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0%
胃經 20%
肝經 14%
心經 8%
大腸經 4%
膀胱經 2%
腎經 2%
心包經 1%
膽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2-08-13

主治功效

本方係針對寒、濕、氣、血、痰五積而設,故名五積散。方中麻黃、白芷發汗解表;乾薑、肉桂溫中散寒、四味相伍共奏祛寒之功,以治五積之本

蒼朮、厚朴健脾燥濕,以消食滯;陳皮、半夏理氣化痰以治痰積;桔梗、枳實升降氣機以解氣鬱;歸、芎、芍、養血活血,以祛血瘀,甘草、生薑調和諸藥。

諸藥合用,解內外之寒,並使脾胃得健,痰消濕化,氣血宣通,諸病悉解。本方能行氣和血,故對婦女血氣不和、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症亦可加減運用。

發表溫中、順氣化痰、活血消積。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證、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腰股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 婦女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屬寒凝氣滯者。

相關證候

外感風寒

外感風寒

風寒犯肺,風寒束表,風寒閉肺,風寒襲表,風寒,風寒外侵,風寒外襲,風寒侵襲,風寒入表,風寒束表,風寒表實,風寒束肺

相關疾病

下背部疼痛
左下腹側部痛
白帶
膏肓痛
陰囊搔癢
正側臉頰痛
產後身痛
下腹部痛(小腹痛)
前額頭痛
肩痛(肩背交接處)
右下腹側部痛
惡露不下
上背部疼痛
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五積散, 出處:《虺後方》。 組成:肉桂、乾薑、當歸、白芍、半夏、枳殼、桔梗、白芷、麻黃、川芎各等分。 主治:陰陽兩感,內傷生冷,外傷風寒,頭疼嘔吐,滿身拘急,腹痛,憎寒發熱。

五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八。 組成:石榴皮2分,荊三棱2分,巴豆2分,五靈脂2分,甜葶藶2分,大戟2分,芫花2分,甘遂2分,杏仁2分,大黃2分,烏梅2分,鹽豉2分。 主治:五積六聚,並酒積蠱氣所傷。

五積散,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組成:白芷2分,川芎2分,桔梗1分半,芍藥2分,甘草(炙)2分,茯苓2分,當歸2分,桂枝2分,半夏2分,陳皮5分,枳殼5分,麻黃5分,蒼朮1錢,厚朴4分。 主治:冬月痘出不快。

五積散,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蒼朮2錢,白芷2錢,法夏(薑汁炒)2錢,桔梗2錢,川芎2錢,銀花1錢5分(薑汁炒),僵蠶1錢5分(薑汁炒),厚朴(薑汁炒)1錢,枳殼1錢,粉草1錢,煨薑3片。 主治:白喉寒證,白見於關內,成點成塊,或滿喉俱白,色如凝膏,喉內淡紅微腫,時痛時止,頭項強痛,身重,惡寒發熱,咳嗽結胸,聲低痰壅,舌苔必白而厚,不思飲食,目眩倦卧,或手足冷逆,欲吐腹痛。

五積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蒼朮20兩,桔梗10兩,陳皮6兩(去白),吳白芷子兩,厚朴2兩(去皮),枳殼4兩(麸炒),官桂(去皮)春夏用3兩,秋冬用4兩,芍藥1兩,白茯苓1兩(去皮),當歸2兩,人參2兩,川芎1兩半,甘草3兩,半夏1兩(洗7遍),乾薑春夏用1兩半,秋冬用3兩。 主治:一切氣。陰氣傷寒,或脾胃不和,內傷冷食,渾身疼痛,頭昏無力,或痰逆,或胸膈不利、氣壅,或多噎塞,飲食不下,及元氣攻刺,兩脅疼痛;女人血海久冷,月候不勻,走疰腹痛及不行,或産前胎不安,傷胎腹痛,或難産、胎死腹中者。

五積散, 出處:《理傷續斷方》。 組成:蒼朮20兩,桔梗20兩,枳殼6兩,陳皮6兩,芍藥3兩,白企3兩,川芎3兩,川歸3兩,甘草3兩,肉桂3兩,茯苓3兩,半夏(湯泡)3兩,厚朴4兩,乾薑4兩,麻黃(去根節)6兩。 主治:發表溫裏,順氣化痰,活血調經。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助氣催産。解表溫中,消痞調經。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肩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以及腳氣痹痛,瘡瘍癰疽,婦女血氣不和,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屬於寒濕者。陰經傷寒,脾胃不和。太陰傷寒,積聚腹痛。感寒發瘧初作。寒濕傷腎,氣滯腰疼,不可俯仰。産後身痛,兼感寒傷食。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附骨、咬骨二疽,初起不紅不熱,如同傷寒,漸次漫腫無頭,筋骨疼痛,腿不能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熟料五積散

相似度 96%

回稍散

相似度 93%

催生湯

相似度 90%

加味流氣飲

相似度 89%

衝和飲

相似度 88%

五積湯

相似度 88%

降生散

相似度 87%

荊防五積散

相似度 87%

朝元散

相似度 84%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