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黃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通利關竅: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通利關竅之效。對於昏迷、神志不清、痰濁阻竅等症狀,麝香可起到醒神開竅的作用,配合犀角、黃連等藥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志狀態。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減輕炎症反應。在犀黃丸中,麝香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可有效緩解瘀血、腫痛等症狀。
犀黃丸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犀黃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乳香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 消腫止痛: 乳香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減輕跌打損傷引起的腫脹和疼痛。這與犀黃丸的治療目標相一致,能夠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痛苦。
犀黃丸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犀黃丸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沒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有助於傷口癒合。
- 生肌止痛: 沒藥還具有生肌止痛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對於跌打損傷導致的皮肉損傷,沒藥能幫助傷口快速恢復。
綜上所述,沒藥在犀黃丸中起到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黃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乳岩」(類似乳癌)、「橫痃」(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瘰疬」(頸部淋巴結結核)、「痰核」(皮下脂肪瘤或囊腫)、「流注」(深部膿腫或轉移性感染)、「肺癰」(肺膿瘍)、「小腸癰」(闌尾炎或腸道膿腫)。其核心在於化解「痰瘀熱毒」凝聚而成的結塊腫痛,尤其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瘀痰結之實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犀黃(牛黃)
- 性苦甘涼,入心肝經,清熱解毒力強,能豁痰開竅,直折火毒上攻。針對「熱毒」「痰熱」所致腫痛潰瘍,為消癰散結關鍵。
臣藥:麝香
- 辛香走竄,通行十二經,活血散結、開絡透膿。與犀黃協力,透達病所,破除痰瘀膠結之勢,尤善引藥入深部膿瘍。
佐藥:乳香、沒藥
- 二藥均具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之效,且「去油」製法減其滋膩,專攻瘀滯。針對「血瘀成癰」之病理,疏通經絡阻塞,促進膿腫消散。
使藥:黃米飯
- 甘平護胃,緩和諸藥峻烈之性,並作為賦形劑便於丸劑成型。「忌火烘」保留藥性辛散,避免熱燥傷陰。
三、方劑配伍特點
全方以「通、消、散」為主軸:
- 辛香開泄:麝香、牛黃組合,既解毒又透絡,破除痰瘀互結。
- 血分透達:乳香、沒藥從血分活血,麝香從氣分竄透,氣血並治。
- 攻邪不滯:諸藥多為揮發性成分,「曬乾」製法保留藥效,避免火烘致藥性燥烈。
四、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所治諸症,均屬「痰、瘀、熱毒」交阻:
- 「流注」「肺癰」為熱毒壅盛,血肉腐敗。
- 「瘰疬」「痰核」為痰凝氣滯,久而化熱。
- 「乳岩」「橫痃」多因肝郁化火,煉液成痰,痰瘀互結。
犀黃丸通過清熱解毒、活血散結、通絡透膿,達到消腫散癰之效,然其藥性峻猛,專為實證而設,需辨明病機施用。
傳統服藥法
犀黃3分,麝香1錢半,乳香1兩,沒藥(各去油,研極細末)1兩,黃米飯1兩。上搗爛為丸,忌火烘,曬乾。
每服3錢,陳酒送下,患生上部臨臥服,下部空心服。
本丸久服必損胃氣,有虛火者勿宜;肺癰萬不可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之功,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黃丸, 出處:《外科全生集》卷四。 組成:犀黃3分,麝香1錢半,乳香1兩,沒藥(各去油,研極細末)1兩,黃米飯1兩。 主治:乳岩,橫痃,瘰癧,痰核,流註,肺癰,小腸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