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膏

XUE JIE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心經 28%
肝經 28%
腎經 14%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血竭膏中加入乳香,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血竭同用,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力,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2. 引導藥力、增強療效: 乳香氣味芳香,可引導藥力深入病竈,與血竭共同作用,可更好地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增強藥效。

血竭膏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生肌: 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之效,而沒藥則能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止血之效。
  2.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血竭與沒藥搭配使用,能互相增強藥效,使藥效更顯著,治療效果更佳。沒藥的收斂作用能與血竭的活血化瘀作用相配合,更好地促進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血竭膏」的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分析

「血竭膏」主要被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1. 乾血氣:多部古籍,如《衛生寶鑒》、《濟世神驗良方》、《女科精要》、《醫學入門》、《萬氏家抄濟世良方》、《赤水玄珠》、《馮氏錦囊秘錄》等,均明確記載「血竭膏」可治「乾血氣」。乾血氣是中醫術語,指因瘀血內停、新血不生或運行受阻導致的血虛、血瘀症狀,常見於女性,可表現為月經量少、經閉、面色萎黃、身體消瘦等。

  2. 經水不調:如《衛生寶鑒》、《醫學入門》中提到「血竭膏」是「婦人經水之仙藥」,《濟世神驗良方》則稱其為「調經之仙藥」。這說明「血竭膏」具有調理月經的作用,可以通經活血,改善月經不調的症狀。

  3. 瘡瘍腫毒:如《楊氏家藏方》記載「血竭膏」可治「癰疽、發背,一切惡瘡,不問年月深淺,及軟癤成膿,貼之即效」。《瘍醫大全》中也提到用「乳香血竭膏」治療青蛙毒。《外科精要》、《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均提到「血竭膏」可應用於瘡瘍腫痛,破後塗敷。《古今醫統大全》則記載「血竭膏」可治杖瘡。這些記載表明,「血竭膏」外用可治療瘡瘍腫毒,促進傷口癒合。

  4. 跌打損傷、瘀血疼痛:如《金瘡跌打接骨藥性秘書》中記載「血竭膏」可外敷於骨折、氣管斷裂等傷口。《萬氏家抄濟世良方》中「麒麟血竭膏」可治「濕氣疼痛、損傷」。《古今醫統大全》也提到「血竭膏」可治杖瘡。這些都說明「血竭膏」可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治療。

治療原理分析

「血竭膏」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活血化瘀:「血竭膏」的主要成分為大黃,根據古文記載,多數方劑中大黃用量較大。大黃具有顯著的活血化瘀、通經作用,能有效改善瘀血阻滯的狀況。此外,方劑中常配伍乳香、沒藥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的藥物,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2. 通腑瀉下:大黃還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可清除體內積滯,使氣血運行通暢。這對於因瘀血內停導致的經閉、乾血氣等症狀尤為重要。

  3. 清熱解毒:部分方劑中會配伍黃連、黃柏等清熱解毒藥物,如《赤水玄珠》中的「家藏神驗血竭膏」和《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的「家藏神驗血竭膏」。這對於治療瘡瘍腫毒、熱毒壅盛導致的病症具有重要意義。

  4. 生肌斂瘡:方劑中常配伍乳香、沒藥、白芷等藥物,具有生肌斂瘡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5. 以毒攻毒:《外科精要》中提到「血竭膏,取其以毒攻毒也」。這可能是指大黃等藥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可以利用其毒性來攻逐病邪,達到治療的目的。

總結

綜上所述,「血竭膏」是一個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等多重功效的中藥方劑。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活血化瘀、通腑瀉下、清熱解毒、生肌斂瘡等途徑來改善瘀血阻滯、經水不調、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病症。不同醫家、不同醫書所記載的「血竭膏」組成略有差異,但其核心功效和治療原理基本一致。

傳統服藥法


當歸(酒洗)1兩,白芷1兩,大黃1兩(生用),黃連1兩,黃柏1兩,木鱉子1兩(去殼),皂角1兩,漢椒1兩,苦參1兩,杏仁1兩,露蜂房1兩,乳香3兩,沒藥3兩,血竭3兩,亂發(男子者)1兩,黃丹(水飛細者,炒,曬)6兩,麻油8兩。
上除乳、沒、血竭,余入油煎焦,去滓入發溶化,下丹,將柳枝不住手攪,候軟硬得中,入乳香等攪勻,即成膏。
方中漢椒、苦參二味,及黃丹麻油用量原脫,據《醫方類聚》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月經稀少閉經背部膿瘡胞衣不下

相同名稱方劑


血竭膏, 出處:《醫統》卷七十九。 組成:血竭、輕粉、乾胭脂、密陀僧、乳香、沒藥各等分。 主治:杖瘡。

血竭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四。 組成:真虢丹2兩,滴乳香1分(細研),沒藥1分(細研)。 主治:痛疽發背。

血竭膏,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川大黃。 主治:胞衣不下,惡血衝心,並腹中血塊衝逆作痛;及女人乾血有熱,脈弦數者;亦治經閉。

血竭膏, 出處:《外科精要》卷下。 組成:當歸(酒洗)1兩,白芷1兩,大黃1兩(生用),黃連1兩,黃柏1兩,木鱉子1兩(去殼),皂角1兩,漢椒1兩,苦參1兩,杏仁1兩,露蜂房1兩,乳香3兩,沒藥3兩,血竭3兩,亂發(男子者)1兩,黃丹(水飛細者,炒,曬)6兩,麻油8兩。 主治: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