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起右湯中包含陳皮,主要由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起右湯旨在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嘔吐腹瀉等症,而陳皮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幫助消化,緩解腹脹、嘔吐等症狀。
- 降逆止嘔: 陳皮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氣逆、呃逆嘔吐等症。起右湯中加入陳皮,可以幫助降逆止嘔,緩解噁心嘔吐的症狀。
起右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起右湯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的症狀,而半夏可以有效抑制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效果。
2. 化痰止咳: 半夏除了降逆止嘔之外,還有化痰止咳的功效。起右湯中常會搭配其他化痰止咳的藥材,而半夏可以增強其化痰止咳的效果,達到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的目的。
起右湯中包含天南星,其原因主要有二:
- 化痰止咳: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祛痰止咳、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天南星可有效化解痰液,改善呼吸道通暢。
- 開竅醒神:天南星可通鼻竅,開利九竅,對於昏迷、神志不清、口眼歪斜等症狀,天南星能起到醒腦開竅的作用。
因此,起右湯中加入天南星,可有效解決痰多咳嗽、神志不清等症狀,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起右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起右湯主治濕熱困脾、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茯苓可健脾化濕,消食導滯,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 利水滲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有助於消除濕熱,緩解濕邪困脾所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起右湯中其他藥物如蒼朮、厚朴等也具利水滲濕之效,茯苓與之配合,利水滲濕作用更佳。
起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起右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芩、梔子、知母等,性寒或苦寒,容易傷胃,而甘草可起到緩解其寒性、保護胃氣的作用,使藥效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扶正固本,助益氣血: 甘草具有補氣益血、緩解疲勞、提高免疫力等功效。起右湯主要治療氣陰兩虛、心煩失眠、口乾咽燥等症,甘草的補氣益血作用可以增強治療效果,並能幫助患者恢復元氣,改善體質。
起右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兩個原因:
- 補氣固脫: 起右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脫症,人參性溫味甘,能補氣固脫,益氣復脈。對於氣虛所致的脈微細、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呼吸微弱等症狀,人參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增強患者體質。
- 調和藥性: 起右湯中其他藥材如茯苓、桂枝等,均具有一定寒涼之性,加入人參可以溫和藥性,防止寒涼之性過於強烈,避免對患者造成寒涼刺激,達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目的。
起右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升陽止瀉: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升陽止瀉的功效。起右湯主治脾胃虛寒,氣虛下陷所致的泄瀉,白朮可補脾益氣,固攝脾陽,防止氣虛下陷,達到止瀉的效果。
- 配伍相宜: 起右湯中其他藥物如附子、乾薑等溫陽散寒,而白朮則能補脾益氣,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溫陽健脾,止瀉止痛的作用。白朮的加入,既能提高藥效,又能避免溫陽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傷陰。
起右湯中包含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起右湯主治疝氣,而疝氣常因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烏藥能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溫中散寒: 烏藥還具備溫中散寒的作用,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疝氣疼痛,亦有輔助療效。
總而言之,烏藥在起右湯中扮演著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疝氣疼痛,恢復患者健康。
起右湯中加入羌活,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散寒:羌活味辛性溫,擅長祛除風寒濕邪,尤其適合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與起右湯中其他藥物如防風、獨活、細辛等共同發揮祛風散寒之效,協同作用更顯著。
- 通經活絡:羌活除了祛風散寒外,亦具通經活絡之效,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緩解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與起右湯整體的治療目標相契合。
起右湯中包含秦艽,主要原因有二:
- 疏風散寒、除濕止痛:秦艽味苦性寒,具有疏散風寒、除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起右湯中其他藥材如羌活、防風等配合,可加強其疏風散寒的功效。
- 活血通絡:秦艽還具有一定的活血通絡作用,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和麻木,與起右湯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配合,可加強其活血通絡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起右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源於其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治療方向相符。
起右湯主治寒邪客於陽明經,症見惡寒發熱、肢體疼痛、口渴喜飲、大便祕結等。肉桂溫陽散寒,可溫通陽氣,驅散寒邪,並能助陽氣以行氣血,緩解肢體疼痛。同時,肉桂能補脾腎之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
因此,肉桂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溫陽散寒,更能促進陽氣運行,改善便祕,進而達到治療寒邪客於陽明經的目的。
起右湯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一、祛風止痛:起右湯主治風寒溼痹,症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防風性味辛溫,善於祛散風寒,止痛止癢,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驅除風邪,緩解疼痛的作用。
二、引藥入經:防風入肺經、膀胱經,可引其他藥物入經絡,提高藥效。起右湯中多用辛溫解表之品,防風能引藥直達病所,加強療效。
起右湯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白芷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功效,可治療因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起右湯主治風寒襲表,鼻竅不通,故白芷可發揮其疏散風寒的功效。
- 宣通鼻竅:白芷有通竅之效,可宣通鼻竅,改善鼻塞不通的症狀,配合起右湯其他藥物,共同起到通竅開鼻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起右湯」,以多種藥材達到養血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中風,半身不遂,右側癱瘓,氣虛痰盛,言語困難。
陳皮:
- 補氣健脾、消食化痰、理氣活血、燥濕化痰、止咳平喘。
半夏:
- 化痰止咳、燥濕消腫、益氣補虛、和胃止嘔,降逆止瀉。
天南星:
- 散寒化痰、消腫止痛、燥濕化痰、補氣固精、祛風通絡。
茯苓:
- 滲濕利水、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益氣健胃、補益氣虛、益精補腎。
甘草:
- 益氣補中、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瀉火解毒、緩急止痛。
人參:
- 大補元氣、生津止渴、益氣攝血、扶正固本、養陰生津、保元固脫。
白朮:
- 燥濕健脾、化痰止瀉、除濕利水、益氣健脾、行氣祛痰、固表止汗。
烏藥:
- 行氣止痛、補火助陽、溫中止瀉、燥濕健脾、溫中止嘔、澀腸固精。
羌活:
- 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溫經止痛、止咳平喘、祛濕通絡,散風勝濕。
秦艽:
- 清熱祛風、解毒利尿、散瘀消腫、祛風除濕、益氣活血、溫筋止痛。
肉桂:
- 溫中散寒、補陽散寒、行氣活血、溫補命門、扶助 yang 氣、溫熱 yang 氣。
防風:
- 祛風解表、散寒止痛、活血止痛、解毒透疹、通絡止痛、開竅醒腦。
白芷:
- 散寒止痛、止嘔降逆、通竅止痛、健脾止瀉、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傳統服藥法
陳皮、半夏、南星、茯苓、甘草、人參、白朮、烏藥、羌活、秦艽、桂皮、酒芩、酒柏、防風、白芷。
肥白人,加熟附子3分;言語難,加菖蒲、桔梗;手足不遂,加威靈仙、續斷;血少,加川芎 、當歸;足腫,加防己;大便燥,常服搜風順氣丸。
上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起右湯具有祛痰通絡、開竅醒神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對中藥過敏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起右湯,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陳皮、半夏、南星、茯苓、甘草、人參、白朮、烏藥、羌活、秦艽、桂皮、酒芩、酒柏、防風、白芷。 主治:中風,瘓右者,氣虛痰盛,言語謇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