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除濕湯

JIA JIAN CHU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二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8%
胃經 14%
肝經 13%
心經 11%
腎經 4%
大腸經 4%
膀胱經 4%
膽經 4%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除濕湯」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健脾,助運濕邪: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能夠提升脾胃運化能力,促進濕邪排出體外。濕邪停滯常伴隨脾胃虛弱,人參補氣健脾有助於改善濕邪難以消散的狀況。
  2. 扶正祛邪,提高抗病力: 濕邪侵襲人體會造成氣虛、脾虛,人參補氣固本,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利於驅除濕邪,恢復健康。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濕邪阻滯脾胃,會導致脾虛運化失常,水濕停聚,形成痰飲、水腫等病症。白朮能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水濕,從而達到除濕之效。
  2. 固護脾氣:白朮還能固護脾氣,防止濕邪損傷脾陽。脾陽虛弱,則運化水濕無力,濕邪更容易侵入機體。白朮補益脾陽,提升脾臟運化能力,使濕邪不易侵襲,從而達到除濕的目的。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用以改善體內濕氣過盛的問題。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對於因脾虛濕困而導致的四肢困重、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能促進水濕代謝,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質。此外,茯苓還能寧心安神,對於伴有心悸、失眠等症狀的患者,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因此,在「加減除濕湯」中加入茯苓,可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達到除濕利水、健脾寧心的目的,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補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濕氣的代謝和排出。
  2. 滋陰養血,調節氣血:濕邪易傷脾胃,導致脾虛氣弱,而當歸能滋陰養血,調節氣血,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濕邪的能力。

因此,當歸在「加減除濕湯」中起到活血化瘀、滋陰養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除濕功效。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經活絡: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通經的功效。除濕湯常用於治療濕邪困阻經絡,導致的肢體痠痛、麻木等症狀,而川芎可幫助疏散風寒,促進血液循環,減輕濕邪對經絡的阻滯。
  2. 引藥入肝,助其祛濕: 除濕湯中常使用一些苦寒之藥,以利於清熱利濕,但苦寒之藥易傷脾胃,而川芎可引藥入肝,將藥力引導至肝經,幫助肝經祛濕,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的損傷。

總之,川芎在加減除濕湯中,起到了疏散風寒、通經活絡,以及引藥入肝、助其祛濕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濕邪困阻經絡所致的各種不適症狀。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赤芍」,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濕邪阻滯,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疼痛。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濕熱所致的疼痛,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濕邪停滯狀態。
  2. 疏肝解鬱: 赤芍亦能疏肝解鬱,有助於調節肝氣,使氣血運行順暢。濕邪易困脾,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常,影響氣血運行。赤芍疏肝解鬱,可間接助脾運化,進一步改善濕邪停滯。

因此,赤芍在「加減除濕湯」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止痛活血、疏肝解鬱的多重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除濕止痛的目的。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取其理氣燥濕之效。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濕邪困脾,可致脾失健運,出現腹脹、食少、便溏等症狀。陳皮能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濕邪排出。此外,濕邪阻滯肺氣,可導致咳嗽痰多,陳皮入肺經,能燥濕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因此,在「加減除濕湯」中加入陳皮,可有效改善濕邪困脾、肺氣不暢的病症,達到除濕健脾、理氣化痰的效果。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濕邪阻滯中焦,易導致痰濁凝結,而半夏可有效祛除濕痰,改善胸悶、咳嗽等症狀。
  2. 和胃降逆: 半夏能降逆止嘔,對於濕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脹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濕邪上犯,可導致脾胃氣機失調,而半夏能和胃降逆,使氣機順暢,達到止嘔的目的。

因此,加減除濕湯中加入半夏,可有效祛除濕邪,化解痰濁,並改善因濕邪所致的胃部不適,達到除濕健脾、止嘔化痰的目的。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是針對其燥濕健脾、祛風除痺的功效。

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健脾益氣,對於脾虛濕困、脘腹脹滿、食少便溏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蒼朮還具有祛風除痺的作用,可改善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因此,在「加減除濕湯」中加入蒼朮,可以加強方劑燥濕健脾、祛風除痺的作用,提高其治療濕邪困脾、風寒濕痺等病症的療效。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濕邪阻滯經絡,易致疼痛,而烏藥可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化濕除濁: 烏藥亦有化濕除濁的功效,有助於清除體內濕邪,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除濕止痛。

因此,烏藥在「加減除濕湯」中扮演著行氣止痛、化濕除濁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湯劑的療效。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利濕: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疏肝理氣、行氣利濕的功效。濕邪阻滯,常會導致肝氣鬱結,胸脅脹滿,脘腹痞悶。枳殼可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利溼消腫,從而緩解溼邪所致的各種不適症狀。

2. 化痰止咳,消食導滯: 除溼湯常用於治療溼痰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枳殼還有化痰止咳、消食導滯的功效,可幫助痰液排出,改善胸悶氣喘,同時也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綜上所述,枳殼在加減除濕湯中發揮着疏肝理氣、行氣利溼、化痰止咳、消食導滯等多重功效,有利於增強湯劑的整體療效。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除濕: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燥濕止痛的功效。對於濕邪阻滯經絡,引起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白芷能有效驅散濕邪,解除疼痛。
  2. 通鼻竅:白芷亦能通鼻竅,對於濕邪困阻鼻竅,引起鼻塞、流涕等症狀,白芷可疏通鼻竅,改善鼻部不適。

因此,加減除濕湯加入白芷,既能祛風除濕,又能通鼻竅,有助於改善濕邪所致的各種症狀。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性辛溫,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之效。濕邪阻肺,可導致痰多咳嗽、咽喉不利,桔梗有助於宣散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通竅利氣:桔梗能通利氣機,使氣血流通,對於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肢體沉重、疼痛等症狀,也能起到改善作用。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可針對濕熱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口苦、口渴、小便赤黃、舌苔黃膩等。濕熱為本方主要針對的病機,因此加入黃連可有效去除濕熱,達到除濕之效。
  2. 瀉火解毒: 黃連亦有瀉火解毒之效,可抑制濕熱所引起的發炎反應,避免病情加重。濕熱常伴隨毒素積聚,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進一步幫助身體恢復健康。

總而言之,黃連的加入,一方面可針對濕熱病機進行清熱燥濕,另一方面亦可瀉火解毒,抑制發炎反應,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此方以除濕為主,但若濕邪兼夾熱毒,則需加入黃芩以清熱除濕,避免濕熱蘊結,加重病情。
  2. 解毒止痛:黃芩亦能解毒止痛,若濕邪導致疼痛,黃芩可輔助止痛,改善患者症狀。

因此,黃芩的加入有助於加強方劑清熱除濕、解毒止痛之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加減除濕湯中包含羌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羌活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該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羌活可散寒祛風,解除風寒濕邪對經絡的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利水除濕:羌活亦有宣通水道、利水除濕的作用。濕邪阻滯,會導致水液停滯,羌活可促進水液代謝,利水除濕,緩解因濕邪引起的腫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因此,羌活在加減除濕湯中起到祛風散寒、利水除濕的雙重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祛風散寒:防風性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除濕湯常用於治療濕邪困脾,兼夾風寒者,防風可助於祛除風寒之邪,使濕邪更容易散去。
  2. 疏散風邪:濕邪與風邪常相合而致病,防風能疏散風邪,防止風邪阻滯經絡,加重濕邪的困阻。

因此,防風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達到除濕、祛風的效果,使治療更為全面。

加減除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加減除濕湯通常使用較多辛溫燥烈之藥材,容易傷陰耗氣,而甘草性甘溫,味甘能緩和藥性,避免燥烈之氣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提高藥效。
  2. 甘草具解毒作用: 甘草有解毒之效,可減輕藥材毒性,降低副作用,同時又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除濕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加減除濕湯 」介紹

  • 中藥方劑名稱:加減除濕湯
  • 主治功效:中風,右半身無法活動,手腳麻痺,肌肉與骨骼疼痛。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3.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4.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5.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6.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7.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8.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9.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10.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11.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12.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13.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14.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15. 羌活: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16.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17. 烏藥: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腎經,具有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等功效。
  18.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加減除濕湯 」,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補氣、利水滲濕、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止咳化痰、健脾胃、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右半身無法活動,手腳麻痺,肌肉與骨骼疼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去蘆)8分,白朮(去蘆)1錢2分,白茯苓1錢,當歸(酒洗)1錢,川芎8分,赤芍1錢,陳皮(去白)1錢,半夏(薑制)1錢,蒼朮(米泔制)1錢,烏藥1錢,枳殼(麩炒)1錢,白芷9分,桔梗8分,黃連(酒炒)1錢,黃芩(酒炒)1錢,羌活1錢,防風8分,甘草5分。
身痛,加薑黃;腳痛,加牛膝、防己、威靈仙。
上銼一劑。
加生薑3片,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減除濕湯是一首中醫方劑,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中風後遺症,如右半身不遂、手足癱瘓及筋骨疼痛等。但該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瀉、便溏等症狀。因此,在服用加減除濕湯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以確定是否適合服用該方劑。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半身不遂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除濕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人參(去蘆)8分,白朮(去蘆)1錢2分,白茯苓1錢,當歸(酒洗)1錢,川芎8分,赤芍1錢,陳皮(去白)1錢,半夏(薑制)1錢,蒼朮(米泔制)1錢,烏藥1錢,枳殼(麸炒)1錢,白芷9分,桔梗8分,黃連(酒炒)1錢,黃芩(酒炒)1錢,羌活1錢,防風8分,甘草5分。 主治:中風,右半身不遂,手足癱瘓及筋骨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