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血祛風潤燥湯

養血祛風潤燥湯

YANG XUE QU FENG RUN Z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4%
大腸經 10%
腎經 5%
心包經 5%
膽經 4%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養血祛風潤燥湯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秦艽味苦性寒,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腫痛等症狀,秦艽可以有效地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秦艽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因風熱、溼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

在養血祛風潤燥湯中,秦艽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協同作用,達到更好地祛風止痛、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效果。

「養血祛風潤燥湯」中包含「亞麻子」,主要是利用其潤腸通便、滋養肝腎的功效。

亞麻子性涼味甘,入脾、腎經。其含豐富的油脂,能潤滑腸道,促進排便,解決因燥熱引起的便祕問題。同時,亞麻子還富含α-亞麻酸,能轉化成DHA和EPA,滋養肝腎,有助於改善因血虛風燥引起的皮膚乾燥、頭髮乾枯等症狀。

總之,亞麻子在「養血祛風潤燥湯」中,扮演著潤腸通便、滋養肝腎的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

「養血祛風潤燥湯」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滋陰: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強筋骨等功效。其能滋補肝腎之陰,改善因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風寒、風濕等症狀。
  2. 潤燥生津:何首烏亦具潤燥生津之效,可改善因燥熱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便祕等症狀。對於因血虛津虧導致的皮膚乾燥、毛髮枯黃、指甲易脆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養血祛風潤燥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滋陰: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其能補益陰血,改善血虛所致的燥熱、口渴、皮膚乾燥等症狀,為潤燥之本。
  2. 清熱解毒: 生地黃亦可清熱解毒,可有效緩解風熱之邪引起的燥熱、風疹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可起到清熱解毒、潤燥生津、養血祛風的綜合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養血祛風潤燥湯」方劑中加入松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 松子性味甘溫,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補腎益精的功效。對於氣血不足、陰虛燥咳、皮膚乾燥等症狀,松子能起到滋潤補益的作用,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引起的風燥症狀。
  2. 補益氣血: 松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E等營養物質,能補益氣血,增強人體抵抗力。對於因氣血虧虛而導致的風燥症,松子可以起到補益氣血、改善體質的作用,從而緩解風燥症狀。

「養血祛風潤燥湯」中加入「牛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牛乳性質甘平,入肺胃經,能滋陰潤燥,緩解燥熱引起的皮膚乾裂、口乾舌燥等症狀。尤其適合氣血不足,陰虛火旺,導致皮膚乾燥、毛髮乾枯的患者。
  2. 養血補虛:牛乳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補益氣血,增強體質,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

因此,在「養血祛風潤燥湯」中加入「牛乳」,能有效發揮其滋陰潤燥、養血補虛的功效,達到更佳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血祛風潤燥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素患風熱,大便秘者」,意指其人長期受風熱邪氣侵擾(如體質偏熱或外感風熱未清),陰血耗損,腸道失潤而致便秘。風熱久蘊易傷津液,津血同源,血虛則腸燥更甚,形成「風燥相搏」之證。故方名「養血祛風潤燥」點明其三大方向:養陰血、祛風熱、潤腸燥。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養血滋陰為本

    • 生地:滋陰涼血,清內熱以固本,防風熱進一步傷陰。
    • 鮮首烏:補肝腎、益精血,潤腸通便,尤宜血虛腸燥者。
    • 牛乳/牛酥:甘潤補虛,「血肉有情之品」能滋五臟之陰,直補津血不足。
    • 梨汁:生津清熱,助解風熱鬱火,兼潤上焦肺燥(肺與大腸相表裏)。
  2. 祛風熱以除病源

    • 秦艽:質潤不燥,善祛風濕熱邪,疏通絡脈,避免風邪久稽化燥傷陰。
  3. 潤燥通便為標

    • 胡麻(黑芝麻):炒研後油脂釋出,養血潤腸,針對「血虛津枯」之便秘。
    • 松子仁:富含脂液,潤五臟、通腸道,尤適用於老人虛秘或乾燥體質。

配伍特點
此方以「潤」為核心,選藥多為植物種仁(胡麻、松仁)與液態滋養之品(牛乳、梨汁),體現「增水行舟」之法;同時,秦艽祛風而不燥,生地、首烏清熱兼補虛,標本兼顧。全方側重「內潤」,透過養血生津使腸道自通,而非強攻瀉下,適合慢性陰虛便秘或風熱體質調理。

潛在應用延伸
從組成推測,除便秘外,或可用於皮膚乾燥瘙癢(血虛風燥)、頭暈目澀(肝血不足)等伴隨症状,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傳統服藥法


秦艽23錢,胡麻(炒,研)35錢,鮮首烏5錢至1兩,生地35錢,松子仁5錢至2兩(研爛調服),牛乳1杯(或牛酥12兩),梨汁1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血祛風潤燥湯, 出處:《顧松圓醫鏡》卷十五。 組成:秦艽2-3錢,胡麻(炒,研)3-5錢,鮮首烏5錢至1兩,生地3-5錢,松子仁5錢至2兩(研爛調服),牛乳1杯(或牛酥1-2兩),梨汁1杯。 主治:素患風熱,大便秘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