排毒收口: 古籍中多次強調海浮散「毒淨則收口,毒不淨則提膿外出」的特性。這表明海浮散具有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的作用。這可能與其活血化瘀、促進局部代謝有關,同時也可能與海浮散本身具有的解毒作用相關。
  3. 調理氣血,扶正祛邪: 海浮散作為方劑名,可能暗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根據其成分和功效推測,可能具有解毒消癥、調理氣血的作用。這對於改善全身狀態、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具有重要意義。
  4. 外用為主,內外兼顧: 海浮散以外用為主,直接作用於患處,起效迅速。同時,古籍中也常有內服方藥與海浮散配合使用的記載,體現了中醫「內外兼顧」的治療原則。

總而言之,海浮散作為一味經典的外用方劑,以其活血化瘀、去腐生肌、提膿外出、排毒收口的功效,在古代外科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祛邪扶正」、「內外兼顧」的整體觀念,對現代中醫外科的發展仍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傳統服藥法


乳香、沒藥各等分。去惡肉。止痛生肌。
上為細末。
摻惡肉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頸間生瘡缺盆潰爛陰莖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海浮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組成:乳香、沒藥各等分。 主治:去惡肉。止痛生肌。主治:瘡有惡肉不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