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6%
心經 14%
肝經 14%
胃經 14%
膽經 4%
心包經 3%
腎經 3%
大腸經 2%
小腸經 1%
膀胱經 1%
三焦經 1%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人參輕骨散

整體功效

疏風散寒,宣肺透熱,化痰止咳,活血通絡。

主治

四時傷寒頭痛壯熱,項背拘急骨節煩疼憎寒惡風,肢體困倦,大便不調,小便赤澀嘔逆煩渴;或傷風感寒,頭痛體熱,鼻塞聲重,咳嗽痰涎;或山嵐瘴氣時行疫癘潮熱往來;或療五勞七傷中脘氣滯,心腹痞悶,停痰嘔逆,冷氣奔衝,攻註刺痛;婦人血氣撮痛,經候不調

此方由川貝母、茯苓、半夏、枳殼、蒼朮、人參、白朮、白芷、陳皮、秦艽、赤芍、川芎、當歸、肉桂、乾薑、柴胡、麻黃、桔梗、甘草、厚朴等中藥組成。具有疏風散寒、宣肺透熱、化痰止咳、活血通絡的功效。主治四時傷寒、頭痛壯熱、項背拘急、骨節煩疼、憎寒惡風、肢體困倦、大便不調、小便赤澀、嘔逆煩渴;或傷風感寒、頭痛體熱、鼻塞聲重、咳嗽痰涎;或山嵐瘴氣、時行疫癘、潮熱往來;或療五勞七傷、中脘氣滯、心腹痞悶、停痰嘔逆、冷氣奔衝、攻註刺痛;婦人血氣撮痛,經候不調。

文獻參考

醫學衷中參西錄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傳統服藥法

貝母(去心)1兩,白茯苓(焙)1兩,半夏(煮)1兩,枳殼(去瓤,炒)2兩半,蒼朮(浸1宿)6兩,人參2兩,白朮(焙)2兩,白芷(不見火)2兩,陳皮(去白)2兩,秦艽2兩,赤芍藥2兩,川芎1兩半,當歸(去蘆,焙)1兩半,肉桂(去粗皮)1兩半,乾薑(炮)1兩半,柴胡(去蘆)3兩,麻黃(去根節)3兩,桔梗(去蘆)4兩,甘草(熞)4兩,厚朴4兩(薑汁浸)。
身體倦怠,加烏梅1個;咳嗽加大棗2枚。
上藥為細末。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7分,通口稍熱服,不拘時候。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辛溫解表、宣肺透熱的麻黃、桂枝、柴胡、白芷、陳皮、秦艽、川芎、赤芍、乾薑、生薑、大棗等藥物組成,具有辛溫解表、宣肺透熱的功效。

本方由苦寒清熱、燥濕化痰的半夏、茯苓、白朮、厚朴、甘草等藥物組成,具有苦寒清熱、燥濕化痰的功效。

本方由辛溫行氣、溫中散寒的枳殼、蒼朮、人參、白朮等藥物組成,具有辛溫行氣、溫中散寒的功效。

本方由活血通絡、止痛的川貝母、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等藥物組成,具有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

本方由補益氣血、健脾和胃的黃芪、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藥物組成,具有補益氣血、健脾和胃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辛溫解表、宣肺透熱、化痰止咳、活血通絡的功效,適用於四時傷寒、頭痛壯熱、項背拘急、骨節煩疼、憎寒惡風、肢體困倦、大便不調、小便赤澀、嘔逆煩渴;或傷風感寒、頭痛體熱、鼻塞聲重、咳嗽痰涎;或山嵐瘴氣、時行疫癘、潮熱往來;或療五勞七傷、中脘氣滯、心腹痞悶、停痰嘔逆、冷氣奔衝、攻註刺痛;婦人血氣撮痛,經候不調。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咳血
小便顏色偏黃
肺氣腫
身體發低熱
肺結核
百日咳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支氣管炎
痲風 [漢生氏病]
鼻咽腫瘤
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
高血壓性心臟病
高血壓性腎臟病
鼻息肉
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輕骨散, 出處:《局方》卷二(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貝母(去心)1兩,白茯苓(焙)1兩,半夏(煮)1兩,枳殼(去瓤,炒)2兩半,蒼朮(浸1宿)6兩,人參2兩,白朮(焙)2兩,白芷(不見火)2兩,陳皮(去白)2兩,秦艽2兩,赤芍藥2兩,川芎1兩半,當歸(去蘆,焙)1兩半,肉桂(去粗皮)1兩半,乾薑(炮)1兩半,柴胡(去蘆)3兩,麻黃(去根節)3兩,桔梗(去蘆)4兩,甘草(熞)4兩,厚朴4兩(薑汁浸)。 主治:四時傷寒,頭痛壯熱,項背拘急,骨節煩疼,憎寒惡風,肢體困倦,大便不調,小便赤澀,嘔逆煩渴;或傷風感寒,頭痛體熱,鼻塞聲重,咳嗽痰涎;或山嵐瘴氣,時行疫癧,潮熱往來;或療五勞七傷,中脘氣滯,心腹痞悶,停痰嘔逆,冷氣奔衝,攻註刺痛;婦人血氣撮痛,經候不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熟料五積散

相似度 80%

降生散

相似度 77%

五積散

相似度 77%

回稍散

相似度 77%

參苓散

相似度 75%

加味五積飲

相似度 75%

衝和飲

相似度 73%

加味流氣飲

相似度 72%

荊防五積散

相似度 72%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