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熟地黃散的組成中包含生地黃,這是因為兩者藥性不同,但可互相配合,達到更佳的療效。
熟地黃為生地黃經蒸煮加工而成,性溫,味甘苦,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適用於陰虛血虧、精血不足等症。而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熱病傷陰、血熱妄行等症。
熟地黃散中加入生地黃,既能利用熟地黃的滋陰補血功效,又能藉由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避免滋膩生痰,使藥效更加全面,更能針對不同病症,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熟地黃散中包含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肝腎,強筋骨: 熟地黃滋陰補血,續斷則補肝腎、強筋骨,兩者合用,可有效改善肝腎虧虛所致的腰膝痠軟、筋骨無力等症狀。
- 相輔相成: 熟地黃偏於滋陰,續斷則偏於補陽,兩者相輔相成,陰陽互補,可增強補益效果,更好地調理人體陰陽平衡,達到治病強身之目的。
「熟地黃散」中的「杜仲」具有補腎壯陽、強健筋骨的作用。杜仲含有杜仲內酯、氨基酸等成分,能夠有效增強腎臟功能,改善由腎虛引起的症狀。在「熟地黃散」中,杜仲的作用是補益腎精,強化脊椎和關節,從而提升方劑對於腎虛相關問題的療效,達到更好的健康效果。
熟地黃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 熟地黃滋陰補血,而當歸則活血調經,兩者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
- 滋潤肝腎: 熟地黃滋陰補腎,而當歸則養血潤燥,二者合用,能滋潤肝腎,改善肝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症狀。
因此,熟地黃散中加入當歸,既能補血活血,又能滋潤肝腎,使藥效更加全面,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症。
熟地黃散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助陽: 熟地黃性寒,滋陰之力強,易傷陽氣。附子性熱,溫陽散寒,可補腎陽,溫腎助陽,與熟地黃相配,寒熱相濟,陰陽調和,避免滋陰過度而損傷陽氣。
- 溫通血脈: 附子可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寒凝血瘀引起的腎虛症狀。熟地黃滋陰補血,與附子合用,可溫補腎陽,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肢體乏力等症狀,達到溫補兼顧的效果。
熟地黃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其祛風濕和舒筋活絡的功效。
秦艽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祛風濕、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痛、筋骨疼痛有良好的療效。熟地黃散以熟地黃滋陰補血為主,而秦艽則起到引血下行、祛風濕、舒筋活絡的作用,二者相配,相得益彰,能更好地治療血虛風寒、筋骨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熟地黃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醫方類聚》記載此方主治「金瘡,弓弩所中,傷筋斷骨,屈伸不得」,意指因兵器(如弓箭)造成的開放性損傷,導致筋脈斷裂、骨骼受損,關節屈伸功能障礙。古代戰爭外傷常見此類病症,此方針對筋骨損傷後的修復與功能恢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熟乾地黃(三分)
- 功能:滋陰養血、補益肝腎。
- 應用:肝主筋,腎主骨,熟地補肝腎以強筋骨,為修復損傷的基礎。
2. 續斷(三分)
- 功能:續筋接骨、活血止痛。
- 應用:專治筋骨折傷,《本草經疏》稱其「為傷科要藥」,促進組織再生。
3. 杜仲(三分,去粗皮炙黃)
- 功能:補肝腎、強筋骨。
- 應用:與熟地協同強化筋骨結構,炙後增強溫通之性。
4. 當歸(一兩,微炒)
- 功能:活血養血、止痛生肌。
- 應用:外傷易致瘀血,當歸活血以改善局部循環,促進癒合。
5.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 功能:溫陽散寒、通行經絡。
- 應用:炮製後毒性減而溫性存,助陽氣以推動氣血運行,散除傷處寒凝瘀滯。
6. 秦艽(一兩,去苗)
- 功能:祛風濕、舒筋活絡。
- 應用:緩解因傷後氣血不暢導致的關節拘急、屈伸不利。
7. 故敗弩筋(一兩,燒灰)
- 功能:同氣相求,以筋補筋。
- 應用:古代「取類比象」思維,弩筋燒灰後可能含膠質成分,助損傷修復。
方劑配伍特點
- 標本兼治:以熟地、杜仲、續斷補肝腎治本,當歸、附子、秦艽活血溫通治標。
- 動靜結合:熟地、當歸滋養陰血(靜),附子、秦艽溫通經絡(動),平衡修復與功能恢復。
- 外傷內調:透過內服藥物調理氣血肝腎,間接促進外傷癒合,體現「內治外傷」思想。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針對「傷筋斷骨」的病機(肝腎不足、氣血瘀滯、經絡不通),透過補益肝腎、活血通絡、強筋續骨,改善局部營養與功能,最終恢復關節屈伸活動。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3分,續斷3分,杜仲3分(去粗皮,炙令黃,銼),當歸1兩(銼,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秦艽1兩(去苗),故敗弩筋1兩(燒灰)。
上為細散。
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本方方名,《醫方類聚》引作「熟乾地黃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金瘡、弓弩所中,傷筋斷骨,屈伸不得的患者。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熟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四。 組成:熟乾地黃1兩,牛膝3分(去苗),乾漆半兩(搗碎,炒令煙出),白朮半兩,桂心半兩,木香半兩。 主治:腰胯及脅肋疼痛不可忍。
熟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赤石脂1兩,當歸半兩(銼,微炒),牡蠣半兩(燒爲粉),鹿茸半兩(去毛,塗酥,炙令微黃),熟乾地黃1兩。 主治:産後崩中,下血不止,淋瀝不絕,黃瘦虛損。
熟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十三。 組成:熟乾地黃2兩,百合1兩,人參(去蘆頭)1兩,半夏(湯浸7遍去滑)1兩,白茯苓1兩,黃連(去須)1兩,知母1兩。 主治:傷寒百合病。久不癒,不思飲食,日漸羸瘦。
熟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熟乾地黃1兩,黃耆1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黃芩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石膏1兩,川芎半兩,當歸半兩,白茯苓1兩,甘草半兩(生用)。 主治:癰發後膿潰不止,肌體虛熱,口乾食少。
熟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熟乾地黃3分,續斷3分,杜仲3分(去粗皮,炙令黃,銼),當歸1兩(銼,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秦艽1兩(去苗),故敗弩筋1兩(燒灰)。 主治:金瘡,弓弩所中,傷筋斷骨,屈伸不得。
熟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熟乾地黃1兩,黃耆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當歸半兩(銼碎,微炒),川芎2兩,白芍藥半兩,白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續斷1兩。 主治:癰疽、發背、發乳,大去膿血後內虛少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