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湯

SHEN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壽世保元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胃經 21%
心經 13%
脾經 10%
肝經 10%
腎經 5%
膽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湯」顧名思義,其組成中必定包含「生地黃」。這是因為「生地黃」是此方劑的核心藥材,也是其藥性功效的根本所在。

生地黃性寒涼,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甘苦之味可養陰生津,滋潤燥渴。因此,生地黃在「生地黃湯」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方劑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主要藥效來源。

生地黃湯方劑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滋陰潤肺: 生地黃性寒,擅長滋陰涼血,但偏於養血,對肺陰不足的滋潤效果略顯不足。麥門冬則性微寒,善於滋陰潤肺,二者相合,既能滋養陰血,又能潤澤肺燥,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清熱除煩: 生地黃能清熱涼血,但對於心煩不寐的效果有限。麥門冬則能清心除煩,二者合用,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清心安神,使療效更加全面。

生地黃湯方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升陽舉陷: 生地黃性寒,滋陰之力過於強盛,容易導致氣虛陽陷。升麻性微溫,能升陽舉陷,與生地黃相配,可防止滋陰過度,避免陽氣虛衰。
  2. 疏散解表: 生地黃湯主治熱病後期,陰虛火旺,但同時兼具表證,如發熱、咳嗽等。升麻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邪之功,可配合生地黃清熱涼血,達到內清外解的效果。

生地黃湯並非包含犀角的方劑。犀角在中醫藥材中被視為珍貴藥材,但由於其來源於瀕危物種,現已禁止使用。因此,生地黃湯的組成中不應包含犀角。

生地黃湯的主要成分為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傷陰、陰虛內熱等症狀。

提醒: 任何藥物使用都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生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名方,用於治療血熱妄行、陰虛火旺等症。方中秦艽,性微寒,味辛、苦,歸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袪風通絡之功。其能清肝膽之熱,疏暢氣機,使邪熱不致內蘊;且善於袪風除濕,對於因風濕熱邪所致關節疼痛亦有顯效。在生地黃湯中,秦艽與生地黃相配,一涼血滋陰,一清熱利濕,兩者協同作用,既可增強清熱涼血之力,又能兼顧祛風除濕,對血熱妄行之症有良好的調理效果。此外,秦艽還能引導諸葯直達病所,增強全方療效,故為此方不可或缺之一味。

秦艽在生地黃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配伍精當的原則,通過多種草藥之間的相互協調,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彰顯了傳統中醫藥學的智慧與魅力。

生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名方,其組成精妙,內含生地黃、玄參、麥冬、丹皮、赤芍等藥材,而葛根亦為其重要成員之一。葛根味甘性平,歸脾、胃經,具解肌退熱、升陽止瀉、生津止渴之效。在生地黃湯中,葛根不僅能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清熱解毒之力,還可提升脾胃功能,防止因藥性寒涼過度損傷脾胃,達到寒熱調和的效果。此外,葛根富含黃酮類物質,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對心腦血管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葛根在生地黃湯中扮演著平衡整體藥性,兼顧療效與安全性的關鍵角色。

生地黃湯方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與生地黃一同使用,可加強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效果,適用於熱病煩躁、口渴咽乾、尿赤便祕等症。

二、配伍增效: 知母與生地黃性味相合,一寒一涼,相輔相成。知母能清熱瀉火,防止生地黃滋陰過度而致寒凝,而生地黃能滋陰潤燥,防止知母過於寒涼而傷脾胃。兩者相配,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滋陰潤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生地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生地黃性寒,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生地黃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傷脾胃,使藥效發揮得更全面。
  2. 增強藥效: 甘草有解毒、抗炎、調節免疫等作用,能與生地黃協同作用,增強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總之,甘草在生地黃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生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經典方劑,其組成精妙,配伍恰當。其中,連翹為一重要成分,其性微寒,味苦,歸心、肺、小腸經,擅長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且能疏風散邪,利尿通淋。方中加入連翹,旨在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能輔助主藥生地黃涼血止血、滋陰降火之效,共同達成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尤其適用於熱病後期,見有血分熱盛、斑疹吐衄、咽痛口渴等症狀。連翹與生地黃相輔相成,既可清解內熱,又能滋潤陰液,對調理陰虛火旺、熱入營血等病證具有顯著療效,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配伍的智慧。

生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經典方劑,方中選用天花粉,其意旨深遠。天花粉,即栝樓根,性寒味甘微苦,歸肺、胃經。本品善於清熱生津,解渴除煩,尤長於清肺胃之熱,生津止渴。在生地黃湯中,天花粉與生地黃、麥冬等同用,共同增強了方劑的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對於熱病後期,見口乾舌燥、虛煩不眠、舌紅少苔等陰虛火旺之證,生地黃湯透過天花粉等藥物的協同作用,能有效滋陰降火,清熱潤燥,使患者得以康復。此外,天花粉還具輕微排膿消腫之效,對於熱毒壅滯所致的瘡瘍亦有一定療效,故在多種情況下,天花粉皆為生地黃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生地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緩解生地黃的寒涼之性: 生地黃性寒,入血分,長於清熱涼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具有緩和藥性、防止寒涼傷脾胃的作用,使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更加溫和。

2. 協同生地黃滋陰養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與生地黃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滋陰養血,適用於熱病後期血虛陰傷,以及婦科疾病中血虛證。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生地黃湯」是一種以生地黃為主要成分的傳統中藥配方,主要用於治療牙宣(齒衄),即牙齒出血的症狀。除了生地黃外,這個方劑還包括麥門冬、升麻、犀角、秦艽、葛根、知母、甘草、連翹、天花粉和白芍等多種中藥材。下面將分別介紹這些成分的特性和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等功效。在臨床上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等症狀。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的效果,可用於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等症狀。同時,它還能健脾胃,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等問題。

葛根的主要功效包括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等。它對於治療感冒、發熱、喉嚨痛、口腔潰瘍等熱毒性疾病具有顯著效果。

連翹能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熱入肺胃、外感風熱、瘡瘍腫毒等疾病,並具有抗菌、抗病毒效果。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適用於陰虛津虧、咳嗽、氣喘、心悸等症狀。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的功效。它尤其擅長清骨蒸潮熱,對於治療陰骨蒸潮熱等症狀有良好效果。

生地黃是這個方劑的主要成分,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發熱、月經不調、胎動不安等症狀。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適用於治療感冒發燒、頭暈頭痛、口渴等症狀,具有發汗解表、清熱解毒的效果。

天花粉性甘寒,歸肺、胃經,主要用於清熱瀉火、止咳化痰。此外,天花粉還具有抗癌、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犀角,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能。它能有效治療高熱煩躁、斑疹、吐血等症。

知母性寒、味苦,主要功效為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適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生地黃湯」通過結合這些中藥材的獨特功效,形成了一個全面且有效的治療方劑,尤其適用於牙齒出血等症狀。每種成分都在這個方劑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共同作用於體內,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赤芍藥、川芎、當歸、天花粉、赤茯苓、澤瀉、豬苓、甘草(生)、茵陳蒿。
滲濕清熱。
引用燈心,水煎,食前服。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胰臟炎子宮崩漏五十肩卵巢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

相同名稱方劑


生地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八。 組成:生地黃1兩,續斷1兩,白朮1兩,甘草半兩,紫菊葉半兩。 主治:婦人熱入血室,其血不止者。

生地黃湯, 出處:《雞峰》卷十。 組成:生乾地黃半兩,赤芍藥3分,赤茯苓3分,柏葉1兩,阿膠半兩,當歸半兩。 主治:鼻衄,面無顔色者。

生地黃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生地、麥冬、升麻、犀角、秦艽、葛根、知母、生甘草、連翹、花粉、白芍。 主治:牙宣(齒衄)。

生地黃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一。 組成:生地黃、赤芍藥、川芎、當歸、天花粉、赤茯苓、澤瀉、豬苓、甘草(生)、茵陳蒿。 主治:滲濕清熱。主治:胎黃輕證。

生地黃湯, 出處:《鬼遺》卷三。 組成:生地黃5兩,人參3兩,甘草3兩,黃耆3兩,芍藥3兩,茯苓3兩,當歸2兩,芎藭2兩,黃芩2兩,通草2兩,大棗20枚,淡竹葉(切)3升。 主治:癰疽虛熱。

生地黃湯, 出處:《鬼遺》卷三。 組成:生地黃10兩,竹葉4升,黃芩3兩,黃耆3兩,甘草(炙)3兩,茯苓3兩,麥門冬(去心)3兩,升麻2兩,前胡2兩,知母2兩,芍藥2兩,瓜蔞4兩,大棗20枚(去核),當歸1兩半,人參1兩。 主治:發背,發乳,癰疽,虛熱大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