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毒散

追毒散

ZHUI D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四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7%
肝經 13%
胃經 11%
心經 9%
膀胱經 5%
腎經 5%
大腸經 5%
三焦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3%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追毒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騎馬癰」,即因長期騎馬摩擦或濕熱下注所致之癰瘡腫毒,多發於會陰、臀部等易受壓迫部位,症見局部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潰爛。此方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主要功效,尤其適用於熱毒蘊結之症。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螺兒青(膽礬)

    • 性味:酸、澀、寒,有毒。
    • 功效:具強力清熱解毒、燥濕殺蟲、蝕瘡去腐之效。古常用於癰疽腫毒、潰爛傷口,能迅速收斂瘡面並排膿。其寒涼之性可直折熱毒,配合白礬外用或內服可加強消炎之效。
  2. 揀甘草(生甘草)

    • 性味:甘、平。
    • 功效: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並能調和藥性,減緩螺兒青之毒性。其甘緩特性可防止寒涼藥傷正,同時增強黏膜修復能力,對癰瘍潰爛處有保護作用。
  3. 白礬(明礬)

    • 性味:酸、澀、寒。
    • 功效:燥濕解毒、止血斂瘡,擅長收斂瘡口、減少滲液。與螺兒青協同,可增強殺菌消炎效果,加速癰腫的乾燥與癒合。

組方邏輯與可能功效

  • 清熱解毒為主:螺兒青與白礬均屬寒涼之品,針對熱毒蘊結之癰瘡,直接清解火毒。
  • 燥濕收斂為輔:白礬之酸澀配合螺兒青,可乾瘡祛濕,減少膿液分泌,防止感染擴散。
  • 調和緩衝為佐:甘草居中調和,既緩和峻烈藥性,又顧護脾胃,避免毒性過傷正氣。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清解熱毒—乾濕斂瘡—調和藥性」的協同作用,迅速抑制局部炎症,促進瘡口癒合。內服後以新汲水(清涼井水)送服,加強清熱效果,符合「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適用於急性熱毒型癰瘍。需注意膽礬毒性,應嚴格控制劑量(原文註明「每服一錢」)。

整體而言,【追毒散】為針對實熱癰瘡的速效方,體現了古代「以毒攻毒」與「標本兼治」的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螺兒青1兩,揀甘草1兩,白礬2錢半。
上為細末。
每服1錢,新汲水調下,立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霍亂癤和癰細菌性食物中毒淋巴腺炎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追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三。 組成:滑石、寒水石、黃連、大黃。 主治:一切癰疽瘡癤。

追毒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一○七。 組成:雄黃、人言、硼砂、輕粉、寒水石、龍骨各等分。 主治:一切疳。

追毒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五靈脂1兩,川烏頭(炮)1兩,僵蠶1兩,全蠍5錢。 主治:一切惡瘡,膿水不收。

追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五。 組成:巴豆半兩(去皮),雄黃3錢,豆粉3錢。 主治:追毒,去死肉。主治:一切惡瘡。

追毒散,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人參、黃耆、厚朴、甘草、防風、柴胡、川芎、羌活、桔梗、枳殼、烏藥、歸身、芍藥、白芷。 主治:騎馬癰。

追毒散, 出處:《活人心統》卷三。 組成:川山甲(炒)3錢,川歸3錢,大黃3錢,玄明粉1錢5分,僵蠶1錢5分,乳香1錢5分,沒藥1錢5分,白芷2錢。 主治:一切痛疽、便毒初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