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湯」顧名思義,其組成中必定包含「生地黃」。這是因為「生地黃」是此方劑的核心藥材,也是其藥性功效的根本所在。
生地黃性寒涼,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甘苦之味可養陰生津,滋潤燥渴。因此,生地黃在「生地黃湯」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方劑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主要藥效來源。
生地黃湯方劑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滋陰潤肺: 生地黃性寒,擅長滋陰涼血,但偏於養血,對肺陰不足的滋潤效果略顯不足。麥門冬則性微寒,善於滋陰潤肺,二者相合,既能滋養陰血,又能潤澤肺燥,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 清熱除煩: 生地黃能清熱涼血,但對於心煩不寐的效果有限。麥門冬則能清心除煩,二者合用,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清心安神,使療效更加全面。
生地黃湯方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升陽舉陷: 生地黃性寒,滋陰之力過於強盛,容易導致氣虛陽陷。升麻性微溫,能升陽舉陷,與生地黃相配,可防止滋陰過度,避免陽氣虛衰。
- 疏散解表: 生地黃湯主治熱病後期,陰虛火旺,但同時兼具表證,如發熱、咳嗽等。升麻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邪之功,可配合生地黃清熱涼血,達到內清外解的效果。
生地黃湯並非包含犀角的方劑。犀角在中醫藥材中被視為珍貴藥材,但由於其來源於瀕危物種,現已禁止使用。因此,生地黃湯的組成中不應包含犀角。
生地黃湯的主要成分為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傷陰、陰虛內熱等症狀。
提醒: 任何藥物使用都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生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名方,用於治療血熱妄行、陰虛火旺等症。方中秦艽,性微寒,味辛、苦,歸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袪風通絡之功。其能清肝膽之熱,疏暢氣機,使邪熱不致內蘊;且善於袪風除濕,對於因風濕熱邪所致關節疼痛亦有顯效。在生地黃湯中,秦艽與生地黃相配,一涼血滋陰,一清熱利濕,兩者協同作用,既可增強清熱涼血之力,又能兼顧祛風除濕,對血熱妄行之症有良好的調理效果。此外,秦艽還能引導諸葯直達病所,增強全方療效,故為此方不可或缺之一味。
秦艽在生地黃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配伍精當的原則,通過多種草藥之間的相互協調,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彰顯了傳統中醫藥學的智慧與魅力。
生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名方,其組成精妙,內含生地黃、玄參、麥冬、丹皮、赤芍等藥材,而葛根亦為其重要成員之一。葛根味甘性平,歸脾、胃經,具解肌退熱、升陽止瀉、生津止渴之效。在生地黃湯中,葛根不僅能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清熱解毒之力,還可提升脾胃功能,防止因藥性寒涼過度損傷脾胃,達到寒熱調和的效果。此外,葛根富含黃酮類物質,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對心腦血管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葛根在生地黃湯中扮演著平衡整體藥性,兼顧療效與安全性的關鍵角色。
生地黃湯方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與生地黃一同使用,可加強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效果,適用於熱病煩躁、口渴咽乾、尿赤便祕等症。
二、配伍增效: 知母與生地黃性味相合,一寒一涼,相輔相成。知母能清熱瀉火,防止生地黃滋陰過度而致寒凝,而生地黃能滋陰潤燥,防止知母過於寒涼而傷脾胃。兩者相配,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滋陰潤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生地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生地黃性寒,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生地黃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傷脾胃,使藥效發揮得更全面。
- 增強藥效: 甘草有解毒、抗炎、調節免疫等作用,能與生地黃協同作用,增強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總之,甘草在生地黃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生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經典方劑,其組成精妙,配伍恰當。其中,連翹為一重要成分,其性微寒,味苦,歸心、肺、小腸經,擅長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且能疏風散邪,利尿通淋。方中加入連翹,旨在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能輔助主藥生地黃涼血止血、滋陰降火之效,共同達成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尤其適用於熱病後期,見有血分熱盛、斑疹吐衄、咽痛口渴等症狀。連翹與生地黃相輔相成,既可清解內熱,又能滋潤陰液,對調理陰虛火旺、熱入營血等病證具有顯著療效,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配伍的智慧。
生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經典方劑,方中選用天花粉,其意旨深遠。天花粉,即栝樓根,性寒味甘微苦,歸肺、胃經。本品善於清熱生津,解渴除煩,尤長於清肺胃之熱,生津止渴。在生地黃湯中,天花粉與生地黃、麥冬等同用,共同增強了方劑的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對於熱病後期,見口乾舌燥、虛煩不眠、舌紅少苔等陰虛火旺之證,生地黃湯透過天花粉等藥物的協同作用,能有效滋陰降火,清熱潤燥,使患者得以康復。此外,天花粉還具輕微排膿消腫之效,對於熱毒壅滯所致的瘡瘍亦有一定療效,故在多種情況下,天花粉皆為生地黃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生地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緩解生地黃的寒涼之性: 生地黃性寒,入血分,長於清熱涼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具有緩和藥性、防止寒涼傷脾胃的作用,使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更加溫和。
2. 協同生地黃滋陰養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與生地黃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滋陰養血,適用於熱病後期血虛陰傷,以及婦科疾病中血虛證。
主治功效
生地黃湯主治功效分析
生地黃湯,顧名思義,是一以生地黃為主要成分的中藥方劑。根據古文獻記載,生地黃湯具有多種不同的配方和功效,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類疾病:
一、血證
多篇古文獻都提到了生地黃湯在治療血證方面的應用,涵蓋鼻衄、嘔血、產後惡露不盡、經血不通等:
- 鼻衄(鼻出血): 《血證論》指出「生地黃湯治之」,並強調鼻衄與肝肺相關;《千金翼方》中也記載了兩個不同配方的生地黃湯,分別用於治療一般的鼻衄和危重的鼻口瀝血;《醫心方》中記載了生地黃湯治療小便出血的方劑組成;《聖濟總錄》提到生地黃湯用於治療乳石發作導致的鼻衄,以及虛勞內傷導致的出血。
- 嘔血: 《千金翼方》中記載了生地黃湯治療「憂恚嘔血」的方劑。
- 產後血證: 《千金翼方》和《外臺秘要》分別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產後惡露不盡、腹痛以及產後寒熱下痢。
- 經血不通: 《衛生寶鑒》中記載了一則婦人誤飲生地黃渣汁而意外治癒經血不通的案例,說明生地黃具有活血通經的功效。
- 三焦蓄血: 《類證治裁》中兩次提到生地黃湯,說明其可用於治療三焦蓄血,伴有狂躁、便秘等症狀。
治療原理: 生地黃本身具有滋陰清熱、養血生津的功效,能够滋養陰血、涼血止血。在治療血證的方劑中,生地黃常與阿膠、黃芩、柏葉、蒲黃等藥物配伍,加強止血的效果。例如,在治療鼻衄的方劑中,阿膠、黃芩、柏葉等藥物都有止血作用,與生地黃配伍,可以協同增效。而在治療產後血證的方劑中,則常與當歸、芍藥、丹參等養血活血的藥物配伍,以促進惡露排出。
二、熱證
生地黃湯也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包括:
- 發背(背部膿腫): 《千金翼方》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發背,以及大熱體盛發癰。
- 傷寒有熱: 《外臺秘要》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
- 熱痢: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熱痢不止。
- 乳石發動: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乳石發動導致的虛熱大渴,以及乳石發作導致的衄血。
- 筋實極: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筋實極,症狀表現為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煩滿。
- 小兒眼赤痛: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小兒眼赤痛不開,洗眼使用。
- 牙宣(齒衄):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生地黃湯治療牙宣血出不止的方劑組成和用法。
治療原理: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的熱毒。在治療熱證的方劑中,生地黃常與清熱解毒、瀉火的藥物配伍,例如黃連、黃芩、大黃、梔子仁等。例如,在治療發背的方劑中,生地黃與黃耆、黃芩、茯苓等藥物配伍,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在治療傷寒有熱的方劑中,生地黃與大黃、芒硝等藥物配伍,可以清熱瀉下、通腑泄熱。
三、其他
除了上述兩大類疾病外,生地黃湯還被用於治療一些其他的疾病,例如:
- 百合病: 《外臺秘要》中記載了百合生地黃湯用於治療「不吐不下不發汗,病形如初」的百合病。
- 肺癰: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肺癰。
治療原理: 這些應用中,生地黃湯的治療原理可能與其滋陰清熱、養血生津的功效有關,同時也可能與其配伍的藥物有關。例如,在治療百合病的方劑中,百合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與生地黃配伍,可以增強滋陰清熱的效果。
總結
綜上所述,生地黃湯是一個應用廣泛的中藥方劑,其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治療血證和熱證兩個方面。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生地黃本身滋陰清熱、養血生津的功效,以及與其他藥物的配伍協同作用。不同古籍中記載的生地黃湯配方各不相同,其具體功效也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生地黃湯都是以生地黃為主藥,通過配伍不同的藥物,來達到清熱涼血、滋陰養血、活血通經等治療目的。
其繁體中文內容如下:
生地黃湯主治功效分析
生地黃湯,顧名思義,是一以生地黃為主要成分的中藥方劑。根據古文獻記載,生地黃湯具有多種不同的配方和功效,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類疾病:
一、血證
多篇古文獻都提到了生地黃湯在治療血證方面的應用,涵蓋鼻衄、嘔血、產後惡露不盡、經血不通等:
- 鼻衄(鼻出血): 《血證論》指出「生地黃湯治之」,並強調鼻衄與肝肺相關;《千金翼方》中也記載了兩個不同配方的生地黃湯,分別用於治療一般的鼻衄和危重的鼻口瀝血;《醫心方》中記載了生地黃湯治療小便出血的方劑組成;《聖濟總錄》提到生地黃湯用於治療乳石發作導致的鼻衄,以及虛勞內傷導致的出血。
- 嘔血: 《千金翼方》中記載了生地黃湯治療「憂恚嘔血」的方劑。
- 產後血證: 《千金翼方》和《外臺秘要》分別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產後惡露不盡、腹痛以及產後寒熱下痢。
- 經血不通: 《衛生寶鑒》中記載了一則婦人誤飲生地黃渣汁而意外治癒經血不通的案例,說明生地黃具有活血通經的功效。
- 三焦蓄血: 《類證治裁》中兩次提到生地黃湯,說明其可用於治療三焦蓄血,伴有狂躁、便秘等症狀。
治療原理: 生地黃本身具有滋陰清熱、養血生津的功效,能夠滋養陰血、涼血止血。在治療血證的方劑中,生地黃常與阿膠、黃芩、柏葉、蒲黃等藥物配伍,加強止血的效果。例如,在治療鼻衄的方劑中,阿膠、黃芩、柏葉等藥物都有止血作用,與生地黃配伍,可以協同增效。而在治療產後血證的方劑中,則常與當歸、芍藥、丹參等養血活血的藥物配伍,以促進惡露排出。
二、熱證
生地黃湯也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包括:
- 發背(背部膿腫): 《千金翼方》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發背,以及大熱體盛發癰。
- 傷寒有熱: 《外臺秘要》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
- 熱痢: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熱痢不止。
- 乳石發動: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乳石發動導致的虛熱大渴,以及乳石發作導致的衄血。
- 筋實極: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筋實極,症狀表現為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煩滿。
- 小兒眼赤痛: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小兒眼赤痛不開,洗眼使用。
- 牙宣(齒衄):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生地黃湯治療牙宣血出不止的方劑組成和用法。
治療原理: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的熱毒。在治療熱證的方劑中,生地黃常與清熱解毒、瀉火的藥物配伍,例如黃連、黃芩、大黃、梔子仁等。例如,在治療發背的方劑中,生地黃與黃耆、黃芩、茯苓等藥物配伍,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在治療傷寒有熱的方劑中,生地黃與大黃、芒硝等藥物配伍,可以清熱瀉下、通腑泄熱。
三、其他
除了上述兩大類疾病外,生地黃湯還被用於治療一些其他的疾病,例如:
- 百合病: 《外臺秘要》中記載了百合生地黃湯用於治療「不吐不下不發汗,病形如初」的百合病。
- 肺癰: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生地黃湯用於治療肺癰。
治療原理: 這些應用中,生地黃湯的治療原理可能與其滋陰清熱、養血生津的功效有關,同時也可能與其配伍的藥物有關。例如,在治療百合病的方劑中,百合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與生地黃配伍,可以增強滋陰清熱的效果。
總結
綜上所述,生地黃湯是一個應用廣泛的中藥方劑,其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治療血證和熱證兩個方面。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生地黃本身滋陰清熱、養血生津的功效,以及與其他藥物的配伍協同作用。不同古籍中記載的生地黃湯配方各不相同,其具體功效也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生地黃湯都是以生地黃為主藥,通過配伍不同的藥物,來達到清熱涼血、滋陰養血、活血通經等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赤芍藥、川芎、當歸、天花粉、赤茯苓、澤瀉、豬苓、甘草(生)、茵陳蒿。
滲濕清熱。
引用燈心,水煎,食前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地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八。 組成:生地黃1兩,續斷1兩,白朮1兩,甘草半兩,紫菊葉半兩。 主治:婦人熱入血室,其血不止者。
生地黃湯, 出處:《雞峰》卷十。 組成:生乾地黃半兩,赤芍藥3分,赤茯苓3分,柏葉1兩,阿膠半兩,當歸半兩。 主治:鼻衄,面無顔色者。
生地黃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生地、麥冬、升麻、犀角、秦艽、葛根、知母、生甘草、連翹、花粉、白芍。 主治:牙宣(齒衄)。
生地黃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一。 組成:生地黃、赤芍藥、川芎、當歸、天花粉、赤茯苓、澤瀉、豬苓、甘草(生)、茵陳蒿。 主治:滲濕清熱。主治:胎黃輕證。
生地黃湯, 出處:《鬼遺》卷三。 組成:生地黃5兩,人參3兩,甘草3兩,黃耆3兩,芍藥3兩,茯苓3兩,當歸2兩,芎藭2兩,黃芩2兩,通草2兩,大棗20枚,淡竹葉(切)3升。 主治:癰疽虛熱。
生地黃湯, 出處:《鬼遺》卷三。 組成:生地黃10兩,竹葉4升,黃芩3兩,黃耆3兩,甘草(炙)3兩,茯苓3兩,麥門冬(去心)3兩,升麻2兩,前胡2兩,知母2兩,芍藥2兩,瓜蔞4兩,大棗20枚(去核),當歸1兩半,人參1兩。 主治:發背,發乳,癰疽,虛熱大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