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起痿丹]的組成中包含[連翹],因為連翹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連翹常用於治療由熱毒引起的病症,如發熱、咽喉腫痛等。它能夠有效清熱解毒,改善相關症狀。在[起痿丹]中,連翹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效果,提升整體療效,對於由熱毒引起的相關症狀具有顯著改善作用。
中藥方劑[起痿丹]的組成中包含[防風],因為防風具有祛風解表的作用。防風主要用於治療由風邪引起的病症,如風寒感冒、風濕關節痛等。它能夠有效驅除風邪,改善相關症狀。在[起痿丹]中,防風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祛風解表效果,提升整體療效,對於由風邪引起的相關症狀具有顯著改善作用。
起痿丹方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 痿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荊芥性辛溫,善於疏散風寒,通絡止痛,可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為起痿丹中散寒通絡之要藥。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起痿丹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熟地等,多以補血活血為主,而荊芥的辛溫之性可以助其行氣活血,使藥力更易到達病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起痿丹]的組成中包含[蔓荊子],因為蔓荊子具有疏風清熱的作用。蔓荊子常用於治療由風熱引起的症狀,如頭痛、發熱、皮膚瘙癢等。它能夠有效疏風清熱,改善相關症狀。在[起痿丹]中,蔓荊子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疏風清熱效果,提升整體療效,對於由風熱引起的相關病症具有顯著改善作用。
中藥方劑[起痿丹]的組成中包含[羌活],因為羌活具有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羌活主要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僵硬等症狀。它能夠有效祛除風濕之邪,舒緩由風濕導致的痛苦。在[起痿丹]中,羌活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祛風除濕效果,對於由風濕引起的痿症具有顯著改善作用。
起痿丹方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通痺止痛: 獨活性溫,入肝經,能溫經散寒,通痺止痛,對於因寒濕阻滯經絡而導致的痿證,如肢體麻木、疼痛、無力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補益肝腎,強壯筋骨: 獨活兼具補益肝腎之效,可改善因肝腎虧虛導致的筋骨不健、痿弱無力等症狀。
因此,起痿丹方中加入獨活,可有效改善痿證患者的寒濕阻滯、肝腎虧虛等病因,達到溫經散寒、通痺止痛、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的目的。
中藥方劑[起痿丹]的組成中包含[牡丹皮],因為牡丹皮具有清熱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牡丹皮用於治療血瘀阻滯引起的症狀,如經期不調、瘀血疼痛等。它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所致的不適。在[起痿丹]中,牡丹皮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效果,對於改善由血瘀引起的痿症具有顯著效果。
起痿丹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起痿丹方劑多用於治療肝腎陰虛,導致的陽亢、熱毒上炎、血熱妄行等症狀,梔子可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緩解熱毒對陰虛體質的進一步損傷。
- 引藥下行:梔子入肝經,能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肝腎,以更好地滋陰降火,改善陰虛陽亢的病症。
總而言之,梔子在起痿丹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引藥下行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痿症。
起痿丹中包含秦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濕,通經絡:秦艽性苦寒,善於祛風濕,通經絡,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導致的陽痿,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補腎壯陽:秦艽亦有溫補腎陽之效,可溫通腎氣,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改善腎虛引起的陽痿。
因此,秦艽在起痿丹中起到祛風濕、通經絡,以及溫補腎陽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陽痿症狀。
中藥方劑[起痿丹]的組成中包含[麻黃],因為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麻黃能夠有效治療風寒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狀,並有助於舒緩由風寒引起的肌肉疼痛。在[起痿丹]中,麻黃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發汗解表效果,對於由風寒引起的相關症狀具有顯著改善作用。
中藥方劑[起痿丹]的組成中包含[木香],因為木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木香主要用於治療氣滯引起的胸腹脹滿、疼痛等問題。它能夠有效疏通氣機,緩解氣滯所引起的不適。在[起痿丹]中,木香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行氣止痛效果,對於由氣滯引起的痿症具有顯著改善作用。
主治功效
起痿丹主治功效分析
起痿丹,顧名思義,主治痿證。根據古籍記載,其症狀涵蓋範圍甚廣,包含筋痿、骨痿等,並伴隨多種併發症狀。綜觀《奇效良方》、《壽世保元》、《濟世全書》等古籍中對起痿丹的記載及方劑組成之差異,並結合董氏及龔氏等醫家論述,可推斷其治療原理,並分析其主治功效如下:
一、病機分析:
古籍中所述的痿證,並非單一病症,而是多種病因導致的共同臨牀表現。其病機複雜,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
腎虛: 多數古籍都將腎虛列為痿證的重要病機。《辨症玉函》明確指出「兩足之無力,本是骨中無髓,而髓乃腎中之精」,說明腎精虧虛是導致痿證發生的根本原因。腎虛則骨髓不足,筋骨失養,故出現肢體無力、腰膝痠痛等症狀。
陽明虛弱: 《奇效良方》中提到「陽明在胃,乃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束骨之利機關」,說明陽明胃經的虛弱也會導致痿證的發生。陽明氣虛則不能濡養筋骨,導致肢體痿弱。
氣血不足: 痿證的發生也與氣血不足密切相關。氣血是濡養臟腑組織的根本,氣血不足則筋骨失養,導致肢體無力。
風寒濕邪: 部分痿證患者伴有風寒濕邪的侵襲,加重了病情。起痿丹中多用祛風除濕之品,正說明瞭此點。
二、方劑組成及功效分析:
不同醫家所記載的起痿丹組成略有差異,但主要藥物及功效大致相同,皆圍繞著補腎益髓、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等方面展開:
1. 董氏《奇效良方》中的起痿丹: 方中連翹、荊芥、蔓荊子、牡丹皮、梔子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效,用以治療因風熱邪氣侵襲所致的痿證;羌活、獨活、秦艽等藥物則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以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痿證;麻黃發汗解表,木香行氣止痛,調和脾胃,整體調整機體機能。此方兼顧清熱解毒、祛風除濕、行氣活血等功效,適用於兼有風寒濕邪和熱毒的痿證。
2. 龔氏《壽世保元》、《濟世全書》中的起痿丹: 此方以補腎益精為主,菟絲子、肉蓯蓉、杜仲等藥物皆為補腎壯陽之要藥,配合川牛膝、防風等藥物,共奏補腎益精,祛風除濕,強筋健骨之效。此方更側重於腎虛所致的痿證。
三、治療原理:
起痿丹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
補益腎氣: 針對腎虛所致的痿證,方中多用補腎益精之藥,以滋養腎精,充實骨髓,從根本上解決痿證的病因。
溫陽散寒: 針對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痿證,方中多用溫陽散寒、祛風除濕之藥,以驅除邪氣,恢復機體的正常功能。
活血通絡: 方中的一些藥物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營養物質的供給,從而緩解肢體無力等症狀。
調和氣血: 部分藥物具有益氣養血的作用,可以調節氣血平衡,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四、總結:
起痿丹治療痿證,並非單一藥方,不同醫家根據病情的具體表現,選用不同的藥物組合,達到治療的目的。其治療原理在於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病機,選用相應的藥物,以達到補腎益精、溫陽散寒、祛風除溼、活血通絡等功效,最終改善症狀,恢復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古方劑量需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菟絲子(酒洗,煨,爛搗餅,曬乾)2兩5錢,肉蓯蓉(酒浸)2兩,川萆薢2兩,破故紙(酒炒)2兩,胡蘆巴(酒炒)2兩,沙苑蒺藜(微炒)2兩,川牛膝(去皮,酒洗)2兩,川杜仲(酒炒)2兩,防風(酒洗)2兩,甘枸杞子2兩。
上為末,酒煮豬腰子,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空心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起痿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腹脹等症狀。因此,在服用起痿丹之前,最好諮詢醫生的意見。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起痿丹, 出處:《奇效良方》卷四十五。 組成:連翹、防風、荊芥穗、蔓荊子、羌活、獨活、牡丹皮、山梔仁、秦艽、麻黃(去根)、木香各等分。 主治:筋痿。兩手握固無力,兩腿行動無力,急饑食少,口舌生瘡,忽生痰涎,忽然睡中涎溢,身上躁熱,忽時憎寒,項頸強急,小便赤白不定,六腑忽冷忽熱不調。
起痿丹, 出處:《夀世保元》卷五。 組成:菟絲子(酒洗,煨,爛搗餅,曬乾)2兩5錢,肉蓯蓉(酒浸)2兩,川萆薢2兩,破故紙(酒炒)2兩,胡蘆巴(酒炒)2兩,沙苑蒺藜(微炒)2兩,川牛膝(去皮,酒洗)2兩,川杜仲(酒炒)2兩,防風(酒洗)2兩,甘枸杞子2兩。 主治:腎氣虛憊,腰膝痠痛,行步無力。
起痿丹, 出處:《醫方大成》卷四。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1兩,枸杞子(揀去枝梗)1兩,肉蓯蓉(酒浸,焙乾)1兩,沉香(不見火)1兩,官桂1兩,朱砂(别研)1兩,熟地黃(酒浸,蒸)1兩,母丁香1兩,木香(不見火)1兩,陽起石(火煅)1兩,天雄(炮,去皮臍,或鹿茸亦可)1兩,硫黃1兩,麝香(别研)1兩,膩粉半兩,白丁香(少許)。 主治:腎經虛敗,遂成骨痿,腰腳難舉,日加睏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