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秦艽湯

經驗秦艽湯

JING YAN QIN JI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痧症旨微集》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肺經 15%
胃經 13%
脾經 11%
腎經 9%
膀胱經 9%
大腸經 6%
心經 6%
膽經 5%
三焦經 2%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經驗秦艽湯中加入秦艽,乃因其藥性苦寒,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祛風濕止痛:秦艽擅長疏散風寒濕邪,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經驗秦艽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病症,秦艽的祛風濕作用可以緩解病症,改善患者的疼痛和活動能力。
  2. 清熱解毒:秦艽除了祛風濕之外,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對於一些由濕熱所致的疼痛症狀,如皮膚紅腫熱痛,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經驗秦艽湯中加入秦艽,可以有效地控制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經驗秦艽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經驗秦艽湯主治風寒濕痹,四肢疼痛,兼有寒濕困阻,氣血不暢的症狀。羌活可助秦艽散寒止痛,驅散風寒濕邪,使氣血流通,解除疼痛。
  2. 配合秦艽,增強療效:秦艽性苦寒,善於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羌活則偏溫,與秦艽寒性相配,寒溫並用,相輔相成,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散寒止痛,使藥效更顯著,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

經驗秦艽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理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秦艽、羌活等藥材寒涼,易傷脾胃,加入木香可溫中理氣,緩解藥物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並有助於藥力下達病所,更有效地止痛。

二、疏肝解鬱:經驗秦艽湯主治風寒濕痹,而肝鬱氣滯可加重疼痛,木香入肝經,可疏肝解鬱,使氣血流通,進一步緩解疼痛。

經驗秦艽湯中包含牛蒡子,主要由於其疏風散熱、宣肺止咳的功效,與方劑整體治療目的相符。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並能宣肺止咳,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療效。

經驗秦艽湯主治風寒濕痹,症見四肢痠痛、關節疼痛、腰膝酸軟等。牛蒡子的加入,不僅可以清熱解毒,還能疏散風邪,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起到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經驗秦艽湯中加入獨活,是因其具有祛風濕、止痛、解表之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以更全面地治療風寒濕痺證。

獨活性溫,善於疏散風邪,並能通經絡、止痛,與秦艽、羌活等藥物共用,可加強祛風寒濕的作用,並緩解疼痛。同時,獨活還具有解表功效,有助於驅散外邪,促進患者恢復。

因此,經驗秦艽湯中加入獨活,不僅有助於祛除風寒濕邪,更能緩解疼痛,促進患者康復,體現了中醫方劑的組成原則和藥物配伍的精妙。

經驗秦艽湯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止痛:延胡索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經驗秦艽湯主治風寒濕痹,筋脈拘攣疼痛,延胡索可以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達到止痛的效果。
  2. 疏肝解鬱:延胡索還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肝氣鬱結導致的疼痛。對於一些伴隨情緒波動、胸悶氣短等症狀的風寒濕痹患者,延胡索可以起到舒緩情緒、改善症狀的作用。

經驗秦艽湯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協同作用: 威靈仙與秦艽皆具祛風濕功效,且威靈仙更善於通經絡、止痺痛。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增強祛風除濕、止痛的效果,更能有效針對風寒濕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2. 藥性互補: 威靈仙性溫,善於散寒止痛;秦艽性寒,擅長清熱除濕。兩者合用,可寒溫並用,取長補短,更能全面解決風寒濕痹的病症,達到更好的療效。

經驗秦艽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絡: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功效,能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秦艽善治風濕痹痛,而血瘀阻滯常是風濕痹痛的重要病機,桃仁的加入可助秦艽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促進藥物吸收: 桃仁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秦艽性苦寒,加入桃仁能緩解其苦寒之性,使藥物更易於吸收,發揮最佳療效。

經驗秦艽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助陽,散寒止痛: 烏藥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之功。秦艽性寒,善於祛風濕,但容易傷陽氣,烏藥的加入可溫陽散寒,協同秦艽散寒止痛,防止寒邪內侵,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
  2. 行氣止痛,改善氣血循環: 烏藥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通經活絡,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進一步緩解疼痛,提高治療效果。

經驗秦艽湯中加入茜草,主要是利用其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茜草性寒,味苦,入心、肝、膀胱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經驗秦艽湯主治風濕熱痺,症見關節疼痛、紅腫熱痛、活動不利。茜草加入方中,可以清熱涼血,緩解熱毒引起的關節腫痛;同時,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關節的活動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經驗秦艽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的功效。秦艽湯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疼痛、屈伸不利,而肝氣鬱滯則易致氣血運行不暢,加枳殼可疏肝理氣,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消食導滯,助藥力行:經驗秦艽湯中含有川芎、羌活等藥材,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但這些藥材容易停滯於胃腸,影響藥效發揮。枳殼具有消食導滯之功,可以促進藥物吸收,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經驗秦艽湯中加入紅花,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秦艽擅長祛風濕、止痺痛,但對於瘀血阻絡導致的疼痛效果有限。紅花加入其中,可與秦艽相輔相成,共同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和瘀血阻絡引起的疼痛腫脹。
  2. 促進藥物吸收:紅花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能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藥效。經驗秦艽湯中其他藥物如秦艽、獨活等,都需要依靠血液循環才能到達病竈,紅花的加入可以促進其吸收,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經驗秦艽湯」,主治「痧症」。痧症在中醫範疇內,泛指外感暑濕穢濁之氣或內傷飲食積滯,導致氣機壅塞、經絡不通的一類急性病症,常見症狀如頭痛、身熱、胸悶、腹痛、吐瀉,或見肢體酸楚、轉筋,嚴重者甚至昏迷。其病機多與「氣滯血瘀」「濕濁內阻」「經絡不通」相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 君藥:秦艽(4錢)性平,能祛風濕、舒筋絡,兼清濕熱;羌活(3錢)、獨活(2錢)辛溫,善祛風濕、止痹痛,尤其羌活偏治上半身,獨活偏治下半身,協同疏通全身經絡。
    • 佐藥:威靈仙(2錢)性猛,通行十二經脈,祛風濕而止痛;木瓜(腳轉筋時加)舒筋活絡,化濕和胃。
  2. 理氣活血、化瘀通滯

    • 臣藥:元胡索(2錢)、烏藥(2錢)、紅木香(3錢)行氣止痛,其中元胡索兼活血,烏藥溫腎散寒,紅木香(即南五味子根)行氣活血;桃仁(2錢)、紅花(1錢)、茜草(2錢)活血化瘀,針對痧症氣血壅滯之病機。
    • 佐使藥:枳殼(1錢)寬胸下氣,助氣機流通;青皮(臍下痛時加)、柴胡(脅下痛時加)加強疏肝破氣、調暢氣機。
  3. 清透邪毒、化濕消脹

    • 佐藥:大力子(牛蒡子,2錢)、薄荷(面腫時加)、連翹(內熱時加)清熱解毒、透表散邪;芫荽子(2錢)辛溫化濕,兼能透疹;大腹皮、厚朴(腹脹時加)行氣寬中、化濕除滿;鈎藤(手足腫時加)息風通絡。
    • 化痰止咳:貝母、瓜蔞(痰多時加)清熱化痰;童便(吐不止時加)降火止血。

綜合理路
此方以「秦艽」為君,結合祛風濕、行氣血、清濕熱之品,針對痧症之「氣滯、血瘀、濕阻」三大病機,體現「通則不痛」的治療原則。加減法中,依症狀部位(如脅、腹、手足)及兼症(痰、熱、腫)靈活調配,強化局部作用,符合中醫「辨證論治」思想。整體配伍辛散溫通為主,佐以清涼透邪,適用於痧症偏寒濕或氣血瘀滯者,若熱象明顯則需加重清熱藥比重。

傳統服藥法


秦艽4錢,川羌活3錢,紅木香3錢,大力子2錢,獨活2錢,元胡索2錢,威靈仙2錢,芫荽子2錢,桃仁2錢,烏藥2錢,茜草2錢,江枳殼1錢,紅花1錢。
腳轉筋,加木瓜;臍下痛,加青皮;脅下痛,加柴胡;面腫,加薄荷;腹脹,加大腹皮、厚朴;手足腫,加鈎藤;內熱,加連翹、知母;痰多,加貝母、瓜蔞;吐不止,加童便;寒熱,加柴胡;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經驗秦艽湯, 出處:《痧症旨微集》。 組成:秦艽4錢,川羌活3錢,紅木香3錢,大力子2錢,獨活2錢,元胡索2錢,威靈仙2錢,芫荽子2錢,桃仁2錢,烏藥2錢,茜草2錢,江枳殼1錢,紅花1錢。 主治:痧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