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秦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和解表裏: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可緩解秦艽所致的肌肉、關節疼痛,並協調氣血,解表裏之邪。
-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 大秦艽湯中其他藥材多偏燥熱,白芍則性微寒,可緩解藥性燥烈,避免傷陰耗氣,使藥效更為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大秦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秦艽性苦寒,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秦艽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保護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
-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調和諸藥的作用。與秦艽搭配,可以增強秦艽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同時又能緩解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大秦艽湯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秦艽為君藥,善於祛風濕、止痺痛,而白芷可輔助秦艽,加強祛風止痛之力,更能有效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
- 通鼻竅,助宣肺: 白芷有通鼻竅、宣肺氣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鼻竅而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並有助於宣通肺氣,使藥效更易達至病所。
大秦艽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秦艽性寒,易傷脾胃,白朮可補脾益氣,防止秦艽寒性過盛,損傷脾胃之氣。
- 助秦艽祛風濕: 白朮能燥濕,與秦艽合用,可增強祛風濕之效。白朮還能利水滲溼,可助秦艽更好地將溼邪從體內排出,達到祛風濕、止痛的效果。
白朮的加入,可使大秦艽湯在祛風濕的同時,兼顧脾胃,增強藥物的整體效力,使治療效果更佳。
大秦艽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經活絡: 川芎具有疏散風寒、活血通絡之功效,可與秦艽、羌活等藥物協同作用,有效改善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 升陽舉陷,止痛安神: 川芎氣味辛溫,入肝經,可升陽舉陷,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頭昏、目眩、心悸等症狀,同時其安神止痛作用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頭痛、眩暈等。
因此,川芎在大秦艽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既能疏散風寒,又能通經活絡,並能升陽舉陷,止痛安神,進一步增強藥方的療效。
大秦艽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緩解疼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可改善因血虛、血瘀所致的疼痛。大秦艽湯主治風寒濕痺,而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疼痛加劇。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引藥入肝,增強療效: 大秦艽湯中秦艽、防風等藥物多入肝經,而當歸亦入肝經,可引藥入肝,增強藥效。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藥物在肝經中的運行,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的目的。
大秦艽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獨活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之效。與秦艽、羌活等藥物合用,可加強散寒除濕、止痛的效果,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2. 通經活絡: 獨活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之效,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導致的疼痛和麻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加強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大秦艽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邪,止痛止痙: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痛止痙的功效。秦艽湯主治風寒濕痹,四肢疼痛,筋脈拘急等症,而防風可助秦艽散寒除濕,並緩解疼痛、痙攣,達到更好的療效。
- 調和藥性,引藥入經:防風性溫,可調和秦艽等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過寒傷正,同時能引導藥力下達四肢,發揮更好的藥效。
大秦艽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效。秦艽性寒,擅長祛風濕,但容易損傷脾胃,茯苓可以健脾益氣,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
- 佐使秦艽: 茯苓能利水滲濕,配合秦艽祛風濕,使藥效更加通暢,能更好地達到治療風濕痹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茯苓在大秦艽湯中起著健脾滲濕、佐使秦艽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避免藥性過寒傷脾胃。
大秦艽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源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清熱燥濕:大秦艽湯主治風濕痺痛,而黃芩能清熱燥濕,可祛除濕邪,減輕痺痛症狀。
- 瀉火解毒:方中秦艽、羌活等藥物可引藥入絡,而黃芩能瀉火解毒,可防止藥物燥烈傷陰,並進一步消炎止痛。
因此,黃芩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清熱燥濕,更能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達到整體治療風濕痺痛的效果。
大秦艽湯中包含羌活,乃因其具有疏散風寒、祛風濕之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羌活性溫,善於行散風寒,並可通絡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此外,羌活與秦艽、獨活等藥物共同使用,可加強祛風濕作用,使藥效更顯著,進一步緩解患者的病痛。
「大秦艽湯」中包含「秦艽」的原因如下:
- 主治疾病: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而秦艽具有祛風濕、止痛、解熱的功效,能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 藥性協調: 方中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等也具有祛風濕、止痛作用,秦艽與之搭配,可相輔相成,加強藥效,使藥力更為和緩,更易於患者接受。
大秦艽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方中秦艽、威靈仙等藥材辛溫燥烈,易傷陰耗血,生地黃可起到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避免藥物燥熱傷陰。
- 活血化瘀:生地黃能涼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血瘀,緩解疼痛,達到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功效。
大秦艽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效。方中秦艽、防風等藥性偏溫燥,容易耗傷津液,石膏可起到清熱降火,防止燥熱傷津的作用。
- 解毒消腫: 石膏還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可輔助秦艽等藥物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大秦艽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 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熟地黃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的功效。大秦艽湯主治風濕痺痛、筋骨拘攣、腰膝酸軟等症,多由肝腎不足、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熟地黃能補益肝腎,改善其功能,進而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風寒濕邪侵襲。
- 緩解藥性:大秦艽湯中部分藥材性寒,如秦艽、川芎等,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熟地黃性溫,能緩解寒涼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大秦艽湯中包含細辛,乃取其辛溫散寒之性,以助秦艽、羌活、獨活等藥物祛風濕、止痺痛之效。
細辛為溫經散寒之要藥,能通經活絡,溫散寒邪,並能協同其他藥物,使藥力更易透達病所,以達祛風濕、止痺痛之目的。同時,細辛亦能解表散寒,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寒邪外襲症狀,進一步促進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秦艽湯首見於《衛生寶鑒》,其後眾多醫學典籍中皆有相關記載與討論,是一個經典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尤其是血弱不能養筋所導致的手足不遂、舌強不語等症狀。
組成與藥物功效
大秦艽湯由以下藥物組成:
- 秦艽: 清熱利溼,祛風止痛,為方中主藥。
- 石膏: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 當歸: 補血調經,活血潤腸。
- 白芍: 養血緩急,調經止痛。
- 川芎: 活血行氣,疏肝止痛。
- 生地黃: 滋陰涼血,清熱解毒。
- 熟地黃: 滋陰補腎,益精填髓。
- 白朮: 健脾燥濕,補氣固表。
- 茯苓: 利水滲溼,健脾安神。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緩急。
- 羌活: 散寒止痛,祛風解表。
- 獨活: 祛風除溼,舒筋止痛。
- 防風: 疏散風邪,解表止痛。
- 白芷: 散風解毒,通鼻止痛。
- 細辛: 溫陽散寒,通竅止痛。
- 黃芩: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治療原理分析
1. 不同醫家的觀點
- 《衛生寶鑒》祝補齋: 認為大秦艽湯主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是由於血弱不能養筋,導致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語言,宜用此方養血榮筋。
- 《類證治裁》林佩琴: 將中風分為真中、類中,以及中血脈、經絡、腑臟等類型。認為風邪在經,出現口眼喎斜、偏枯疼痛等症狀時,可用大秦艽湯。其後又提到外中虛風、痰火內生,以及氣虛、血虛燥等皆可有大秦艽湯加減應用。
- 《醫方考》吳昆: 指出中風乃虛邪,用秦艽為主藥,以其能祛一身之風,配合石膏清胃火,羌活、防風疏散風邪,細辛、苓朮針對三陽數變之風邪和三陰內淫之風濕,川芎、白芷分別針對厥陰、陽明經之風,黃芩清氣分之風熱,生地涼血分之風熱,獨活療足少陰之風濕,甘草緩風邪上逆,當歸、芍藥、熟地養血以濟風藥之燥。
- 《湯頭歌訣》汪昂: 認為大秦艽湯可治療風邪散見,不拘一經的中風。又引劉宗厚之言,指出此方雖有補血藥,但行經散風之劑佔大半,質疑其養血益筋骨之效。汪昂則認為治風有解表、攻裡、行中道三法,此方用於初中挾外感時,需用風藥解表,並配合血藥、氣藥調裡。
- 《醫方集解》汪昂: 詳細解釋了大秦艽湯的藥物組成和功效,認為此方是六經中風輕者的通劑,以秦艽祛一身之風,石膏散胸中之火,並針對不同經絡的風邪配伍相應的藥物。並提到風藥多燥,表藥多散,故疏風必先養血,解表亦必固里。並引用喻嘉言和劉宗厚的觀點,對於大秦艽湯多用風燥藥提出質疑,但汪昂認為此方用之頗眾,獲效亦多,並非專於燥散。
- 《醫方論》費伯雄: 指出劉宗厚和喻嘉言認為此方風藥太多,汪訒庵則認為此方有效,費伯雄則認為方中四物咸備,不可謂無血藥,但認為石膏、細辛二味必須減去。
- 《醫學從眾錄》陳念祖: 指出中血脈者,汗下俱戒,惟潤藥以滋其燥,靜藥以養其血,則風自除,宜大秦艽湯主之。
- 其他醫家: 如楊士瀛、董宿、張浩、施沛、吳儀洛、王清源、王肯堂、喻昌、江秋、丹波元堅、秦景明、黃庭鏡、顧錫、魏之琇、周學海、劉完素、雷豐、徐彥純、皇甫中、王綸、龔信、李梃、樓英、虞摶、孫一奎、李用粹、吳邁書、朱時進、程玠、孫偉、李瀠、羅國綱、張壽頤、朱震亨、程國彭、何夢瑤、萬全、羅美、劉純、馮楚瞻、孫志宏等人,皆有論及大秦艽湯,或論其組成,或論其功效,或論其加減應用,或提出質疑,觀點不一。
2. 綜合分析
大秦艽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 祛風散邪: 方中秦艽、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等藥物,皆具有祛風散邪的作用,可以針對不同經絡的風邪。
- 清熱瀉火: 石膏、黃芩可以清熱瀉火,針對風熱之邪。
- 養血活血: 當歸、白芍、川芎、生地、熟地可以補血養血、活血行氣,針對血虛不能養筋的病機。
- 健脾利濕: 白朮、茯苓可以健脾燥濕、利水滲濕,針對脾虛濕滯的情況。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從組成來看,大秦艽湯是一個祛風、清熱、養血、活血、健脾等多法並用的方劑,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原則。
3. 爭議與思考
- 風藥過多?: 劉宗厚、喻嘉言等人質疑大秦艽湯中風藥過多,認為其不利於養血益筋。汪昂雖然認為此方有效,但也指出其非專於燥散。費伯雄則認為石膏、細辛二味必須減去。這提示我們,在應用大秦艽湯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祛風藥物的用量,避免過於辛燥傷陰。
- 真中與類中: 林佩琴將中風分為真中和類中,並指出大秦艽湯適用於真中風邪在經的情況。這提示我們,在應用大秦艽湯之前,需要仔細辨別中風的類型,不可一概而論。
- 養血與祛風: 大秦艽湯的立意在於“養血而筋自榮”,即通過補養氣血來達到祛風的目的。這與西醫的“血行風自滅”理論有相似之處,提示我們在治療中風時,不能單純著眼於祛風,而要重視氣血的調養。
總結
大秦艽湯是一個經典的中醫方劑,其組成和功效體現了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不同醫家對其應用和機理有不同的看法,這也提示我們在臨床應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不可拘泥於古方。同時,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大秦艽湯的作用機制,以更好地發揮其臨床療效。
注意事項
- 本方劑介紹僅供參考,具體用藥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辨證施治。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服藥後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傳統服藥法
上十六味,銼。每服30克,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在使用本方時,要注意評估病人的症狀,包括舌苔的顏色和脈象的特點,以確保方劑的效果。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秦艽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四。 組成:防風1錢,知母1錢,生地1錢,柴胡5分,前胡5分,秦艽5分,甘草5分,人參5分。 主治:婦人血病,寒熱往來。
大秦艽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秦艽1錢5分,黃耆2錢,肉桂3分,當歸1錢5分,白朮1錢,人參1錢,熟地2錢,川芎8分,桑寄生1錢5分,川斷1錢5分,白芍1錢,浮小麥(炒)3合(煎湯代水)。 主治:大補氣血,祛風解表。主治:産後角弓反張,兩手足強硬而反向背,口噤,汗出如水,口吐沫。
大秦艽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秦艽3兩,甘草2兩,川芎2兩,當歸2兩,白芍藥2兩,細辛半兩,川羌活1兩,防風1兩,黃芩1兩,石膏2兩,吳白芷1兩,白朮1兩,生地黃1兩,熟地黃1兩,白茯苓1兩,川獨活2兩。 主治:養血榮筋。主治:血弱不能養筋,風邪初中經絡,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陰虛不能養筋,筋燥而手足不能運動,指爪乾燥,屬風熱甚者。歪斜偏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