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敗毒流氣飲中加入紫蘇葉,主要是利用其辛溫解表、行氣解鬱的特性。
紫蘇葉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行氣解鬱、止咳化痰的作用。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紫蘇葉可以有效驅散風寒,促進汗液排出,緩解感冒症狀。
此外,紫蘇葉還能理氣解鬱,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敗毒流氣飲中加入紫蘇葉,可以起到解表散寒、行氣解鬱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敗毒流氣飲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如下:
- 宣肺利咽: 桔梗性平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敗毒流氣飲主要針對外感風熱、肺氣鬱閉所致的咳嗽、咽痛等症狀,桔梗能疏通肺氣,利咽開音,輔助其他藥材清除肺熱,緩解咽喉腫痛。
- 升提肺氣: 桔梗具有升提肺氣的作用,可以幫助藥物向上運行,達到宣肺止咳的效果。敗毒流氣飲中其他藥材如桑葉、薄荷等,也具有清熱解表的作用,桔梗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材的藥力向上升發,更好地發揮其功效。
敗毒流氣飲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敗毒流氣飲主治外感風熱,邪毒蘊結,症見發熱、咳嗽、胸悶、咽痛等,枳殼可疏散肝氣,使氣機流通,緩解胸悶、咽痛等症狀。
- 利濕化痰,消腫止痛:枳殼還具有利濕化痰、消腫止痛的功效。敗毒流氣飲中加入枳殼,可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胸悶等症狀,並消散局部炎症,減輕咽喉腫痛。
敗毒流氣飲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解表散寒: 防風性溫,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祛除外感風寒,緩解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解表藥物如葛根、羌活等協同作用,提高整體解表效果。
- 止痙止痛: 防風還具有止痙止痛之效,對於因風寒外邪侵襲引起的肌肉疼痛、筋骨痠痛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配合方劑中的其他止痛藥物如柴胡、白芷等,共同發揮止痛作用。
總之,防風在敗毒流氣飲中扮演著解表散寒、止痙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風寒外感所致的各種病症。
敗毒流氣飲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 柴胡性微寒,味苦,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退熱、和解少陽之功效。該方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而柴胡可清熱解表,疏散風邪,使體內鬱熱得以宣洩,達到退熱止痛的效果。
- 調和少陽: 柴胡入肝膽經,可調節少陽經氣,使氣機疏利,促進血液循環,緩解感冒所引起的頭昏腦脹、咽喉腫痛、口苦等症狀。此外,柴胡還可協調脾胃,促進消化,緩解感冒引起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敗毒流氣飲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敗毒流氣飲中包含多種藥材,性質各異,甘草能起到協調各藥功效,防止藥物相互剋制的作用,使藥力發揮更為協調。
- 緩解毒性: 甘草具有解毒作用,能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毒副作用,保護患者的身體。此外,甘草還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敗毒流氣飲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熱、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川芎能起到疏風清熱、解毒止痛的作用,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能有效清除體內毒素,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川芎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對於因風熱邪毒侵襲導致的疼痛,能起到緩解作用。與方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解除疼痛。
敗毒流氣飲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散風寒、解表邪:白芷味辛溫,入肺經,具有散風寒、解表邪之效,可有效驅散外感風寒之邪,緩解流感初期鼻塞、流涕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解表藥物如葛根、柴胡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解表散寒的功效。
- 通鼻竅、止流涕:白芷亦有通鼻竅、止流涕之效,可改善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鼻塞不通、流清涕等症狀,配合其他辛溫解表藥物,能更有效地消除鼻塞、通利鼻竅,改善鼻部不適。
敗毒流氣飲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熱毒症狀: 白芍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柔肝之功效,可緩解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咽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相配合,能有效地消退熱毒。
- 保護肝脾: 白芍能養肝柔肝,緩解肝脾鬱熱,避免熱毒傷及肝脾,保護其功能,使之更好地參與抗邪,提高機體免疫力。
白芍的加入,使得敗毒流氣飲既能有效清熱解毒,又能保護臟腑,使之更全面、更安全地治療熱毒病症。
敗毒流氣飲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敗毒流氣飲主要針對外感熱毒、氣血瘀滯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驅散外邪,緩解症狀。
- 補血養血,滋潤肺燥:當歸同時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提升抵抗力。敗毒流氣飲中,當歸能滋潤肺燥,緩解咳嗽、咽乾等症狀,有助於恢復患者體力,促進康復。
敗毒流氣飲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表散寒,通絡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濕、止痛的功效。本方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症見發熱、頭痛、惡寒、鼻塞等,羌活可發散風寒,疏通經絡,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2. 配伍增效: 羌活與方中其他藥材如葛根、柴胡、防風等協同作用,共同發揮解表散寒、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增強治療效果,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敗毒流氣飲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化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敗毒流氣飲以清熱解毒為主,而濕熱往往為邪氣留戀體內的根源,茯苓有助於化解濕熱,促進邪氣外泄,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 健脾益氣: 敗毒流氣飲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病程中往往伴隨脾胃功能受損,表現為乏力、食慾不振等。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敗毒流氣飲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烏藥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流感患者常伴有胸悶氣短、呼吸不暢等症狀,烏藥可疏解肝氣鬱結,使氣機通暢,利於肺氣宣降,緩解呼吸道症狀。
- 溫肺止咳:烏藥性溫,能溫肺散寒,止咳化痰。流感患者常因外邪入侵,肺氣受損,出現咳嗽、痰多等症狀,烏藥可溫肺散寒,止咳化痰,促進呼吸道恢復。
因此,烏藥在敗毒流氣飲中起到了疏肝理氣、溫肺止咳的功效,有助於緩解流感患者的呼吸道症狀,促進疾病恢復。
敗毒流氣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化痰: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化痰、燥濕健脾的功效。敗毒流氣飲治療外感風熱,往往伴有痰熱壅肺,氣機阻滯的症狀,陳皮可疏散肺氣,化解痰熱,使氣機通暢,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 調和藥性: 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等味苦寒,容易傷脾胃,而陳皮性溫,能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敗毒流氣飲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火腰帶毒」與「發背」,其病機據原文所述為「心肝二經熱毒流滯膀胱,壅於皮膚」。傳統中醫認為:
- 火腰帶毒:屬纏腰火丹(類似帶狀皰疹)範疇,因心肝鬱火挾濕熱下注,循經纏繞腰腹發為紅腫熱痛。
- 發背:多為熱毒壅滯背部腠理,氣血瘀阻成癰,與「心肝熱毒上攻」或「膀胱經濕熱鬱蒸」相關。
此方針對「熱毒流滯」之病機,強調「流氣敗毒」,透過行氣解鬱、疏風散邪兼清熱除濕,使毒邪外透。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解鬱,開通壅滯
- 核心藥組:香附、烏藥、檳榔、枳殼、陳皮
香附疏肝解鬱,烏藥行氣散寒,檳榔下氣破滯,枳殼寬中消脹,陳皮理氣健脾,合而疏通三焦氣機,化解熱毒鬱結之基礎。
2. 疏風透表,散邪外達
- 風藥組合:羌活、防風、荊芥、桂枝、紫蘇
羌活散太陽經風濕,防風祛風勝濕,荊芥輕透表邪,桂枝溫通經脈,紫蘇解表行氣,協同開腠理、助毒邪外散,尤適「皮膚壅滯」之病位。
3. 清熱利濕,瀉火解毒
- 清熱藥對:黃柏、山梔仁、木瓜
黃柏清下焦濕熱,山梔仁瀉三焦火邪、利尿導熱下行,木瓜化濕舒筋,針對「熱毒流滯膀胱」之濕熱兼證。
4. 調和經絡,引藥達病所
- 引經佐使:桔梗(載藥上行)、獨活(祛下焦風濕)、甘草(調和諸藥)
桔梗與檳榔形成升降相因,獨活助羌活通絡,甘草緩和峻藥之性,使全方攻邪不傷正。
推理功效與機理
全方以「流氣」為綱,氣行則毒散:
- 行氣解鬱→破心肝鬱火之根源
- 疏風散邪→開皮膚腠理之壅滯
- 清熱利濕→導膀胱積熱下行
三法並用,使熱毒從表(發汗)裡(利尿)分消,符合「火鬱發之」治療原則,適用於熱毒壅滯兼氣機不暢之實證。
傳統服藥法
紫蘇、桔梗、枳殼、檳榔、陳皮、羌活、防風、荊芥、木瓜、桂枝、黃柏、獨活、烏藥、甘草、香附、山梔仁。
水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敗毒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紫蘇、厚朴、枳殼、桔梗、陳皮、烏藥、白芍、白芷、香附、檳榔、木香、木瓜、牛膝、杜仲、防風、甘草。 主治:腎經寒氣阻滯而成委中毒。
敗毒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紫蘇、桔梗、枳殼、甘草、香附、防風、川芎、羌活、獨活、白芷、白芍、檳榔、茴香、澤瀉、玄胡索。 主治:心經伏熱,結聚成毒,而爲小腸流註。
敗毒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紫蘇、人參、桔梗、枳殼、甘草、柴胡、川芎、羌活、白芷、防風、白朮、芍藥、金銀花。 主治:腎經虛,熱毒傷於大腸之經,並聚成毒,而爲坐馬癰。
敗毒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紫蘇、桔梗、枳殼、檳榔、陳皮、羌活、防風、荊芥、木瓜、桂枝、黃柏、獨活、烏藥、甘草、香附、山梔仁。 主治:小腸、腎經傷於寒熱邪氣,毒流於腿,發爲腿遊風。
敗毒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組成:紫蘇、桔梗、枳殼、防風、柴胡、甘草、川芎、白芷、芍藥、當歸、羌活、茯苓、烏藥、陳皮。 主治:心肝二經熱毒,流滯於膀胱不行,壅在皮膚,而爲火腰帶毒。發背。
敗毒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人參、乾葛、枳殼、桔梗、甘草、柴胡、防風、細辛、薄荷、川芎、羌活、芍藥、獨活、白芷、紫蘇、天花粉。 主治:六腑與陰陽不調,氣上熱壅,而成瘻毒,傷於腦經,發爲頂門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