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積散

Wu J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9%
胃經 17%
肝經 13%
心經 10%
腎經 5%
大腸經 4%
膀胱經 2%
膽經 1%
心包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積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解表,散寒止咳:麻黃性溫,具有宣肺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五積散主要治療小兒積滯,而積滯往往伴隨脾胃虛寒,導致肺氣不宣,出現咳嗽、鼻塞等症狀。麻黃在此方中發揮宣肺解表的作用,助於疏通肺氣,緩解呼吸道症狀。
  2. 溫陽化氣,驅散寒邪:麻黃性溫,能溫陽化氣,驅散寒邪。小兒積滯常伴隨陽氣不足,寒邪內侵,導致脾胃失調。麻黃溫陽化氣,可溫煦脾胃,助消化吸收,進而緩解積滯症狀。

綜上所述,麻黃在五積散中發揮宣肺解表、散寒止咳和溫陽化氣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小兒積滯所引起的呼吸道症狀和脾胃虛寒症狀。

五積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五積散的主要作用為清熱化痰、消積止痛,其中多為寒涼之品。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既可緩解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的刺激,又能增強藥效,使諸藥相得益彰。
  2. 補脾益氣:五積散治療的積滯多與脾胃虛弱相關,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的功效。甘草的加入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積滯的消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五積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降逆止呃的作用。五積散中常因積滯阻滯胃腸,導致氣逆上衝,出現嘔吐、呃逆等症狀。生薑可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緩解積滯所致的胃氣不和。
  2. 助藥力: 生薑本身辛溫,可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五積散中常加入一些寒涼藥物,如白朮、蒼朮等,生薑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而傷脾胃的作用,使藥效更趨平和。

五積散方中包含白芍,主要是因為白芍具有以下作用:

  1. 緩解肝脾不和,疏肝理氣: 五積散主治脾胃積滯、肝氣鬱結,而白芍能緩解肝氣鬱結,疏肝理氣,協調肝脾功能,有助於脾胃運化,消除積滯。
  2. 養血柔肝,止痛: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作用,可以緩解肝臟氣血不足,達到止痛的效果。五積散中加入白芍,可以改善因肝氣鬱結引起的腹痛、脅痛等症狀。

五積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通鼻竅:白芷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五積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脾胃積滯所致的感冒、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白芷的加入可以疏散風寒,通暢鼻竅,幫助患兒恢復呼吸通暢。
  2. 解毒消腫,止痛:白芷還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五積散中,白芷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消解積滯,緩解患兒因脾胃積滯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總而言之,五積散中加入白芷,是為了更好地疏散風寒、通鼻竅,同時解毒消腫,止痛,從而達到治療小兒脾胃積滯的目的。

五積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五積散針對脾胃積滯、痰濕阻滯之症,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2. 和胃止嘔: 半夏能降逆止嘔,緩解脾胃不和引起的噁心嘔吐,同時也能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促進消化。

因此,半夏在五積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解決脾胃積滯、痰濕阻滯所引起的各種不適,使患者恢復健康。

五積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化痰: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可針對脾胃濕困、痰濕阻滯所致的食積、積滯等症狀,促進脾胃運化,化解痰濕,達到消積止痛之效。
  2. 健脾開胃:蒼朮味辛,具有健脾開胃的功效,可增進脾胃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消積除脹、健脾和胃的目的。

五積散中包含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化痰: 陳皮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燥濕健脾的功效。五積散主要針對小兒脾胃積滯、痰濕阻滯所致的病症,而陳皮的理氣化痰作用,可幫助疏通脾胃氣機,化解痰濕,改善消化功能。
  2. 健脾和胃: 陳皮還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五積散中其他藥物如山楂、麥芽等也具有消食化積的作用,陳皮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增強健脾和胃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五積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五積散用於治療小兒五積,其中包括積食、積滯、積熱、積冷等。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除積聚的病邪,緩解腹痛、便祕等症狀。

二、疏散風寒: 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作用。五積散中常與其他溫陽散寒藥物配伍,例如乾薑、肉桂等,共同發揮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有效改善小兒因風寒積滯引起的症狀。

五積散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活血化瘀: 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積滯。五積散的方劑主要是針對脾胃積滯,而當歸能幫助消化系統的氣血運行,促進消化吸收。
  2. 補血養血: 當歸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血不足,進一步促進脾胃功能,提升消化吸收能力。

總之,當歸在五積散中起到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脾胃積滯,提升整體療效。

五積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化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五積散用於治療脾胃積滯,而茯苓能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消化吸收,解除積滯,改善脾虛濕困的症狀。
  2. 滲濕利水: 茯苓兼具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緩解水溼停滯所致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五積散中的其他藥材如蒼朮、厚朴也具有燥濕化濕的作用,與茯苓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五積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溫中散寒,化積止痛: 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積止痛的功效。五積散用於治療脾胃積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食慾不振等症,而乾薑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消除積滯,緩解疼痛。
  2. 助其他藥材發揮效力: 五積散中其他藥材如山楂、麥芽等,多具消食化積作用,但性偏寒涼,加入乾薑可中和其寒性,避免寒涼損傷脾胃,同時也能夠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之,乾薑在五積散中起到溫中散寒、化積止痛、協調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更好地治療脾胃積滯。

五積散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積化滯: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五積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積滯,而厚朴可以幫助消解積滯,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2. 降逆止嘔: 厚朴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五積散中常含有其他具有燥濕化痰功效的藥材,若脾胃虛弱,容易出現嘔吐等症狀。厚朴能降逆止嘔,防止藥材過於燥烈而損傷脾胃,使藥效得以更好地發揮。

五積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作用。五積散旨在治療小兒積滯,而積滯常伴有痰濁阻滯,氣機不利,導致咳嗽、咽喉腫痛等症。桔梗的宣肺利咽作用,可以疏通氣道,化解痰濁,改善呼吸道症狀。
  2. 散結消積: 桔梗具有散結消積的功效,可以幫助消散積聚在胃腸道的食積、痰積,改善消化功能。五積散中,桔梗與其他消積化滯藥物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清除積滯,恢復脾胃功能,達到治療小兒積滯的目的。

五積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散寒: 五積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積滯停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引藥入經的作用,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陽氣恢復,有助於消食化積,緩解脘腹冷痛。

2. 行氣活血: 肉桂還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從而達到化積止痛的效果。

五積散中包含枳殼,主要源於其行氣消積之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經,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方中以其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食積脹滿,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消積化滯的目的。

此外,枳殼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食積引起的嘔吐也有輔助效果。因此,五積散中加入枳殼,是為了全方位解決食積問題,達到消食導滯的療效。

主治功效


五積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組成

五積散由以下中藥組成:

  •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甘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
  • 生薑:祛風散寒,和胃止嘔。
  • 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 白芷:疏散風寒,通鼻止痛。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蒼朮:燥濕健脾,化滯消積。
  • 陳皮:理氣和胃,化痰止咳。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止癢。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 乾薑:溫中散寒,助消化。
  • 厚朴:行氣除滿,消食導滯。
  • 桔梗:宣肺止咳,利咽開音。
  • 肉桂:溫中散寒,暖腎助陽。
  • 枳殼:破氣消積,行氣寬中。

主治功效

五積散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證,症見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腰股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亦可用於婦女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屬寒凝氣滯者。

治療原理

五積散的治療原理可從其組成藥物的功效來分析:

  1. 解表散寒: 麻黃、桂枝、生薑、白芷等藥物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可以解除外感風寒引起的表證,如身熱無汗、頭痛身疼等。

  2. 溫中散寒、燥濕化痰: 乾薑、肉桂、蒼朮、半夏、厚朴等藥物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驅除體內的寒濕之邪,改善脾胃功能,消除胸滿、腹痛、嘔吐等症狀。

  3. 理氣和胃: 陳皮、枳殼、厚朴等藥物具有理氣和胃、行氣除滿的作用,可以疏通氣機,消除胸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4. 活血調經: 當歸、川芎、白芍等藥物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血瘀引起的疼痛,調和婦女的月經。

  5. 利水滲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作用,可以排出體內多餘的水濕,並有助於安神。

綜合以上分析,五積散通過解表散寒、溫中燥濕、理氣和胃、活血調經等多重功效,達到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所致諸症的目的。其藥性偏溫燥,適用於寒邪偏盛的證候。

古文中的應用與加減變化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來看,五積散在古代臨床應用中非常廣泛,且常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變化。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應用情況:

  • 風濕痹痛: 《本經逢原》、《本草綱目》、《本草求真》等提到五積散可加穿山甲、全蠍等治療風濕痹痛,特別是身體強直不能屈伸、疼痛難忍者。
  • 腰痛: 《類證治裁》、《醫方集宜》、《嚴氏濟生方》、《仁術便覽》、《奇效良方》、《世醫得效方》、《醫學綱目》、《雜病心法要訣》、《証治準繩‧女科》、《婦人大全良方》、《醫學入門》、《醫學從眾錄》、《重訂靈蘭要覽》、《醫述》、《傷寒纘論·傷寒緒論》等多部著作提到五積散可用於治療腰痛,特別是因寒濕、風寒、腎虛等引起的腰痛,常加杜仲、吳茱萸、桃仁、防風、全蠍等。
  • 腳氣: 《世醫得效方》、《仁齋直指方論》、《醫學入門》、《雜病廣要》、《幼幼集成》、《証治準繩‧類方》等提到五積散可用於治療腳氣,常加木瓜、檳榔、牛膝等。
  • 疝氣: 《皇漢醫學》、《世醫得效方》、《雜病廣要》、《古今醫鑒》、《壽世保元》、《醫學入門》等提到五積散可用於治療疝氣,常加茴香、木香、吳茱萸、桃仁、延胡索等。
  • 婦科疾病: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雞峰普濟方》、《婦人大全良方》、《証治準繩‧女科》、《女科切要》、《女科秘要》、《女科經綸》、《女科折衷纂要》、《濟陰綱目》、《醫方集解》、《醫學入門》、《濟世全書》、《壽世保元》、《校註婦人良方》、《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醫學集成》等多部著作提到五積散可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諸症等,常加醋、香附、紅花、當歸、牛膝、澤蘭葉等。
  • 疫病: 《類證治裁》、《世醫得效方》、《時方妙用》、《濟世神驗良方》、《溫熱經緯》、《重訂通俗傷寒論》、《醫學從眾錄》、《續名醫類案》、《傷寒六書》等提到五積散可用於治療某些疫病,但也有醫家對其在疫病中的應用提出質疑,認為其溫燥之性可能加重病情。
  • 產後疾病:《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世醫得效方》、《婦人大全良方》、《証治準繩‧女科》、《女科秘要》、《女科經綸》、《幼幼集成》、《醫方集宜》、《嚴氏濟生方》、《濟陰綱目》、《校註婦人良方》、《壽世保元》、《續名醫類案》、《醫學入門》、《醫學綱目》、《醫學從眾錄》、《眉壽堂方案選存》、《醫碥》、《醫學實在易》、《傷寒直指》等多部著作提到五積散可用於治療產後多種疾病,如產後寒熱、腹痛、惡露不下、身痛等,常去麻黃,或加醋、紅花、桃仁等。
  • 外科疾病:《外科心法》、《外科正宗》、《外科大成》、《外科理例》、《瘍醫大全》、《醫學入門》、《醫學集成》、《醫宗必讀》等著作中提到五積散可加減應用於治療附骨疽、脛部血風瘡、鶴膝風等外科疾病。
  • 小兒科疾病:《幼科證治準繩》、《幼科切要》、《幼科類萃》、《幼科折衷》、《醫學入門》等著作中提到五積散可應用於小兒痘瘡、傷寒、陰暑等疾病。
  • 跌打損傷:《跌打損傷回生集》、《雜病廣要》等著作中提到五積散可加減應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閃肭腰痛等。

總結

五積散是一個經典的中藥複方,具有發表溫中、順氣化痰、活血消積的功效。其應用廣泛,涵蓋內、外、婦、兒等多個科別,且常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變化。通過對其組成、功效、治療原理以及古文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五積散的臨床價值和應用規律。需要注意的是,五積散藥性偏溫燥,對於陰虛火旺、熱證的患者應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下背部疼痛左下腹側部痛頭痛後頭痛白帶膏肓痛陰囊搔癢正側臉頰痛產後身痛下腹部痛前額頭痛肩背交接處肩痛上腹胃脘痛右下腹側部痛肩關節痛偏頭痛肚臍周圍腹痛惡露不下上背部疼痛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五積散, 出處:《虺後方》。 組成:肉桂、乾薑、當歸、白芍、半夏、枳殼、桔梗、白芷、麻黃、川芎各等分。 主治:陰陽兩感,內傷生冷,外傷風寒,頭疼嘔吐,滿身拘急,腹痛,憎寒發熱。

五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八。 組成:石榴皮2分,荊三棱2分,巴豆2分,五靈脂2分,甜葶藶2分,大戟2分,芫花2分,甘遂2分,杏仁2分,大黃2分,烏梅2分,鹽豉2分。 主治:五積六聚,並酒積蠱氣所傷。

五積散,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組成:白芷2分,川芎2分,桔梗1分半,芍藥2分,甘草(炙)2分,茯苓2分,當歸2分,桂枝2分,半夏2分,陳皮5分,枳殼5分,麻黃5分,蒼朮1錢,厚朴4分。 主治:冬月痘出不快。

五積散,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蒼朮2錢,白芷2錢,法夏(薑汁炒)2錢,桔梗2錢,川芎2錢,銀花1錢5分(薑汁炒),僵蠶1錢5分(薑汁炒),厚朴(薑汁炒)1錢,枳殼1錢,粉草1錢,煨薑3片。 主治:白喉寒證,白見於關內,成點成塊,或滿喉俱白,色如凝膏,喉內淡紅微腫,時痛時止,頭項強痛,身重,惡寒發熱,咳嗽結胸,聲低痰壅,舌苔必白而厚,不思飲食,目眩倦卧,或手足冷逆,欲吐腹痛。

五積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蒼朮20兩,桔梗10兩,陳皮6兩(去白),吳白芷子兩,厚朴2兩(去皮),枳殼4兩(麸炒),官桂(去皮)春夏用3兩,秋冬用4兩,芍藥1兩,白茯苓1兩(去皮),當歸2兩,人參2兩,川芎1兩半,甘草3兩,半夏1兩(洗7遍),乾薑春夏用1兩半,秋冬用3兩。 主治:一切氣。陰氣傷寒,或脾胃不和,內傷冷食,渾身疼痛,頭昏無力,或痰逆,或胸膈不利、氣壅,或多噎塞,飲食不下,及元氣攻刺,兩脅疼痛;女人血海久冷,月候不勻,走疰腹痛及不行,或産前胎不安,傷胎腹痛,或難産、胎死腹中者。

五積散, 出處:《理傷續斷方》。 組成:蒼朮20兩,桔梗20兩,枳殼6兩,陳皮6兩,芍藥3兩,白企3兩,川芎3兩,川歸3兩,甘草3兩,肉桂3兩,茯苓3兩,半夏(湯泡)3兩,厚朴4兩,乾薑4兩,麻黃(去根節)6兩。 主治:發表溫裏,順氣化痰,活血調經。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助氣催産。解表溫中,消痞調經。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肩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以及腳氣痹痛,瘡瘍癰疽,婦女血氣不和,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屬於寒濕者。陰經傷寒,脾胃不和。太陰傷寒,積聚腹痛。感寒發瘧初作。寒濕傷腎,氣滯腰疼,不可俯仰。産後身痛,兼感寒傷食。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附骨、咬骨二疽,初起不紅不熱,如同傷寒,漸次漫腫無頭,筋骨疼痛,腿不能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