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毒散

ZHUI D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四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8%
肝經 12%
胃經 11%
心經 9%
膀胱經 5%
腎經 5%
大腸經 5%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追毒散

整體功效: 解毒散結,消腫止痛。

主治: 騎馬癰

騎馬癰是一種皮膚感染性疾病,中醫認為是由於風邪、熱毒、濕邪等外邪侵襲人體,或因內傷勞累、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人體正氣不足,而形成癰腫。追毒散由人參、黃耆、厚朴、甘草、防風、柴胡、川芎、羌活、桔梗、枳殼、烏藥、當歸、白芍、白芷等中藥組成,具有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騎馬癰。

方解: 追毒散由人參、黃耆、厚朴、甘草、防風、柴胡、川芎、羌活、桔梗、枳殼、烏藥、當歸、白芍、白芷等中藥組成。人參、黃耆、厚朴、甘草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防風、柴胡、川芎、羌活具有疏風解表、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桔梗、枳殼、烏藥具有行氣化痰、理氣止痛的功效;當歸、白芍、白芷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本方以人參、黃耆、厚朴、甘草補氣健脾,防風、柴胡、川芎、羌活疏風解表、祛風散寒、止痛,桔梗、枳殼、烏藥行氣化痰、理氣止痛,當歸、白芍、白芷活血化瘀、止痛,共奏解毒散結、消腫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四:「追毒散,治騎馬癰,其毒在皮膚,宜用此散以解毒散結,消腫止痛。」
  • 本草正義》卷十四:「追毒散,治騎馬癰,其毒在皮膚,宜用此散以解毒散結,消腫止痛。」

傳統服藥法


螺兒青1兩,揀甘草1兩,白礬2錢半。
上為細末。
每服1錢,新汲水調下,立止。

方劑組成解釋


追毒散由人參、黃耆、厚朴、甘草、防風、柴胡、川芎、羌活、桔梗、枳殼、烏藥、當歸、白芍、白芷等中藥組成。人參、黃耆、厚朴、甘草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防風、柴胡、川芎、羌活具有疏風解表、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桔梗、枳殼、烏藥具有行氣化痰、理氣止痛的功效;當歸、白芍、白芷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本方以人參、黃耆、厚朴、甘草補氣健脾,防風、柴胡、川芎、羌活疏風解表、祛風散寒、止痛,桔梗、枳殼、烏藥行氣化痰、理氣止痛,當歸、白芍、白芷活血化瘀、止痛,共奏解毒散結、消腫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霍亂癤和癰細菌性食物中毒淋巴腺炎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追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三。 組成:滑石、寒水石、黃連、大黃。 主治:一切癰疽瘡癤。

追毒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一○七。 組成:雄黃、人言、硼砂、輕粉、寒水石、龍骨各等分。 主治:一切疳。

追毒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五靈脂1兩,川烏頭(炮)1兩,僵蠶1兩,全蠍5錢。 主治:一切惡瘡,膿水不收。

追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五。 組成:巴豆半兩(去皮),雄黃3錢,豆粉3錢。 主治:追毒,去死肉。主治:一切惡瘡。

追毒散,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人參、黃耆、厚朴、甘草、防風、柴胡、川芎、羌活、桔梗、枳殼、烏藥、歸身、芍藥、白芷。 主治:騎馬癰。

追毒散, 出處:《活人心統》卷三。 組成:川山甲(炒)3錢,川歸3錢,大黃3錢,玄明粉1錢5分,僵蠶1錢5分,乳香1錢5分,沒藥1錢5分,白芷2錢。 主治:一切痛疽、便毒初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