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積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解表,散寒止咳:麻黃性溫,具有宣肺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五積散主要治療小兒積滯,而積滯往往伴隨脾胃虛寒,導致肺氣不宣,出現咳嗽、鼻塞等症狀。麻黃在此方中發揮宣肺解表的作用,助於疏通肺氣,緩解呼吸道症狀。
- 溫陽化氣,驅散寒邪:麻黃性溫,能溫陽化氣,驅散寒邪。小兒積滯常伴隨陽氣不足,寒邪內侵,導致脾胃失調。麻黃溫陽化氣,可溫煦脾胃,助消化吸收,進而緩解積滯症狀。
綜上所述,麻黃在五積散中發揮宣肺解表、散寒止咳和溫陽化氣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小兒積滯所引起的呼吸道症狀和脾胃虛寒症狀。
五積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五積散的主要作用為清熱化痰、消積止痛,其中多為寒涼之品。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既可緩解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的刺激,又能增強藥效,使諸藥相得益彰。
- 補脾益氣:五積散治療的積滯多與脾胃虛弱相關,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的功效。甘草的加入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積滯的消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五積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降逆止呃的作用。五積散中常因積滯阻滯胃腸,導致氣逆上衝,出現嘔吐、呃逆等症狀。生薑可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緩解積滯所致的胃氣不和。
- 助藥力: 生薑本身辛溫,可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五積散中常加入一些寒涼藥物,如白朮、蒼朮等,生薑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而傷脾胃的作用,使藥效更趨平和。
五積散方中包含白芍,主要是因為白芍具有以下作用:
- 緩解肝脾不和,疏肝理氣: 五積散主治脾胃積滯、肝氣鬱結,而白芍能緩解肝氣鬱結,疏肝理氣,協調肝脾功能,有助於脾胃運化,消除積滯。
- 養血柔肝,止痛: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作用,可以緩解肝臟氣血不足,達到止痛的效果。五積散中加入白芍,可以改善因肝氣鬱結引起的腹痛、脅痛等症狀。
五積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通鼻竅:白芷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五積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脾胃積滯所致的感冒、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白芷的加入可以疏散風寒,通暢鼻竅,幫助患兒恢復呼吸通暢。
- 解毒消腫,止痛:白芷還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五積散中,白芷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消解積滯,緩解患兒因脾胃積滯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總而言之,五積散中加入白芷,是為了更好地疏散風寒、通鼻竅,同時解毒消腫,止痛,從而達到治療小兒脾胃積滯的目的。
五積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五積散針對脾胃積滯、痰濕阻滯之症,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 和胃止嘔: 半夏能降逆止嘔,緩解脾胃不和引起的噁心嘔吐,同時也能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促進消化。
因此,半夏在五積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解決脾胃積滯、痰濕阻滯所引起的各種不適,使患者恢復健康。
五積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化痰: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可針對脾胃濕困、痰濕阻滯所致的食積、積滯等症狀,促進脾胃運化,化解痰濕,達到消積止痛之效。
- 健脾開胃:蒼朮味辛,具有健脾開胃的功效,可增進脾胃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消積除脹、健脾和胃的目的。
五積散中包含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化痰: 陳皮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燥濕健脾的功效。五積散主要針對小兒脾胃積滯、痰濕阻滯所致的病症,而陳皮的理氣化痰作用,可幫助疏通脾胃氣機,化解痰濕,改善消化功能。
- 健脾和胃: 陳皮還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五積散中其他藥物如山楂、麥芽等也具有消食化積的作用,陳皮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增強健脾和胃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五積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五積散用於治療小兒五積,其中包括積食、積滯、積熱、積冷等。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除積聚的病邪,緩解腹痛、便祕等症狀。
二、疏散風寒: 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作用。五積散中常與其他溫陽散寒藥物配伍,例如乾薑、肉桂等,共同發揮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有效改善小兒因風寒積滯引起的症狀。
五積散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活血化瘀: 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積滯。五積散的方劑主要是針對脾胃積滯,而當歸能幫助消化系統的氣血運行,促進消化吸收。
- 補血養血: 當歸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血不足,進一步促進脾胃功能,提升消化吸收能力。
總之,當歸在五積散中起到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脾胃積滯,提升整體療效。
五積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化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五積散用於治療脾胃積滯,而茯苓能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消化吸收,解除積滯,改善脾虛濕困的症狀。
- 滲濕利水: 茯苓兼具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緩解水溼停滯所致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五積散中的其他藥材如蒼朮、厚朴也具有燥濕化濕的作用,與茯苓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五積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溫中散寒,化積止痛: 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積止痛的功效。五積散用於治療脾胃積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食慾不振等症,而乾薑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消除積滯,緩解疼痛。
- 助其他藥材發揮效力: 五積散中其他藥材如山楂、麥芽等,多具消食化積作用,但性偏寒涼,加入乾薑可中和其寒性,避免寒涼損傷脾胃,同時也能夠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之,乾薑在五積散中起到溫中散寒、化積止痛、協調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更好地治療脾胃積滯。
五積散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消積化滯: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五積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積滯,而厚朴可以幫助消解積滯,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 降逆止嘔: 厚朴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五積散中常含有其他具有燥濕化痰功效的藥材,若脾胃虛弱,容易出現嘔吐等症狀。厚朴能降逆止嘔,防止藥材過於燥烈而損傷脾胃,使藥效得以更好地發揮。
五積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作用。五積散旨在治療小兒積滯,而積滯常伴有痰濁阻滯,氣機不利,導致咳嗽、咽喉腫痛等症。桔梗的宣肺利咽作用,可以疏通氣道,化解痰濁,改善呼吸道症狀。
- 散結消積: 桔梗具有散結消積的功效,可以幫助消散積聚在胃腸道的食積、痰積,改善消化功能。五積散中,桔梗與其他消積化滯藥物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清除積滯,恢復脾胃功能,達到治療小兒積滯的目的。
五積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散寒: 五積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積滯停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引藥入經的作用,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陽氣恢復,有助於消食化積,緩解脘腹冷痛。
2. 行氣活血: 肉桂還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從而達到化積止痛的效果。
五積散中包含枳殼,主要源於其行氣消積之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經,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方中以其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食積脹滿,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消積化滯的目的。
此外,枳殼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食積引起的嘔吐也有輔助效果。因此,五積散中加入枳殼,是為了全方位解決食積問題,達到消食導滯的療效。
主治功效
五積散由麻黃、甘草、生薑、白芍、白芷、半夏、蒼朮、陳皮、川芎、當歸、茯苓、乾薑、厚朴、桔梗、肉桂、枳殼等多種藥材組成。
中藥方劑「五積散」,這款藥方來自於古代醫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五積散主要的功效在於能幫助身體發汗解表、溫暖中焦、順暢氣機、化解痰濕,並且能活絡血液、消除腹部的積滯。
適用於以下情況:如果你不小心受了風寒,感到全身發熱卻又不出汗,或是頭痛、肌肉痠痛,甚至頸部、背部、腰部或大腿感到僵硬緊繃;或是覺得胸口悶、吃不下東西、有想吐的感覺、或是肚子痛。
對於女性來說,如果因為寒冷導致氣血運行不順,出現心臟或腹部疼痛,或是月經週期紊亂,也能使用此方來緩解症狀。
五積散的具體配方和服用方法,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所以如果需要使用,請尋求合格的中醫師指導。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積散, 出處:《虺後方》。 組成:肉桂、乾薑、當歸、白芍、半夏、枳殼、桔梗、白芷、麻黃、川芎各等分。 主治:陰陽兩感,內傷生冷,外傷風寒,頭疼嘔吐,滿身拘急,腹痛,憎寒發熱。
五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八。 組成:石榴皮2分,荊三棱2分,巴豆2分,五靈脂2分,甜葶藶2分,大戟2分,芫花2分,甘遂2分,杏仁2分,大黃2分,烏梅2分,鹽豉2分。 主治:五積六聚,並酒積蠱氣所傷。
五積散,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組成:白芷2分,川芎2分,桔梗1分半,芍藥2分,甘草(炙)2分,茯苓2分,當歸2分,桂枝2分,半夏2分,陳皮5分,枳殼5分,麻黃5分,蒼朮1錢,厚朴4分。 主治:冬月痘出不快。
五積散,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蒼朮2錢,白芷2錢,法夏(薑汁炒)2錢,桔梗2錢,川芎2錢,銀花1錢5分(薑汁炒),僵蠶1錢5分(薑汁炒),厚朴(薑汁炒)1錢,枳殼1錢,粉草1錢,煨薑3片。 主治:白喉寒證,白見於關內,成點成塊,或滿喉俱白,色如凝膏,喉內淡紅微腫,時痛時止,頭項強痛,身重,惡寒發熱,咳嗽結胸,聲低痰壅,舌苔必白而厚,不思飲食,目眩倦卧,或手足冷逆,欲吐腹痛。
五積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蒼朮20兩,桔梗10兩,陳皮6兩(去白),吳白芷子兩,厚朴2兩(去皮),枳殼4兩(麸炒),官桂(去皮)春夏用3兩,秋冬用4兩,芍藥1兩,白茯苓1兩(去皮),當歸2兩,人參2兩,川芎1兩半,甘草3兩,半夏1兩(洗7遍),乾薑春夏用1兩半,秋冬用3兩。 主治:一切氣。陰氣傷寒,或脾胃不和,內傷冷食,渾身疼痛,頭昏無力,或痰逆,或胸膈不利、氣壅,或多噎塞,飲食不下,及元氣攻刺,兩脅疼痛;女人血海久冷,月候不勻,走疰腹痛及不行,或産前胎不安,傷胎腹痛,或難産、胎死腹中者。
五積散, 出處:《理傷續斷方》。 組成:蒼朮20兩,桔梗20兩,枳殼6兩,陳皮6兩,芍藥3兩,白企3兩,川芎3兩,川歸3兩,甘草3兩,肉桂3兩,茯苓3兩,半夏(湯泡)3兩,厚朴4兩,乾薑4兩,麻黃(去根節)6兩。 主治:發表溫裏,順氣化痰,活血調經。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助氣催産。解表溫中,消痞調經。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肩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以及腳氣痹痛,瘡瘍癰疽,婦女血氣不和,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屬於寒濕者。陰經傷寒,脾胃不和。太陰傷寒,積聚腹痛。感寒發瘧初作。寒濕傷腎,氣滯腰疼,不可俯仰。産後身痛,兼感寒傷食。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附骨、咬骨二疽,初起不紅不熱,如同傷寒,漸次漫腫無頭,筋骨疼痛,腿不能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