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犀地黃湯中加入連翹,主要是考慮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尤其擅長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
生犀地黃湯以滋陰清熱為主,但同時兼具解毒功效。連翹的加入,可加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之力,進一步消散熱毒,改善熱毒壅盛所致的症狀,使治療更為全面有效。
生犀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名方,主要針對熱入血分所致之病症。方中包含葛根,其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升津止渴及通絡等功效。葛根之所以被納入此方,一來因其能清解肌腠之熱,使邪熱不致內陷,從而減輕對血分的傷害;二來,葛根善於升發脾胃清陽之氣,促使津液上承,對於熱病後期因津液耗損所導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尤為適用。此外,葛根還能通行十二經脈,增強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加全面。總體而言,葛根在生犀地黃湯中扮演著調節體溫、滋潤津液與增強藥力的重要角色。
生犀地黃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玄參味苦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涼血止血之功效。生犀地黃湯主治熱毒熾盛,陰虛火旺之症,玄參的加入可輔助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以達到更佳的療效。
- 增強藥效:生犀地黃湯中犀角、生地黃等藥物性寒,玄參的加入可起到增強藥力,使其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更加顯著。
總之,玄參的加入,不僅可輔助主藥清熱解毒,滋陰降火,還能增強藥效,使生犀地黃湯的療效更佳。
生犀地黃湯的組成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生犀地黃湯主治熱毒壅盛,神昏譫語,發熱口渴等症狀。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之功效,可有效抑制熱毒,改善神昏譫語,並降低發熱程度。
- 瀉心火: 生犀地黃湯中犀角、地黃等藥材皆有滋陰清熱之效,但若心火過盛,則滋陰之力不足,此時黃連的瀉心火作用便顯得尤為重要。黃連能清泄心火,防止滋陰藥材被心火所制,使藥效得以發揮。
「生犀地黃湯」方中使用「生地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潤燥之效。方中以犀角清熱解毒,生地黃輔之,共同達到清熱涼血、散瘀止血的功效。
- 滋陰養血: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與犀角相配,可有效緩解熱毒傷陰所致的發熱、煩躁、口渴、血熱妄行等症狀。
因此,生地黃在「生犀地黃湯」中扮演着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重要角色,與犀角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之效。
生犀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名方,其組成精妙,薈萃多種草本精華。方中荊芥之用,實為一巧思。荊芥性微溫,味辛,歸肺肝經,具疏散風邪、透疹止癢之效。在生犀地黃湯中,雖主證為熱入營血,然熱毒深重,常伴見皮膚紅斑、瘙癢等症,此時荊芥可發汗解表,使肌腠開闔,引邪外出,兼能宣散肌表餘熱,防其內陷。更妙者,荊芥之升散,與方中犀角(現常用水牛角代替)、生地黃等涼血解毒之品相配,一升一降,燮理陰陽,協調氣血,增強全方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功。總而言之,荊芥在生犀地黃湯中,不僅調節腠理,促進病邪外達,更輔佐諸藥,共同達成清熱涼血之目的,彰顯了中醫藥方配伍之精妙。
生犀地黃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升陽解毒: 生犀地黃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陽氣被遏之症。升麻味辛性微溫,善於升散陽氣,並能解毒清熱,可助犀角、地黃等藥物清熱解毒,並提振陽氣,使藥力更趨於上行,達到治療目的。
- 疏散風熱: 升麻亦有疏散風熱之效,可與生地黃等藥物共同清熱涼血,並助其宣泄外邪,避免熱邪內陷,進一步加重病情。
生犀地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犀角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但其性烈,容易傷脾胃。而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能調和藥性,緩解犀角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防止其寒涼之性過度損傷正氣。
二、甘草能引藥入經,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引藥入經的作用,可以幫助犀角更好地入肝經,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同時,甘草也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防止犀角的寒涼之性過度損傷脾胃,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生犀地黃湯的組成中包含犀角,其主要原因在於古人認為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定驚開竅的功效。
犀角被視為珍貴藥材,古籍記載其可治療熱病神昏、癲癇發狂、吐血、衄血等症狀。然而,隨著犀牛的瀕危,現今已禁止使用犀角入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犀角的藥效並不明顯,其功效可以通過其他藥材替代。因此,現代中醫不再使用生犀地黃湯,而以其他方劑代替,以保護瀕危動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犀地黃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走馬牙疳」,屬急重口腔潰瘍病症,特徵為牙龈迅速黑爛、腐肉出血,伴隨惡臭氣息。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因熱毒熾盛,或麻疹後餘毒未清,上攻齒龈所致。「麻後牙龈黑爛」更指向麻疹熱毒未透,鬱而化火,灼傷陰血,腐蝕肌肉。其「呼吸臭氣衝人」為熱毒腐敗血肉之象,屬陽明胃熱或血分熱毒之證。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犀角(生用):
- 為君藥,性寒味鹹,專入血分,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直折血中熱毒,尤善治熱盛動血、腐肉潰爛之症。
- 另磨兌服,保留其氣味峻烈之性,增強解毒速效之力。
生地黃、元參:
- 生地甘寒,養陰涼血,與犀角協同清解血分伏熱;
- 元參苦鹹寒,既清熱解毒,又滋陰降火,針對熱毒傷陰之病機,防犀角過於寒涼傷正。
黃連、連翹:
- 黃連瀉心胃實火,燥濕解毒,直折上炎之火勢;
- 連翹輕清上浮,透解熱毒,兼散結消腫,針對牙龈腐爛腫痛。
升麻、葛根:
- 升麻升散透邪,既能引藥上行至口腔,又能透發麻疹餘毒;
- 葛根生津退熱,緩解熱毒傷津之口渴,兼助升麻透邪外達。
荊芥穗:
- 辛散風邪,宣透鬱熱,與升麻、葛根合用,使熱毒從表而解,避免內陷。
甘草:
- 調和諸藥,緩和犀角、黃連峻烈之性,兼能益氣解毒。
整體方義與邏輯
此方以「清血分熱毒」為核心,結合「透表解鬱」「養陰生津」「燥濕斂潰」三層治法:
- 犀角、生地、黃連直清血分與陽明熱毒;
- 升麻、葛根、荊芥透熱外達,截斷熱毒內蘊;
- 元參、甘草顧護陰液,防苦寒傷正。
諸藥協同,使熱毒得清、腐肉得消、陰液得復,符合「急症重劑」之思維,尤其針對熱毒壅盛、勢急病重之走馬牙疳。
傳統服藥法
連翹、 葛根、 元參、 黃連、 生地黃、 荊芥穗、 升麻、 甘草、 生犀角(另磨)。
水煎,入犀角汁2-3匙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生犀地黃湯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犀地黃湯, 出處:《麻科活人全書》卷四。 組成:連翹、葛根、元參、黃連、生地黃、荊芥穗、升麻、甘草、生犀角(另磨)。 主治:走馬牙疳。麻後牙齦黑爛,肉腐出血,呼吸氣息臭氣衝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