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蠲痹飲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除濕: 秦艽性苦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痺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痹證,如關節疼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秦艽能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 秦艽兼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痹證,如關節紅腫熱痛、口渴、小便赤黃等,秦艽能清熱解毒,消散濕熱,減輕炎症反應。
因此,秦艽在蠲痹飲中發揮著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各種痹證,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蠲痹飲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祛風濕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膀胱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尤為有效。蠲痹飲主治風寒濕痺,而羌活的祛風濕止痛作用,正可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痺痛症狀。
- 通絡活血: 羌活除了祛風濕,還可以通絡活血。痺痛常常伴隨氣血瘀阻,而羌活的通絡活血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進一步緩解痺痛。
蠲痹飲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濕除痹:蒼朮味苦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除痹的功效。痹症多因濕邪阻滯經絡而起,蒼朮能燥濕化痰,使濕邪散去,從而緩解痺痛症狀。
- 健脾益氣:蒼朮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改善痺痛症狀。
總之,蒼朮在蠲痹飲中發揮着祛濕除痹、健脾益氣的雙重作用,是治療痺痛的重要藥材。
蠲痹飲中包含獨活,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祛風除濕: 獨活性溫,入肝經,善於祛風濕,止痺痛。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四肢關節疼痛、屈伸不利,以及腰背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通絡: 獨活不僅能祛風濕,還能活血通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痺痛,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蠲痹飲中加入獨活,可起到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痛的效果,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痹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蠲痹飲中包含威靈仙,主要源於其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
威靈仙性寒,味辛,歸肝、腎經,具有疏散風寒、除濕止痛的作用。其藥性可通達經絡、驅散寒濕,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痛,如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威靈仙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在蠲痹飲中加入威靈仙,能夠有效緩解疼痛、改善肢體活動,達到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目的。
蠲痹飲中包含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舒筋活絡,祛風止痛: 木瓜性溫味甘,入肝經,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引起的痺證,木瓜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健脾消食,利水消腫: 木瓜亦能健脾消食,利水消腫,對於痺證患者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消化不良、水腫等症狀,木瓜有助於改善。
因此,木瓜在蠲痹飲中,不僅能起到緩解痺證疼痛的作用,也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患者整體狀態,提升療效。
蠲痹飲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功效。蠲痹飲主治風寒濕痹,而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疼痛麻木。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緩解疼痛,達到祛風寒、通經絡的效果。
- 消腫止痛:紅花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減輕痺症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對於痺症引起的關節疼痛,紅花能有效緩解疼痛,使患者恢復活動能力。
蠲痹飲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功效。痹症多由寒濕瘀阻經絡引起,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 補血滋陰:當歸還具有補血滋陰的作用,對於因氣血虧虛而導致的痹症,可起到滋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當歸在蠲痹飲中起到活血化瘀、補血滋陰的重要作用,有助於緩解痹症疼痛,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蠲痹飲中包含桃仁,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活血化瘀:桃仁味苦甘,性微溫,入心、肺、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痹症多因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經絡所致。桃仁能活血化瘀,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從而緩解痹症疼痛。
二、改善循環:桃仁可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有利於營養物質的供應,促進組織修復,從而減輕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改善痹症患者的整體狀況。
綜上所述,桃仁在蠲痹飲中起到活血化瘀、改善循環的作用,是治療痹症的重要藥材之一。
蠲痹飲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消積化痰的功效,用於治療痺證兼有氣滯血瘀、痰濕阻絡者。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經。其行氣作用,可疏通經絡,解除痺證的氣滯血瘀;其消積化痰作用,能化解痰濕,減輕痺證的痰濕阻絡。此外,枳殼還能降逆止嘔,對於痺證兼有胃氣上逆者也有幫助。
總之,枳殼在蠲痹飲中,發揮了行氣止痛、消積化痰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有效治療痺證。
蠲痹飲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生薑可以溫經散寒,驅散寒邪,減輕疼痛。
- 和胃降逆,助藥力: 生薑可以和胃降逆,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蠲痹飲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也具有較強的散寒止痛作用,生薑的加入可以輔助這些藥物發揮更好的效果,起到協同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蠶痹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痿痹」,意指肢體痿軟無力與痹痛並見之證。古籍中痿症多因濕熱浸淫、氣血不足,痹症則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蠲痹飲結合兩者病機,針對濕熱瘀血夾雜風寒濕邪,導致筋脈失養、氣血不通的複合病證,表現為肌肉萎弱兼關節腫痛、活動不利。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祛風濕、通絡止痛
- 羌活、獨活:辛溫散風濕,善治上半身與下半身痹痛。
- 威靈仙(酒炒):增強祛風濕、通十二經絡之效,酒炒助其活血。
- 秦艽:苦辛平,既能祛風濕,又可清虛熱,防風藥化燥。
2. 清熱燥濕利關節
- 蒼朮:辛苦溫,燥濕健脾,從源頭斷濕邪再生。
- 酒芩、酒柏:以酒製升散,清濕熱而不遏邪,尤善治濕熱下注之痿痹。
- 米仁(薏苡仁):滲濕舒筋,針對濕熱筋脈拘攣。
- 木瓜:酸溫化濕,專治濕痹腳氣、筋急不利。
3. 活血化瘀通經
- 紅花、桃仁:破血行滯,改善瘀阻絡脈之痛。
- 當歸:補血活血,防風藥耗血,兼顧正虛。
4. 調氣機助血行
- 枳殼:理氣寬中,氣行則血行濕化。
- 生薑:辛散水濕,助藥力外達肢節。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通」為核心,結合風藥、燥濕藥、清熱藥與活血藥,多途徑解除痿痹病機:
- 風勝濕:羌活、獨活散外邪。
- 苦燥濕:蒼朮、黃柏除內濕熱。
- 血行濕化:當歸、紅花活血通絡,契合「治風先治血」之理。
- 氣行則血活:枳殼、生薑調氣機,助藥勢周流。
尤適合「濕熱挾瘀」型痿痹,見肢體沉重疼痛、關節腫熱微紅、舌暗苔黃膩者,通過祛邪為主、兼顧養血,重建氣血流通與筋脈濡養。
傳統服藥法
秦艽1錢,酒芩1錢,羌活6分,蒼朮7分,酒柏1錢,獨活8分,威靈仙1錢(酒炒),木瓜1錢,米仁1錢,紅花3分,當歸1錢,桃仁7粒(研),枳殼1錢,薑3片。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蠲痹飲, 出處:《古今醫徹》卷二。 組成:秦艽1錢,酒芩1錢,羌活6分,蒼朮7分,酒柏1錢,獨活8分,威靈仙1錢(酒炒),木瓜1錢,米仁1錢,紅花3分,當歸1錢,桃仁7粒(研),枳殼1錢,薑3片。 主治:痿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