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上十六味,銼。每服30克,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
方劑組成解釋
- **君藥:**秦艽主祛風通絡
- 臣藥:
- 羌活
- 獨活
- 防風
- 白芷
- 細辛
- 佐藥:
- 熟地
- 當歸
- 白芍
- 川芎
- 白朮
- 茯苓
- 甘草
- 生地
- 石膏
- 黃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在使用本方時,要注意評估病人的症狀,包括舌苔的顏色和脈象的特點,以確保方劑的效果。
相關疾病
四肢抽搐
張口或伸舌時,舌向一側偏斜
動脈粥樣硬化
貝爾氏癱瘓
半身不遂
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
凝血缺陷、紫癜和其他出血性情况
四肢麻痺癱瘓
腦內出血
腦動脈阻塞
腦血栓塞
忽冷忽熱
多痰
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
半身或下肢麻木
舌頭僵硬,活動不靈
相同名稱方劑
大秦艽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四。 組成:防風1錢,知母1錢,生地1錢,柴胡5分,前胡5分,秦艽5分,甘草5分,人參5分。 主治:婦人血病,寒熱往來。
大秦艽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秦艽1錢5分,黃耆2錢,肉桂3分,當歸1錢5分,白朮1錢,人參1錢,熟地2錢,川芎8分,桑寄生1錢5分,川斷1錢5分,白芍1錢,浮小麥(炒)3合(煎湯代水)。 主治:大補氣血,祛風解表。主治:産後角弓反張,兩手足強硬而反向背,口噤,汗出如水,口吐沫。
大秦艽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秦艽3兩,甘草2兩,川芎2兩,當歸2兩,白芍藥2兩,細辛半兩,川羌活1兩,防風1兩,黃芩1兩,石膏2兩,吳白芷1兩,白朮1兩,生地黃1兩,熟地黃1兩,白茯苓1兩,川獨活2兩。 主治:養血榮筋。主治:血弱不能養筋,風邪初中經絡,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陰虛不能養筋,筋燥而手足不能運動,指爪乾燥,屬風熱甚者。歪斜偏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