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艽湯

Da Qing Ji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發明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5%
脾經 14%
心經 13%
腎經 10%
膽經 10%
胃經 9%
膀胱經 5%
心包經 1%
大腸經 0%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秦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和解表裏: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可緩解秦艽所致的肌肉、關節疼痛,並協調氣血,解表裏之邪。
  2.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 大秦艽湯中其他藥材多偏燥熱,白芍則性微寒,可緩解藥性燥烈,避免傷陰耗氣,使藥效更為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大秦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秦艽性苦寒,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秦艽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保護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
  2.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調和諸藥的作用。與秦艽搭配,可以增強秦艽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同時又能緩解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大秦艽湯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秦艽為君藥,善於祛風濕、止痺痛,而白芷可輔助秦艽,加強祛風止痛之力,更能有效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
  2. 通鼻竅,助宣肺: 白芷有通鼻竅、宣肺氣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鼻竅而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並有助於宣通肺氣,使藥效更易達至病所。

大秦艽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秦艽性寒,易傷脾胃,白朮可補脾益氣,防止秦艽寒性過盛,損傷脾胃之氣。
  2. 助秦艽祛風濕: 白朮能燥濕,與秦艽合用,可增強祛風濕之效。白朮還能利水滲溼,可助秦艽更好地將溼邪從體內排出,達到祛風濕、止痛的效果。

白朮的加入,可使大秦艽湯在祛風濕的同時,兼顧脾胃,增強藥物的整體效力,使治療效果更佳。

大秦艽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經活絡: 川芎具有疏散風寒、活血通絡之功效,可與秦艽、羌活等藥物協同作用,有效改善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2. 升陽舉陷,止痛安神: 川芎氣味辛溫,入肝經,可升陽舉陷,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頭昏、目眩、心悸等症狀,同時其安神止痛作用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頭痛、眩暈等。

因此,川芎在大秦艽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既能疏散風寒,又能通經活絡,並能升陽舉陷,止痛安神,進一步增強藥方的療效。

大秦艽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緩解疼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可改善因血虛、血瘀所致的疼痛。大秦艽湯主治風寒濕痺,而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疼痛加劇。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引藥入肝,增強療效: 大秦艽湯中秦艽、防風等藥物多入肝經,而當歸亦入肝經,可引藥入肝,增強藥效。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藥物在肝經中的運行,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的目的。

大秦艽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獨活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之效。與秦艽、羌活等藥物合用,可加強散寒除濕、止痛的效果,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2. 通經活絡: 獨活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之效,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導致的疼痛和麻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加強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大秦艽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止痛止痙: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痛止痙的功效。秦艽湯主治風寒濕痹,四肢疼痛,筋脈拘急等症,而防風可助秦艽散寒除濕,並緩解疼痛、痙攣,達到更好的療效。
  2. 調和藥性,引藥入經:防風性溫,可調和秦艽等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過寒傷正,同時能引導藥力下達四肢,發揮更好的藥效。

大秦艽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效。秦艽性寒,擅長祛風濕,但容易損傷脾胃,茯苓可以健脾益氣,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
  2. 佐使秦艽: 茯苓能利水滲濕,配合秦艽祛風濕,使藥效更加通暢,能更好地達到治療風濕痹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茯苓在大秦艽湯中起著健脾滲濕、佐使秦艽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避免藥性過寒傷脾胃。

大秦艽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源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1. 清熱燥濕:大秦艽湯主治風濕痺痛,而黃芩能清熱燥濕,可祛除濕邪,減輕痺痛症狀。
  2. 瀉火解毒:方中秦艽、羌活等藥物可引藥入絡,而黃芩能瀉火解毒,可防止藥物燥烈傷陰,並進一步消炎止痛。

因此,黃芩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清熱燥濕,更能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達到整體治療風濕痺痛的效果。

大秦艽湯中包含羌活,乃因其具有疏散風寒、祛風濕之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羌活性溫,善於行散風寒,並可通絡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此外,羌活與秦艽、獨活等藥物共同使用,可加強祛風濕作用,使藥效更顯著,進一步緩解患者的病痛。

「大秦艽湯」中包含「秦艽」的原因如下:

  1. 主治疾病: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而秦艽具有祛風濕、止痛、解熱的功效,能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2. 藥性協調: 方中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等也具有祛風濕、止痛作用,秦艽與之搭配,可相輔相成,加強藥效,使藥力更為和緩,更易於患者接受。

大秦艽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方中秦艽、威靈仙等藥材辛溫燥烈,易傷陰耗血,生地黃可起到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避免藥物燥熱傷陰。
  2. 活血化瘀:生地黃能涼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血瘀,緩解疼痛,達到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功效。

大秦艽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效。方中秦艽、防風等藥性偏溫燥,容易耗傷津液,石膏可起到清熱降火,防止燥熱傷津的作用。
  2. 解毒消腫: 石膏還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可輔助秦艽等藥物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大秦艽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1. 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熟地黃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的功效。大秦艽湯主治風濕痺痛、筋骨拘攣、腰膝酸軟等症,多由肝腎不足、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熟地黃能補益肝腎,改善其功能,進而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風寒濕邪侵襲。
  2. 緩解藥性:大秦艽湯中部分藥材性寒,如秦艽、川芎等,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熟地黃性溫,能緩解寒涼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大秦艽湯中包含細辛,乃取其辛溫散寒之性,以助秦艽、羌活、獨活等藥物祛風濕、止痺痛之效。

細辛為溫經散寒之要藥,能通經活絡,溫散寒邪,並能協同其他藥物,使藥力更易透達病所,以達祛風濕、止痺痛之目的。同時,細辛亦能解表散寒,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寒邪外襲症狀,進一步促進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大秦艽湯由白芍、甘草、白芷、白朮、川芎、當歸、獨活、防風、茯苓、黃芩、羌活、秦艽、生地黃、石膏、熟地黃、細辛等多味中藥組成,具有疏風散寒、清熱利尿、活血止痛、補氣養血、滋陰潤燥等功效。臨牀上,大秦艽湯常被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發熱頭疼、鼻塞流涕、咳嗽氣喘、腰痠背痛、四肢麻木、水腫尿少等症狀。

這款藥方出自一本古書叫做《醫學發明》。這個藥方由十六種草藥組成,需要將這些草藥切碎。每次使用時取30克,加入足夠的水煎煮,然後把藥渣過濾掉,剩下的藥汁溫熱服用,沒有特定的服用時間限制,也就是說隨時都可以喝。

主要作用:這款藥方能幫助去除身體內的風邪(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抗炎、鎮痛作用),清除體內的熱毒,同時調節氣血平衡,滋養血液,讓肌肉和筋骨得到充分的營養,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簡單來說,大秦艽湯適合用來改善因風邪和熱毒導致的身體不適,如頭痛、關節疼痛等症狀,並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更健康。

傳統服藥法


上十六味,銼。每服30克,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在使用本方時,要注意評估病人的症狀,包括舌苔的顏色和脈象的特點,以確保方劑的效果。

相關疾病


顏面神經麻痺四肢抽搐張口或伸舌時,舌向一側偏斜動脈粥樣硬化貝爾氏癱瘓半身不遂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凝血缺陷、紫癜和其他出血性情况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忽冷忽熱多痰牙齒緊閉口張不開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半身或下肢麻木舌頭僵硬,活動不靈

相同名稱方劑


大秦艽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四。 組成:防風1錢,知母1錢,生地1錢,柴胡5分,前胡5分,秦艽5分,甘草5分,人參5分。 主治:婦人血病,寒熱往來。

大秦艽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秦艽1錢5分,黃耆2錢,肉桂3分,當歸1錢5分,白朮1錢,人參1錢,熟地2錢,川芎8分,桑寄生1錢5分,川斷1錢5分,白芍1錢,浮小麥(炒)3合(煎湯代水)。 主治:大補氣血,祛風解表。主治:産後角弓反張,兩手足強硬而反向背,口噤,汗出如水,口吐沫。

大秦艽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秦艽3兩,甘草2兩,川芎2兩,當歸2兩,白芍藥2兩,細辛半兩,川羌活1兩,防風1兩,黃芩1兩,石膏2兩,吳白芷1兩,白朮1兩,生地黃1兩,熟地黃1兩,白茯苓1兩,川獨活2兩。 主治:養血榮筋。主治:血弱不能養筋,風邪初中經絡,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陰虛不能養筋,筋燥而手足不能運動,指爪乾燥,屬風熱甚者。歪斜偏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